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D090800046609003)
-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黔马慧雨肖苒曹谊林吴骁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传代对残耳软骨细胞体内软骨形成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研究传代对残耳软骨细胞体内软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残耳软骨细胞,将第3-8代细胞分别复合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体外培养4周后植入裸鼠体内观察8周。采用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标本的软骨形成情况;Real-time PCR检测软骨分化相关基因的表达;生物力学分析新生软骨的弹性模量。结果各代复合物体外培养4周时均不能形成软骨组织,但第3-5代残耳软骨细胞COL 2A1、第3-4代的SOX 9和第3代的DLK 1仍可维持较高的表达水平(P〈0.05);体内植入8周后,第3-6代复合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弹性软骨结构形成,并随代次增高而减少,第3-6代复合物的弹性模量明显高于第7、8代。结论残耳软骨细胞传至第4代仍能保持良好的体内软骨形成能力,但扩增传代对残耳软骨细胞软骨表型去分化的影响在第7代后已无法逆转。
- 康宁刘霞曹谊林肖苒
- 关键词:传代组织工程软骨
- 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5年
- 骨组织工程的发展为大段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途径,众多的动物实验研究和逐渐兴起的临床应用研究已充分显示出其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组织工程骨细胞支架复合物在植入体内后,尤其植入血供不佳的受区时,因不能及时地与机体建立起血供连接,使得成骨效果不稳定。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组织工程骨的血管化已成为构建大段组织工程骨的一个关键因素。我们对组织工程骨血管化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吴骁伟王黔曹谊林肖苒
- 关键词:组织工程骨骨缺损血管化
- 猪耳廓及关节来源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摘要】目的探讨耳廓及关节来源软骨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软骨的差异。方法分离培养健康长枫杂交猪耳廓、关节来源软骨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SCs),分别以软骨细胞单独接种或与BMSCs1:1混合接种聚羟基乙酸/聚乳酸(Polyglycolicacid/Polylacticacid,PGA/PLA)支架2种模式构建组织工程软骨。针对每种构建模式按软骨细胞来源随机分为4组,每组4例样本,分别为耳廓软骨细胞组、关节软骨细胞组、耳廓软骨细胞+BMSCs1:1共培养组、关节软骨细胞+BMSCs1:1共培养组。于体外培养8周、裸鼠皮下植入6周后分别取材进行大体观察,比较单独培养或共培养构建过程中4组样本的组织厚度和湿重,HE、番红O、lI型胶原免疫组化和丽春红/维多利亚蓝染色比较软骨组织形成情况,Real—timePCR检测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采用两组独立样本f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体外培养8周,各组均能形成软骨样结构,只有耳廓软骨细胞+BMSCs组可见少量弹性纤维分泌;单独应用关节软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厚度为(3.12±0.24)mm,较耳廓软骨细胞组平均增厚38.1%(P〈0.05),关节软骨细胞+BMSCs1:1共培养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厚度为(2.41±0.21)mm,较耳廓软骨细胞+BMSCs组平均增厚19.3%(P〈0.05);体内重塑6周后,耳廓软骨细胞组及耳廓软骨细胞+BMSCs组均可见大量弹性纤维,关节软骨细胞组及关节软骨细胞+BMSCs组均形成了典型的透明软骨结构并发生了骨化,X型胶原和MMPl3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5)。因此体内重塑6周后,耳廓软骨细胞单独培养或与BMSCs共培养均可形成弹性软骨结构,关节软骨细胞单独培养或与BMSCs共培养可形成透明软骨结构。结论应用不同组织来源软骨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软骨,回植体内环�
- 康宁刘霞曹谊林肖苒
- 关键词:骨髓间质干细胞
- 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与肥胖的关系被引量:3
- 2014年
- 脂肪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tissu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因储量丰富、获取简便、扩增迅速、可被诱导多向分化、免疫原性低等诸多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肥胖及其相关疾病的发生率日益上升,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ADSCs在肥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该文着重对近十年ADS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及其在肥胖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其早日应用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吕涛肖苒曹谊林
- 关键词:免疫表型肥胖
- 荧光活性染料(CM-Dil)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uman bone marrow 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BMSCs),探讨应用不同浓度氯甲基苯甲酰氨荧光染料(CM-Dil)对hBMSCs增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分离、培养hBMSCs,并促进其分别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分化;应用不同浓度CM-Dil分别标记第3代hBMSCs,观察不同浓度标记下细胞的荧光强度、标记效率、活性和增殖能力。结果:采用Ficoll梯密度离心法获得的hBMSCs,成骨、成脂分化染色阳性。不同浓度CM-Dil(5、10、20、30μmol/L)在30 min内均可成功标记hBMSCs,24 h后观察标记效率均达到98%以上(P>0.05)。直到20μmol/L的标记浓度对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仍没有影响(P>0.05)。结论:CM-Dil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 马慧雨肖苒杜晓岩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单例先天性小耳残耳软骨细胞体外构建人耳廓软骨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单例先天性小耳残耳软骨细胞体外构建正常人大小耳廓形态组织工程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40例小耳畸形患者残耳软骨细胞统计细胞提取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计算扩增效率;免疫荧光和PCR检测不同代数细胞的软骨表型.分别应用3例患者各自的残耳软骨细胞培养至P3~P4代,藻酸盐凝胶包埋接种于正常人大小耳廓形态的聚羟基乙酸/聚乳酸支架,体外成软骨诱导动态培养10周后行组织学染色观察.结果 耳软骨细胞提取率为(3.90±1.27)×106/g;在增殖培养基中细胞增殖能力明显提高,至P4代扩增(328.4 ±50.4)倍(P<0.05);P3代细胞Ⅱ型胶原、蛋白聚糖表达显著减弱,至P4代消失,Ⅰ型胶原表达增强;体外培养10周,实验组形成了耳廓形态的类软骨组织,可见典型软骨陷窝,番红O、甲苯胺蓝及Ⅱ型胶原染色阳性;对照组明显变形,未形成软骨结构.结论 单例先天性小耳残耳软骨细胞经体外扩增和动态诱导培养可在体外构建正常人大小耳廓软骨.
- 康宁刘霞曹谊林肖苒
- 关键词:先天性小耳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