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A751087)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3
相关作者:吴大顺吴昀珊更多>>
相关机构:怀化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武汉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诗歌
  • 3篇六朝
  • 3篇汉魏六朝
  • 2篇六朝诗歌
  • 2篇考论
  • 2篇汉魏六朝诗
  • 2篇汉魏六朝诗歌
  • 1篇代文
  • 1篇单篇
  • 1篇衍变
  • 1篇纸张
  • 1篇诗风
  • 1篇诗风嬗变
  • 1篇诗歌史
  • 1篇诗歌史意义
  • 1篇诗观
  • 1篇私人化
  • 1篇劝世
  • 1篇人化
  • 1篇主题

机构

  • 4篇怀化学院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吴大顺
  • 1篇吴昀珊

传媒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图书馆理论与...
  • 1篇学术论坛
  • 1篇中南民族大学...
  • 1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中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现状及文学传播学构建被引量:3
2018年
近二十年古代文学传播研究成果丰硕,大致形成了古代文学传播史论、古代文学的传播学解读和古代文学传播学建构论三种类型,共同促进了古代文学传播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但古代文学传播学建构论,因受西方主流传播学理论体系制约,借用传播学理论概念和学术框架审视古代文学,一定程度上存在研究内容空泛化、表层化倾向。随着文学传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审视传播学与文学传播学的关系、构建文学传播学学科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传播学与文学传播学的学术旨趣和发展历史看,二者更多地是交叉和借鉴关系,并非从属关系,从文学研究分支而非传播学分支确立文学传播学学术目标和理论系统更具学术发展空间。
吴大顺
关键词:古代文学文学传播学
汉魏六朝诗歌单篇传播考论
2017年
汉魏六朝时期主要有石刻、题壁、传抄等三种诗歌单篇散传形态。汉魏晋时期的石刻诗多依附于功德碑,南北朝的石刻才成为诗歌文本传播的形态之一。诗歌题壁之风从南北朝开始盛行,有题壁、题树、题棺、题柱、题亭等多种形式,除诗人自己题写外,还有读者的题壁把玩,并出现了对诗歌题壁传播效果的记载。诗歌纸本书写与传抄是我国造纸技术进一步发展、纸张于书写领域广泛使用的结果,因传抄可以辗转进行、流动传播,比题壁、石刻等信息源固定的传播形式效果更明显,成为东晋南北朝诗歌单篇散传的主要方式。
吴大顺
关键词:汉魏六朝诗歌
汉魏六朝纸张发明与书写进程考论被引量:3
2013年
纸张在汉魏六朝时期的发明与书写进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汉时期,纸张发明并初步使用于书写领域;魏晋时期,纸张与简帛并用,并逐渐取代简帛,完成纸简替代;南北朝时期,纸张书写普及。魏晋南北朝诗歌文本传播的兴盛与纸张书写逐渐普及的历史进程关系密切。
吴大顺
关键词:汉魏六朝纸张诗歌文本传播
论汉乐府的劝世精神被引量:3
2016年
汉乐府古辞在思想主题上具有明显的劝世戒俗倾向。因汉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的"正俗"目的,乐府机关按照"正俗"要求对歌谣配乐、增删和新编的加工过程中,原本"感于哀乐"的歌谣被转化成为代表朝廷意志传达"正俗"意图的乐府诗,汉乐府的"劝世"主题也在这种"创作"机制中悄然形成。
吴大顺
关键词:主题劝世
论乐府古题《豫章行》及其流变被引量:1
2011年
《豫章行》现存汉唐时期的文人拟作共9首,其流变特点是:主题上所写的时事与古辞"伤别"主题保持着若即若离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上,显示出明显的文人化倾向。这些特点,体现了文人拟乐府创作的基本规律,说明文人拟乐府是介于音乐与文体二者之间的创作行为,在其文化功能上既有音乐文化因素,也有文体意义的性质,六朝许多文人诗歌范式就是在拟乐府的创作机制中逐渐形成的。
吴大顺吴昀珊
魏晋南北朝邮驿的私人化倾向与诗歌异地传播被引量:1
2011年
魏晋南北朝邮驿制度存在日益明显的私人化倾向。这不仅为一般官员和普通百姓的出行宿止提供了方便,促进了各地人口的流通,也为诗文作品通过邮驿传递提供了条件,从而对诗歌的创作与传播也产生了重要影响:邮驿的私人化倾向促进了诗歌的异地传播,而诗歌的异地传播又促进了南北诗歌的交流与融合。
吴大顺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私人化诗歌
“诗与歌别”观念与汉魏六朝诗歌衍变被引量:1
2011年
中国诗歌观念大致经历了从"歌""诗"交织混一到逐渐区分、分途演进,再到徒诗观念明晰、诗体意义确立的徒诗化进程:汉代"诗"多专指《诗》三百,"歌诗"包括入乐歌诗和少量文人徒诗,魏晋文人徒诗逐渐增多,对入乐歌诗和徒诗开始用"诗"或"诗赋"指称,宋齐"乐府"与"诗"开始分别著录。刘勰"诗与歌别"的提出标志着徒诗观念正式确立。徒诗观的确立使诗歌在内容上进一步强化了言志和抒情功能,在语言上更加追求辞华和用典,在声韵上更加讲究对仗和韵律。晋宋玄言、山水诗的兴起,齐梁永明体的盛行均与中国徒诗化进程密切相关。
吴大顺
关键词:汉魏六朝诗风嬗变诗歌史意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