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751097)

作品数:4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许娇娜周海玲更多>>
相关机构:韩山师范学院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远程开放教育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艺术

主题

  • 1篇大众
  • 1篇大众文化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终结
  • 1篇艺术终结论
  • 1篇英国马克思主...
  • 1篇审美
  • 1篇审美化
  • 1篇审美意识形态
  • 1篇批判性
  • 1篇去人性化
  • 1篇中西方
  • 1篇文化领导权
  • 1篇文化政治
  • 1篇文化转向
  • 1篇文艺
  • 1篇文艺审美
  • 1篇领导权
  • 1篇马克思主义美...
  • 1篇美化

机构

  • 2篇韩山师范学院
  • 2篇汕头职业技术...

作者

  • 2篇许娇娜
  • 2篇周海玲

传媒

  • 2篇汕头大学学报...
  • 2篇马克思主义美...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对话的基础与启示被引量:1
2014年
中西方审美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比较和对话的基础在于,它们都根源于对文学艺术中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思考,都在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把使文学与意识形态拉开距离的希望寄托在审美上。同时,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这种研究范式随着现代性反思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后现代冲击的加剧,都显示出局限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最新发展对于中国的审美意识形态论应对当下的危机、规避文学本质论的局限性、实现范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社会性质和文化现状决定了我们要在借鉴西方理论资源的同时,把批判的视角与建设的视角结合起来,找到一条发展中国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道路。
许娇娜
关键词:审美意识形态范式转型文化转向
英国马克思主义的阅读政治学——以文化领导权与阅读构形为关键词
2015年
结构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解构了文本的本体论地位,而将读者及其阅读活动拔擢为意义的策源地,将读者放在阅读实践的整体中去考察成为读者理论发展的方向,读者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关系研究成为重点。这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介入读者问题域提供了契机:读者从无现实性的理论型读者,转变为拥有种族、身份、年龄、阶层、性别等文化差异性的文化政治型读者,威廉斯、托尼等人为代表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转向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的理论范式之后,不仅突破了学院派精英主义的读者理论,而且构建了一套以大众为读者、以大众文化为文本、以大众阅读为文化政治的阅读政治学,赋予大众读者、大众文化文本及其大众阅读文化的政治功能价值及其文化的政治实践策略。
周海玲
关键词:文化政治文化领导权大众文化
艺术的去人性化和回归——马克思主义美学视野下的“艺术终结论”
2013年
"艺术终结论 "的焦虑表明了当代西方艺术陷入了困境,其实质是现代艺术出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危机:情感的危机和表达的危机。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和美学的观点看来,"艺术终结论"表达内涵是:由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艺术去人性化"走向极端,艺术终结的不仅是人性化的内涵,终结的还有艺术的形式。"艺术去人性化"违背了艺术使生活更美好的人类学意义,也隔断了艺术与人性的脐带关联。所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以人类学概念"人工制品"重置艺术的人性化内涵,解驱尘嚣弥漫的"艺术终结"魔咒。
周海玲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美学艺术终结
审美化时代关于文艺审美性的思考
2015年
文艺理论中关于文艺的审美属性、艺术美的存在形态、美感的效果与价值等的阐述存在着诸多静止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文学艺术与审美、美的遭遇是一个历史事件,它们之间的关系在现代和后现代语境中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本来是一个公认的具有正面价值的概念,却在20世纪遭到各方面质疑。文学艺术拒斥美,消费文化使美堕落为商品,日常生活审美化使美进一步贬值,自律美的观念受到批判,美之美学被宣告终结。在这个背景下思考和研究文学艺术的超越性,就不能再仅仅停留在形式美学的观点上,仰赖于审美感性和形式,而应该加强审美批评与意识形态批评的结合,更多地呼吁审美中的理性,从而规约和保证审美感性的价值。
许娇娜
关键词:审美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