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043)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丹丽徐善良赵云龙周伟邱成功更多>>
相关机构:宁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4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生殖
  • 2篇生殖状态
  • 2篇克隆
  • 2篇REAL
  • 2篇DOUBLE...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动物
  • 1篇动物生殖
  • 1篇营养品质
  • 1篇整体原位杂交
  • 1篇枝角类
  • 1篇脂肪酸
  • 1篇脂肪酸组成
  • 1篇三疣梭子蟹
  • 1篇摄食
  • 1篇生物学
  • 1篇食物
  • 1篇梭子蟹
  • 1篇探针

机构

  • 6篇宁波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王丹丽
  • 4篇赵云龙
  • 4篇徐善良
  • 3篇周伟
  • 2篇郭晓鸽
  • 2篇邱成功
  • 1篇陈萍
  • 1篇王莉
  • 1篇马长安
  • 1篇左迪
  • 1篇程亮
  • 1篇邹秀
  • 1篇刘飞
  • 1篇张萌萌
  • 1篇金蕾
  • 1篇戴新宇
  • 1篇袁舟
  • 1篇王琪

传媒

  • 4篇生物学杂志
  • 2篇水产学报
  • 1篇生物学教学
  • 1篇应用海洋学学...

年份

  • 2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红螯光壳螯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克隆及维生素C对其表达的影响
2014年
为深入了解红螯光壳螯虾组织蛋白酶L基因的表达特性及维生素C对其表达的影响,实验利用RACE-PCR技术及荧光定量PCR技术,从红螯光壳螯虾肝胰腺中克隆得到组织蛋白酶L基因cDNA全长序列,命名为CqCatL(GenBank登录号:KJ913663),同时检测了该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各个组织及添加了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组别中的表达。结果显示,该基因全长1 810 bp,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 026 bp,编码341个氨基酸残基,预测的分子量和等电点(pI)分别为37.63 ku和5.17。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与其他虾蟹类有较高的相似性,说明组织蛋白酶L基因在甲壳动物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组织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qCatL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的多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为血细胞,在肠及触角腺中也有一定量的表达。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C后,CqCatL基因的表达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维生素C添加量为400 mg/kg的组别中该基因的表达量最高。研究表明,组织蛋白酶L基因在红螯光壳螯虾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且其表达量受维生素C的影响。
吴东蕾左迪黄有辉马长安赵云龙
关键词:维生素C克隆组织表达分析
枝角类动物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本文综述了杖角类动物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方式生殖细胞发生、外环境因子诱导两种生殖方式转化的研究现状以及现代生物学技术存枝加类生殖转化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
赵云龙
关键词:孤雌生殖两性生殖
蚤状蟤(Daphnia pulex) Chk1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2015年
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 Daphnia pulex)中克隆到Chk1基因cDNA全长为1767 bp,开放阅读框为1497 bp,编码了498个氨基酸,其结构中存在3个保守的Ser-Gln ( SQ)和Thr-Gln ( TQ)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Chk1基因与丽色扇头蜱、切叶蜂、转基因捕食螨、豌豆长管蚜和黑腹果蝇等的同源性均为51%~55%。进化分析发现,蚤状溞Chk1基因与豌豆长管蚜、切叶蜂、黑腹果蝇、丽色扇头蜱和转基因捕食螨等节肢动物亲缘关系最近。Real Time PCR实验结果表明,Chk1 mRNA在两性溞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孤雌溞( P<0.05),且在休眠卵中表达量最低。推测Chk1基因可能在蚤状溞的生殖转化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方增冰戴新宇邹秀郭晓鸽徐善良王丹丽赵云龙
关键词:CHK1REAL
摄食紫菜粉等4种单一饵料的蚤状溞脂肪酸组成的比较
2014年
用GC/MS法分析比较了紫菜粉、小球藻、酵母、Banta液(牛粪1.5g+干稻草2g+沃土20g+水1 000 cm3)4种食物条件下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4种食物培养下,蚤状溞的总脂含量依次为39.80、60.10、44.60、52.30mg/g.一共检测出脂肪酸14种,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SF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紫菜粉培养组与小球藻组PUFA含量显著高于酵母组和Banta液组(p<0.05),占总脂肪酸的1/3以上,酵母组MUFA质量分数最高(p<0.05),达55.73%,Banta液组以SFA质量分数最高(p<0.05),为52.45%.其中紫菜粉组的PUFA中缺乏C18:3,但C20:5(EPA)和C20:4(AA)质量分数高达22.67%和9.02%是小球藻组的1.6倍和4.5倍(p<0.05),而且EPA和AA的实际含量也显著高于小球藻组(p<0.05),达到9.02 mg/g和3.59mg/g;比较得出,紫菜粉培养组的20碳以上必需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丰富,明显高于其他3组.本实验证实蚤状溞的脂肪酸组成与食物脂肪酸成正相关.分析认为,用紫菜粉培养枝角类用于海水育苗会取得更佳的营养效果.
刘飞徐善良王丹丽周伟程亮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食物脂肪酸
微颗粒紫菜粉投喂量对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种群增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探索微颗粒紫菜粉在枝角类中培养的效果,采用Banta液、微颗粒紫菜粉(0.12mg/mL、0.16mg/mL和O.20mg/mL)、紫菜粉酶解液(1.2%、1.6%和2.0%)3种食物投喂隆线潘(Daphniacarinata),并通过隆线潘的种群密度变化,比较不同食物及投喂量下的培养效果。结果表明:以紫菜粉酶解液组培养效果最好,尤以1.6%酶解液组,种群密度最高,达5.73ind/mL,且高峰维持时间较长;投喂微颗粒紫菜粉的培养效果不及酶解液组,以O.16my,/mL组培养效果最好,最高密度为2.87ind/mL;Banta液培养组的潘群密度较稳定,种群最高密度为3.33ind/mL,但培养的潘体较小。实验还显示,培养液的pH值以8.0~8.2时培养效果较佳。
符芳菲徐善良袁舟王莉王丹丽
关键词:隆线溞酶解液投喂量种群密度
三疣梭子蟹肌肉组织中甜菜碱、糖原及无机盐变化研究被引量:11
2014年
为了探讨甜菜碱、糖原及无机盐含量对三疣梭子蟹肌肉口感品质的影响,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蒽酮比色法和原子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3个发育阶段(8月份幼蟹阶段、10月份交配前和12月份交配后)的野生三疣梭子蟹肌肉组织中甜菜碱、糖原及无机盐含量。结果表明:1)肌肉中甜菜碱含量在第一阶段(8月幼蟹)甜菜碱含量最低,为172 mg/100 g,10月交配前雌蟹肌肉甜菜碱含量最高,达473 mg/100 g,但12月份交配后含量减半;雄蟹肌肉则表现为从第1到第3阶段逐渐升高趋势。2)幼蟹的糖原含量极低,仅为0.8μg/mg,交配前雌雄蟹仍保持较低水平,交配后糖原含量急剧升高,雌雄蟹分别上升至11.26μg/mg和9.61μg/mg,各是交配前的6.5倍和10倍。3)肌肉无机盐中K、Na是宏量元素,含量最高,K含量336~457 mg/100 g,Na含量131~185 mg/100 g,Fe为微量元素,含量最低,仅有1.12~1.26 mg/100 g。三疣梭子蟹肌肉中的甜菜碱含量远高于一般水产品,故蟹肉入口爽滑带有甜味,且随着肌肉中糖原含量不断增加,其风味也更佳。
金蕾徐善良邱成功方增冰
关键词:三疣梭子蟹甜菜碱糖原无机盐营养品质
蚤状溞doublesex的克隆及在不同生殖状态时的表达特征
2015年
利用RACE技术从蚤状溞(Daphnia pluex)中克隆到doublesex(dpdsx),dpdsx c DNA全长为1636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1008 bp,编码335个氨基酸,含有1个DM结构域和1个Dimersation domain。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蚤状溞dpdsx与大型溞(Daphnia magna)同源性最高为77%,其次盔形溞(Daphnia galeata)为61%,模糊网纹溞(Ceriodaphnia dubia)为54%;进化分析发现蚤状溞dpdsx与盔形溞、大型溞、模糊网纹溞等溞科的亲缘关系最近;Real time-PCR实验结果表明,dpdsx在雄溞表达水平最高,其次是孤雌溞(带夏卵)和两性溞(带冬卵),雌溞与雄溞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doublesex有可能在蚤状溞生殖转化和性别分化调控上起一定作用。
王琪宁俊佳张清科张萌萌周伟吴仓仓王丹丽
关键词:DOUBLESEXREAL
定量表达和整体原位杂交研究Doublesex基因在不同生殖状态蚤状溞的表达
2013年
为研究doublesex(dsx)基因在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的时空表达状况,提取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RNA,采用RT-PCR和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检测了dsx在不同生殖状态溞体的表达差异,并通过体外转录制备DIG标记的Doublesex的RNA探针;采用整体原位杂交方法研究dsx基因在不同生殖状态的蚤状溞的时空表达状况。结果显示,RT-PCR检测发现dsx在雌雄溞体没有性别特异性的选择性拼接,只有一种相同的转录产物。Real-time PCR显示,dsx在雄溞中表达水平最高,是孤雌溞的2.6倍,两性雌溞的4.9倍,三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性别差异性表达。整体原位杂交发现,在所取样的不同生殖状态溞体中dsx基因也均有表达,但其部位与表达量不同,且在雌雄溞体中表现出性别差异。在雄溞的第一触角和第一胸肢显现得尤为明显,且在复眼中也有表达。孤雌溞和两性雌溞对应部位表达则相对较弱。结果表明,dsx基因很有可能在调控蚤状溞生殖转换和性别分化上起到很大作用。
周伟陈萍邱成功周健凯郭晓鸽王丹丽赵云龙
关键词:RNA探针整体原位杂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