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3AJL003)
- 作品数:5 被引量:98H指数:4
- 相关作者:陈爱贞陈甬军洪本祝景普秋更多>>
- 相关机构: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更多>>
- “中部崛起”中的产业选择与城市化发展被引量:13
- 2006年
- 工业化、城市化是关系到中部地区崛起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构变革过程。本文在对中部地区发展历程、现状和基本特征进行归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中部塌陷”的主要原因:生产要素赋存与主导产业选择的差异,形成了中部与东部地区不同的资本积累及工业化、城市化演进机制,进而导致了中部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主导产业,打破现有的经济运行机制,形成良性循环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演进机制,才能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 陈甬军景普秋
- 关键词:主导产业
- 城镇化与“三农”问题解决被引量:10
- 2005年
- 目前,人们已从过去主要强调农业生产、科技兴农、粮食生产等问题跳出,强调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来解决“三农”问题。但由于我国现实的特殊性,一味地强调城镇化发展,不但会增加“三农”问题解决的成本,还可能延缓“三农”问题解决的进程。本文认为,“三农”问题的解决,不但要解决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的生活、就业状况,还要解决滞留在农村的农民的发展问题、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问题。为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必须从劳动力转移的流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加以引导,以加强城镇化发展对“三农”问题解决的促进作用。
- 洪本祝陈爱贞
- 关键词:城镇化劳动力转移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进程发展民营经济
- 从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区域转移——新型工业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化演变趋势分析被引量:30
- 2007年
- 陈甬军陈爱贞
-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发展产业区域转移工业化农民工问题
-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供求分析:模型假定与实证检验
- 文中通过对二元经济理论的述评,在放宽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中国现实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供求模型:农村刺余劳动力的供给量、需求量与其相应的影响因素之间可以分别建立供给函数、需求函数,影响因素的变动决定供给曲线、需求曲线的...
- 陈甬军景普秋
-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
- 文献传递
- 西部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 城镇化的本质是通过聚集效应使更多的人享受到现代物质文明所创造的一切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必然会表现为农业剩余人口从劳动生产率低的传统的农业部门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非农业部门的职业转移以及从经济落后...
- 陈甬军陈爱贞
- 关键词:URBANIZATION
- 文献传递
- 构建和谐城乡关系的经济学分析被引量:2
- 2005年
- 和谐的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排挤效应,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竞争关系。而农村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的发展速度要远远滞后于城市,城乡关系极不协调。因此,政府在扭转政策倾斜的同时,应切实解决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问题,缓解城乡间的不对称竞争关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 洪本祝陈爱贞
- 关键词:城乡关系经济学城市化农业经济农民收入
- 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被引量:46
- 2004年
-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体制因素而是经济因素 ,即是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 ,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 ,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就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 ,以及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非优化。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 ,解决城镇化问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产业区域转移。但产业区域转移也存在诸多障碍 ,所以 ,应该通过一定对策来引导产业区域转移以推动城镇化发展。
- 陈甬军陈爱贞
- 关键词:城镇化产业区域转移
- “中部崛起”中的产业选择与城市化发展
- 工业化、城市化是关系到中部地区崛起的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结构变革过程。本文在对中部地区发展历程、现状和基本特征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导致"中部塌陷"的主要原因:生产要素赋存与主导产业选择的差异,形成了中部与东...
- 陈甬军景普秋
-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主导产业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