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LW201004)
- 作品数:3 被引量:28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国栋黄栋辛兵郭开今王路平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徐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徐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基于逆向工程技术的人体股骨近端形态参数误差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背景:准确描述股骨近端形态特征对髋关节假体设计和假体置入十分关键。目的:基于逆向工程技术,对股骨近端形态参数描述股骨近端形态时产生的误差(简称股骨近端形态参数误差)进行有效分析。方法:基于Mimics软件、Imageware软件,对1例25岁女性健侧髋关节的股骨近端形态参数进行测量、逆向建模,并利用Imageware中差异分析命令进行相关的曲线-点云及曲面-点云差异的计算与分析。结果与结论:该例股骨基于股骨近端形态参数逆向建模后模型与人体股骨点云的整体差异为(1.29±0.99)mm,其中外壁的匹配误差占70.43%,髓腔占21.46%,股骨头占8.11%。股骨近端形态参数误差存在于以下方面:股骨头并不是标准球形;股骨干5个平面皮质骨内、外壁交线简单地认为是圆,或者认为是长短轴方向不变的椭圆;忽视小转子的几何特征的测量。提出以下改进意见:应在测量长短轴长度的同时,补充测量长短轴与正位片平面的夹角;增加小转子几何特征的测量。
- 孟祥杰葛世荣
- 关键词:股骨近端逆向工程误差分析数字化骨科技术
- 亚油酸乙酯抑制钛颗粒诱导的炎症反应及其作用机制被引量:18
- 2016年
- 背景:有研究证实,亚油酸乙酯可减轻细菌脂多糖诱导的炎性因子释放,但其能否抑制钛颗粒诱导的炎性骨溶解及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观察亚油酸乙酯对钛颗粒诱导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钛颗粒组、DMSO组及实验组,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均建立小鼠钛颗粒背部气囊炎症模型,12 h后,DMSO组向气囊中注入溶媒0.5%二甲基亚砜200μL;实验组向气囊中注入5%亚油酸乙酯200μL。14 d后,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程度,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抑制性卡巴蛋白、核转录因子κB、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化酶2、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以及MAPK通路中ERK、p-erk、JNK、p-JNK、p38与p-p38的表达。结果与结论:(1)皮肤组织炎症细胞浸润:钛颗粒组真皮层毛囊陷窝处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及空泡坏死组织;DMSO组与钛颗粒组基本相似;与钛颗粒组比较,实验组真皮层毛囊陷窝处及皮下疏松结缔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空泡坏死组织也有所减少;(2)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钛颗粒组、DMSO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化酶2、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p38、JNK及ERK表达升高(P<0.05),抑制性卡巴蛋白降低(P<0.05);与钛颗粒组及DMSO组比较,实验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化酶2、核转录因子κB、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p38、JNK及ERK表达降低(P<0.05),抑制性卡巴蛋白表达升高(P<0.05);(3)结果表明:亚油酸乙酯可能通过抑制MAPK和核转录因子κB信号通路的激活,显著抑制钛颗粒诱导下炎性因子的表达。
- 刘国栋辛兵黄栋郑柏孙柏寒郭开今
- 关键词:炎症NF-ΚB亚油酸乙酯钛颗粒炎症反应核转录因子ΚBMAPK
- 钛合金表面镀镍层的摩擦磨损特性被引量:9
- 2013年
- 在钛合金Ti6A14V表面进行镀镍处理,研究了镀镍层的表面硬度、结合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结果表明:镀镍层的表面硬度达到527 HV0.1,镀镍层与钛合金基体的结合强度达到了232 MPa;在相同的干摩擦条件下,镀镍层的磨损量为钛合金基体的1/47;在海水润滑条件下,镀镍层的磨损量为钛合金基体的1/42;在相同的磨粒磨损试验条件下,镀镍层的磨损量为钛合金基体的18.7%。
- 刘洪涛王路平邓长城
- 关键词:钛合金镀镍层磨粒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