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00480566)

作品数:5 被引量:6H指数:2
相关作者:李洪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昌大学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现代派
  • 2篇徐訏
  • 1篇都市
  • 1篇许地山
  • 1篇许地山小说
  • 1篇语境
  • 1篇殖民
  • 1篇殖民地
  • 1篇上海文化
  • 1篇身份
  • 1篇身份书写
  • 1篇情爱
  • 1篇情爱模式
  • 1篇情怀
  • 1篇宗教
  • 1篇宗教意识
  • 1篇左翼
  • 1篇左翼文化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语境

机构

  • 5篇南昌大学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李洪华

传媒

  • 2篇南昌大学学报...
  • 1篇江西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上海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的“传统质”被引量:1
2012年
上海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形成的一种开放多元的综合文化,在其无比"现代性"的另一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传统质"。在上海文化濡染下产生、发展和嬗变的中国现代派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经验的同时,也鲜明地彰显出怀乡情结、浪漫情怀、通俗意识等传统文化的精神特征。
李洪华
关键词:上海文化现代派徐訏浪漫情怀
论许地山小说的宗教意识与情爱模式被引量:2
2011年
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地山小说一方面暗合了"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传统情爱模式,揭示了传统文化在人物精神深处的深刻影响及其所导致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因为宗教意识的输入,许地山小说转换了"喜新厌旧—沦落天涯—弃妇幽怨"的传统弃妇叙事方式,使其笔下表面上逆来顺受的女主人公内心充满了洞彻人生的智慧和执著生命的坚韧,明显有别于五四运动时期"不是堕落就是回来"的"娜拉"们。许地山小说对于感伤流被的"五四"文学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李洪华徐爱伟
关键词:许地山小说宗教意识情爱模式
论上海现代派前期杂志的开放视野与先锋精神
2011年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期,以施蛰存、戴望舒、刘呐鸥、穆时英、杜衡等为代表的现代派群体在上海先后创办了《璎珞》、《无轨列车》、《新文艺》等杂志。这些现代派前期杂志在方向内容上没有一定的轨道,不管政治取向如何,只要属于"新兴"和"尖端"文学,都在其关注的视野之内,颓废的现代主义和革命的普罗主义几乎杂陈并置在杂志上,充分彰显出世界主义的开放视野和先锋精神。
李洪华
关键词:现代派
论左翼文化思潮对徐訏文学路向的影响被引量:1
2011年
徐訏早期在思想和创作上均受到左翼文化思潮的较大影响。他系统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著作,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在其编辑的杂志上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主题,在创作题材和表现方法上也倾向左翼,揭示社会矛盾,表现阶级冲突。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徐訏在思想上放弃了马克思主义,转而信奉自由主义,在创作上超越了现实主义,转向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但值得注意的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的左翼文化仍然一直潜隐地影响着他后期的文学创作。
李洪华
关键词:左翼文化徐訏
半殖民地都市文化语境中现代派群体的身份书写被引量:2
2011年
1930年代既是上海经济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中国现代派文学的繁荣发展阶段。由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戴望舒、杜衡、叶灵凤等组成的现代派群体在半殖民地的都市文化语境中,热衷于现代都市生活,执着于先锋艺术追求。在他们的文学想象中,都市摩登女性具有鲜明的西方文化表征,男性主人公则大多仍背负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徘徊于现代都市,从而标识了创作主体文化身份的复杂性及其在东西文化冲突中的尴尬与焦虑。
李洪华
关键词:半殖民地都市现代派身份书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