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BSS005)
- 作品数:10 被引量:127H指数:6
- 相关作者:沈志华李丹慧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中国“旋风”:周恩来1957年1月的穿梭外交及其影响被引量:1
- 2008年
- 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接连给社会主义阵营带来了强烈的冲击,苏联和东欧各国在不同程度上陷入了困境,而中国共产党凭借其经验、实力和理论水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威望和影响节节攀升。为了巩固社会主义的阵地,加强社会主义各国之间的团结,苏东各国纷纷要求中国领导人正式出访欧洲。周恩来立即中断其亚洲之行,在苏、波、匈三国开展了近两周的穿梭外交,为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社会主义阵营进一步强化了中国"旋风"。这次外交活动是中苏政治合作的充分体现,但在接受中共批评的同时,苏共也开始感受到来自北京的挑战。
- 沈志华
- 关键词:波匈事件中苏关系周恩来
- 打开中美关系进程中的周恩来——来自尼克松外交档案的新证据被引量:4
- 2008年
- 本文主要依据的材料为美国新解密的尼克松外交档案文件:基辛格、尼克松与周恩来会谈记录。1971年至1972年,中美双方相继举行了高层会谈和峰会,为实现两国关系和解做准备。周恩来几乎参加了所有与美方的会谈,双方探讨的内容广泛而透彻,就台湾、印支问题,以及与苏联、印度、日本关系问题达成了不少共识、默契,乃至合作意向。在会谈中,双方互相"出牌",周恩来以总统连任、日本威胁、访华成果等牌回应基辛格的台湾、中国入联等牌。在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一个中国两个政府、台独,以及日本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关系等问题上,周可以说是步步紧逼,要求获得美方符合中方原则的明确承诺。周并巧妙地向美方通报英国政府此时所表示的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一方面促美在台问题上做出让步,一方面为公报的用词提供了一种思路。与此同时,周对美国从台湾撤军后日军进驻台湾问题及苏日关系问题非常敏感,反复要求美方就阻止日军进入台湾做出承诺,甚至主张美军暂留台湾,以防日军进入。在印支问题上,周除了帮助越南促美让步外,还不得不从美国方面了解越美和谈的进展情况,反映了中越关系裂痕的加深。美方在越美和谈中的让步,显示出周所作说服工作的效应,但由于此让步发生在基辛格两次访华之间,即令敏感的越南人生出中美拿越南做交易的疑虑。中方一方面强调美中都不应向外国派驻军队的立场,一方面又为越南不从柬埔寨撤军辩解,实际陷入到撤军问题上双重标准之嫌的尴尬之中。另外,基辛格并明确表示不要求中国停止援越,周则承诺不派地面作战部队入越。双方一方面在印巴关系和南亚问题上确立合作对抗苏印的具体步骤,一方面又小心谨慎地回避两国结成反苏政治联盟的问题,避免遭人诟病,反映了中方无法摆脱的革命与务实,即外�
- 李丹慧
- 关键词:周恩来
- 难以弥合的裂痕--苏联对中印冲突的立场及中苏分歧公开化(1959-1960)被引量:15
- 2009年
- 从1958年开始,中苏之间在对内、对外政策方面逐渐产生了分歧。与此同时,中国与印度在国际领域的友好合作也遇到了麻烦。1959年初,中印纠葛因西藏问题引起,苏联支持中国的西藏政策,但回避了对印度的指责。中印边界冲突发生后,莫斯科采取了中立态度,引起中国的强烈不满。赫鲁晓夫访美后来到北京,试图说服中共放弃激进政策,融入缓和进程。毛泽东对苏美亲近早有怀疑,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之间发生激烈争吵,会谈不欢而散。尽管事后中苏都意识到彼此团结友好的重要性,但1959年10月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而毛泽东则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矛盾表现在中印冲突问题上,其实质却是对苏联与美国接近及缓和政策有不同认识和立场。于是,中苏几乎同时做出决定,公开发表各自对于革命、战争、和平等一系列基本理论问题的看法,中苏分歧由此公开化。
- 沈志华
- 关键词:中印边界冲突中苏关系
- 中苏同盟破裂的原因和结果被引量:38
- 2007年
- 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苏两党发生政策性分歧,其根源在于中苏两国处于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际地位,以及中苏两党处于历史进程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导致中苏同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则在于当时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某种固有的结构性弊病。中苏同盟解体对中苏两国乃至世界政治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阻断了苏联和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变了冷战国际格局,促进了苏联在冷战对阵中败北。
- 沈志华
- 关键词:中苏分歧中苏同盟破裂
- 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被引量:25
- 2009年
-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 沈志华
- 关键词:中苏关系一边倒司徒雷登
- 求之不易的会面:中苏两党领导人之间的试探与沟通——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一)被引量:12
- 2009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中共曾对美表示好感,希望美国能帮助中国走向民主和繁荣。美国政府最后确定的"扶蒋反共"方针迫使中共不得不转向寻求苏联的帮助。1947年底国共内战已经胜负分明,斯大林开始考虑转变对华政策,支持和帮助中共。但在冷战格局下又顾虑重重,担心引起美国的干预,所以一再推迟毛泽东访问莫斯科的时间。1949年初毛泽东坚决拒绝国共和谈,也反对苏联出面调停。斯大林决定派遣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前往中国,详细了解中共的立场和各项方针,以便最终确定苏联的对华政策。
- 沈志华
- 关键词:斯大林中苏关系冷战
- 对朝战初期苏联出动空军问题的再考察——根据俄罗斯联邦国防部的解密档案被引量:5
- 2008年
- 最近披露的俄国档案文件显示,在朝鲜战争初期,美国参战迫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想到了中国出兵的问题。为此,斯大林承诺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地面部队,但没有说明出动的时间和方式;毛泽东想及早派兵参战以便尽快结束战争,但斯大林并不急于使用中国军队,因为这涉及苏联出动空军及其在朝鲜的地位和影响问题;在三八线被突破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希望立即出兵援朝,而斯大林担心苏联与美国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也怀疑毛泽东出兵的诚意和效果,故拒绝出动空军;中国志愿军毅然出动并独自与美韩军队作战后,苏联空军也随即投入了战斗,不仅保护中国领空,而且越过鸭绿江为志愿军后方提供掩护;关于苏联空军参战,斯大林坚持不变的原则是:无论是否越过鸭绿江,苏联空军只在后方活动而绝不进入前线配合中国地面部队作战。
- 沈志华
- 关键词:朝鲜战争中苏同盟苏联空军金日成
- 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被引量:17
- 2008年
- 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以后,没有像中共希望的那样支持他们夺取政权,而是命令毛泽东到重庆与蒋介石进行和平谈判,以建立联合政府。与此同时,国民党对美国的依赖又迫使苏军借助中共军队的力量制约国民政府接管东北政权,从而为中共实现东北和华北自治的方针提供了条件。1945年11月初,苏联迫于国际和国内舆论的压力,强迫中共退出大城市和中长路沿线地区,刘少奇不得不提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新方针。苏军撤离之前感到国民党的反苏情绪以及美国的介入威胁到苏联在远东的安全和利益,再次鼓动中共接管长春以北的大中城市,于是形成了国共在东北激战的局面。随着苏军撤退,中国内战爆发,并为日后的全球冷战开启了亚洲的大门。
- 沈志华
- 关键词:苏联对华政策冷战起源中国内战
- 失去的机遇?——赫鲁晓夫下台后中苏两党和解的新尝试被引量:6
- 2009年
-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的下台,似乎给中苏两党关系的和解带来了新的机遇。毛泽东决定派周恩来率团访苏,在维护国际共运团结问题上抢占主动,但为周恩来确定的谈判方针却是要"推"苏共否定二十大,另起炉灶,向中共的方针靠拢。苏共新领导人则希望利用这一轮会谈,在不放弃自己原则立场的前提下,先务实地求同存异。两党会谈之前的马利诺夫斯基事件授中共以柄,毛泽东指示周恩来借此在会谈中加大"推"的压力,苏共则以拒绝自己否定自己作为回应,谈判破裂。其实,作出原则性让步的基础不复存在,谈判的基本立场也无调和的余地,两党真正和解的机遇实际已没有了,所以也就无所谓失去。
- 李丹慧
- 毛泽东、赫鲁晓夫与一九五七年莫斯科会议被引量:18
- 2007年
- 新近披露的档案文献和当事人回忆史料表明,召开1957年莫斯科会议以及在会议上发表共同宣言的主张,都是首先由中共提出来的。在此过程中,毛泽东发挥了重要而独特的作用。莫斯科会议标志着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达到了顶峰,《莫斯科宣言》则是中苏两党紧密配合的经典之作。同时,这次会议也反映和暴露了中苏之间的分歧,特别是苏共在社会主义阵营传统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因而使其成为中苏关系发展的历史转折点。
- 沈志华
- 关键词:中苏关系毛泽东赫鲁晓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