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HRM200806)
- 作品数:4 被引量:28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旭晖谢小萍高苹居为民王珂清更多>>
- 相关机构:江苏省气象局宿迁市气象局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淮河流域气象开放研究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未来气候情景下苏北地区降水可能变化趋势被引量:1
- 2012年
- 利用"WCRP"的耦合模式比较计划-阶段3多模式数据,对比1961—2008年实际观测资料,分析未来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苏北地区年、四季降水变化趋势。未来50年苏北地区年降水量在中、低排放情景下持续增加,在高排放情景下先减少后增加;四季中,冬季降水增加最显著,高排放情景下各年代增幅为8.8%~15.1%;秋季降水以减少为主,高排放情景下,2010—2030年降幅5.5%~14.6%;春季降水量先减后增;夏季降水在中排放情景下持续增加,在高、低排放情景下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未来年、四季极端强降水阈值均减少,且以春季和冬季最为明显。预计未来50年冬季降水将平稳增多,冬季供水状况将有所改善;未来20年内苏北北部地区春季干旱仍有可能持续并发展。
- 张旭晖霍金兰王宝军
- 关键词:降水趋势
- 极端降水对淮河流域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被引量:5
- 2011年
- 利用1961-2008年淮河流域127个站点年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历年气候生产潜力(TSPV),分析了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8a间,淮河流域TSPV值的变化趋势与年降水量变化趋于一致,尤其是起伏变化比较接近,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明显的纬向递减特征。流域TSPV值与极端强降水量、强降水日数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与强降水强度、持续5d以上的降水次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流域的西北部地区及东部沿海的部分地区气候生产潜力与年持续15d以上无雨次数呈负相关关系。
- 张旭晖霍金兰谢小萍
- 关键词:淮河流域极端降水气候生产潜力
- 1960—2008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演变特征被引量:9
- 2011年
- 采用地理空间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和趋势诊断等方法,研究1960—2008年淮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演变特征:流域大部分地区全年及四季的极端强降水量、降水强度、强降雨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15 d的持续无降水事件发生次数由南向北递增,平均每年2~5次,冬季最多、夏季最少;≥5 d的持续降水事件由东北向西南递增,平均每年1~8次,潢川—正阳—郑州一线的西北部秋季最多,其他地区夏季最多;40%的站点持续无降水事件有明显增多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2~0.60次/a,且大多在1970s发生气候突变;30%的站点持续降水事件有明显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4~-0.70次/a,普遍无气候突变;持续无降水(降水)事件与年降水总量没有明显的联系。
- 陆志刚张旭晖霍金兰王珂清谢小萍
- 关键词:极端降水
-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苏省农业干旱演变特征被引量:13
- 2009年
- 利用江苏省35个代表站点1961~2007年气象观测资料,根据农田水分平衡原理,确定适合江苏省的农业干旱指数计算方法,诊断江苏省各地区四季干旱情况,分析其不同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并以季干旱指数累计值探讨江苏省农业干旱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特点:47年来全省干旱指数累计值在冬季呈显著减少趋势,即冬季全省农田趋于湿润;秋季淮河以南地区呈显著增加趋势,即该地区农田在秋季趋于干燥;全省春夏二季及淮北秋季无明显变化趋势。按1961~1985年、1986~2007年两个时段统计农业干旱频率,重点对比分析了1986年暖冬前后干旱频率变化,结果显示,暖冬后,冬季干旱发生频率明显下降,淮北地区南部、江淮的北部及西部地区减少20%~35%,淮北北部及江淮、苏南的东南部减少了10%~20%。秋季全省干旱发生频率普遍增加,沿淮地区、淮安周边地区增幅最多,在20%以上,其次是宁、镇、扬地区及常州、无锡一带;春夏二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干旱发生频率无明显变化,局部地区有较大的差异,春季江淮南部地区和夏季江淮西南部、苏南西部的干旱发生频率都减少了10%~26%。
- 张旭晖徐萌居为民高苹孔一江
- 关键词:农业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