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084)

作品数:29 被引量:288H指数:11
相关作者:伊海生夏国清季长军吴驰华马雪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6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11篇盆地
  • 8篇旋回
  • 5篇羌塘
  • 5篇羌塘盆地
  • 4篇层序
  • 3篇地层
  • 3篇旋回层序
  • 3篇盐岩
  • 3篇岩石
  • 3篇碳酸
  • 3篇碳酸盐
  • 3篇碳酸盐岩
  • 3篇湖相
  • 3篇测井
  • 3篇测井曲线
  • 3篇柴达木盆地
  • 2篇旋回地层
  • 2篇岩石学
  • 2篇岩相
  • 2篇氧同位素

机构

  • 24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南京地质矿产...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海南省地质调...
  • 1篇核工业二一六...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空军勤务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吐哈...
  • 1篇中海石油(中...

作者

  • 24篇伊海生
  • 11篇夏国清
  • 6篇季长军
  • 4篇吴驰华
  • 3篇尹青
  • 3篇惠博
  • 3篇邱余波
  • 3篇马雪
  • 2篇龚大兴
  • 2篇文军
  • 2篇陈志勇
  • 2篇沈军辉
  • 2篇谢华
  • 2篇王刚
  • 2篇毛玲玲
  • 1篇梁金昌
  • 1篇张书毕
  • 1篇王朔
  • 1篇陈西斌
  • 1篇张超

传媒

  • 5篇沉积学报
  • 3篇Acta G...
  • 2篇金属矿山
  • 2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地质科技情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5篇2010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延吉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特征研究
2014年
通过扫描电镜、铸体薄片、普通薄片、压汞曲线以及孔隙度和渗透率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砂岩储层特征,主要包括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特征等。结果表明,延吉盆地下白垩统砂岩储层岩石类型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主要是次生孔隙,其中次生粒间溶孔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粒内溶孔;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为成岩作用,经历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有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蚀变作用和溶解作用。
梁定勇伊海生李启来谢华高春文王朔
关键词:成岩作用储层特征储集空间下白垩统
测井曲线旋回分析在碳酸盐岩层序地层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8
2011年
在碳酸盐岩台地沉积层序的研究中,通过旋回计数和厚度测量,采用费希尔图解法解析高频米级旋回或副层序的叠置形式和空间结构,进而标定三级沉积层序的界面,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个方法。但是,这一方法目前主要用于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而在地下油气勘探区受到极大的限制。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它可以根据测井资料求取任一地层段沉积旋回的个数和厚度。根据数值模拟,详细讨论了海平面变化周期和幅度与沉降速率、沉积速率的相关关系,提出高频沉积旋回的分布模式和叠加样式可以指示低频海平面变化的轨迹,这为划分三级沉积层序、标定层序界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最后,以川西北地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为例,说明了应用自然伽马测井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的流程和步骤,以及根据旋回厚度累积偏差曲线标定层序界面的位置、识别旋回谱系标志。
伊海生
关键词:层序界面高频旋回测井数据碳酸盐岩台地
柴达木盆地西部西岔沟剖面湖相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与沉积环境分析被引量:23
2010年
湖相碳酸盐岩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新近系地层中广泛出露,在研究区西岔沟地区主要分布在下干柴沟组、上干柴沟组的顶部,下油砂山组及上油砂山组的底部。通过实测西岔沟剖面、岩性分析、岩相组合特征、生物特征、沉积构造、室内薄片鉴定等研究对西岔沟剖面的碳酸盐岩进行了分析,识别出西岔沟剖面的碳酸盐岩的类型主要有鲕粒灰岩、介壳灰岩、藻叠层石灰岩、泥晶灰岩、砂质灰岩等,沉积环境主要属滨浅湖,并在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了研究。
宋华颖伊海生范爱春马雪孙瑕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西部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藏北雁石坪夏里组高频岩相旋回的驱动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Walsh频谱分析引用不连续的方波代替傅里叶频谱分析中连续的正弦波和余弦波,由于Walsh函数的不连续性,它广泛应用于地层旋回周期的检测。藏北雁石坪地区中侏罗统夏里组发育一套以砂岩、泥岩为主的高频岩相旋回,在地层颜色上也表现出较好的旋回性。对该组地层岩性和颜色进行Walsh频谱分析对比发现,岩性频谱曲线及颜色频谱曲线的主频周期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之间均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认为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是夏里组高频岩相旋回的驱动机制。同时根据岩性旋回频谱和颜色旋回频谱计算得出夏里组的沉积速率约为0.111m/ka,沉积持续时间约为3.689Ma。
文军伊海生邱余波吴池华龚大兴
关键词:米兰科维奇旋回
羌塘盆地双湖地区侏罗系岩石物性特征被引量:5
2015年
双湖地区是羌塘盆地最具油气资源潜力的地区之一,然而目前对于该区域侏罗系岩石物性参数特征的研究相对缺乏.本文系统采集了该地区侏罗系岩石物性样品,开展了自然伽马能谱、电阻率、极化率和磁化率等分析,总结了各地层物性参数特征,并根据其统计结果建立了侏罗纪地层物性综合柱状图,为下一步非震地球物理石油勘探提供了基础资料.结果表明,研究区侏罗纪地层碎屑岩层具有高放射性、磁化率及极化率与低电阻率的特征,而碳酸盐岩层具有高电阻率和低放射性、磁化率及极化率的特征.侏罗系各地层的物性参数存在明显差异,自下而上存在3个密度界面,分别是下侏罗统曲色组与中侏罗统色哇组之间、中侏罗统色哇组与莎巧木组之间以及中侏罗统布曲组与夏里组之间.其中,电阻率总体表现出"下低、上高",而极化率和自然伽马能谱数值总体呈现"下高、上低"的特征,从地层磁性方面来看,中侏罗统布曲组与上侏罗统索瓦组地层一般呈弱磁或无磁性,而下侏罗统曲色组、中侏罗统色哇组、莎巧木组和夏里组地层磁性较高.此外,下侏罗统曲色组与中侏罗统色哇组呈低阻、低密度的特征,具备开展大地电磁测深和重力测量勘探的物性前提条件;中侏罗统布曲组呈低放射性、低极化率、低磁化率和高电阻率的特征,具备开展重、磁异常和放射性勘探的物性条件.
尹青伊海生夏国清
关键词:羌塘盆地侏罗系岩石物性
四川盆地西南缘雅安-名山地区青衣江古河道的变迁及蒙顶山背斜的隆起被引量:24
2010年
晚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四川盆地周边及盆地内部,发育众多的褶皱变形及逆冲断裂。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雅安-名山地区也发育系列褶皱变形如蒙顶山背斜。根据野外实地调查、DEM及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古青衣江的一条古代主干河道在蒙顶山背斜被识别出来,该古河流控制了名邛台地的冲-洪积沉积。伴随古青衣江上游发生河流改道事件,名邛台地也停止发育,一段废弃河道在蒙顶山中被保留下来,并在蒙顶山背斜持续褶皱过程中,河流纵剖面遭受变形。根据名邛台地的ESR测年,可确定古青衣江被袭夺事件发生在312±3.0ka,结合河流纵剖面变形的几何计算,获得背斜开始发育的时间为3.2~3.8Ma,蒙顶山背斜相对于下里向斜的隆升速率为0.46mm/a。研究结果可以限定该地区褶皱构造活动的起始时间、变形速率以及山体的剥蚀速率。
王刚陶晓风伊海生王秦伟田亚铭沈军辉
关键词:ESR测年隆升速率四川盆地
内蒙古锡林浩特-阿鲁科尔沁地区林西组岩相古地理特征被引量:6
2014年
研究内蒙古锡林浩特-阿鲁科尔沁地区上二叠统林西组岩相古地理特征,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以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的作图法,根据不同位置林西组剖面的岩性、砂泥比等因素,编制了林西组的岩相古地理图。研究表明,林西组可识别出碳酸盐台地相、三角洲相、浅海陆棚相和深水盆地相等4种类型的沉积相;林西组的岩相古地理格局规律明显,显示为南北浅中间深、东西两侧为碳酸盐台地的分布特点。林西组生烃凹陷位于锡林浩特东南至林西以北一直到巴林右旗以东一带的深水盆地、塔宾庙一带的前三角洲以及林西、官地一带的深水外陆棚沉积。
邱余波伊海生蔡占虎刘俊平张虎军王强强梁金昌韦栋
关键词:内蒙古东北部上二叠统岩相古地理
青藏高原腹地中新世从造山阶段向造高原阶段的转变及其动力学机制被引量:5
2010年
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发现青藏高原新生代地质演化与高原东南缘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俯冲下插的印度地壳在藏南发生部分熔融并注入青藏高原中部地壳,这些塑性流变的地壳物质在高原东南缘先后沿两个通道流出高原内部:早期为印支通道,开放时间为35 Ma以前并持续到12 Ma;后期为川滇通道,开放时间为12 Ma至今.由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与四川盆地之间强烈的挤压,印支通道不断变窄,并在12 Ma被关闭.两个通道的差异,通道的打开和关闭,造成高原中地壳物质流出速率在中新世发生明显变化,在23 Ma以来流出速率小于注人速率,在12 Ma流出速率最小,部分熔融的印度地壳物质不断滞留于高原地壳内部,使得地势相对平坦、面积巨大的青藏高原逐渐形成并分别向南和向北扩展.通过简单的力学分析,本文将高原腹地变形划分为两个阶段:大于35~23 Ma的造山阶段,受控于造山机制;23 Ma至今的造高原阶段,受控于造高原机制.
王刚伊海生刘顺沈军辉
关键词:青藏高原
新疆鄯善油田S3砂层组高频旋回的识别与划分被引量:3
2011年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同一时期沉积的小层砂体,即单砂体,是油气开发的基本单元,也是储集层沉积旋回研究的主体。小层的划分和对比多以地层中出现的砂体为参照,而砂体在空间的分布通常是变化的,这就增加了小层划分的不确定性。本文采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应用滑移窗频谱分析技术,通过鄯善油田多口井的对比分析,在三间房组S3砂层组识别出了6个旋回界面,5个高频旋回。旋回界面的出现与旋回波长的频谱峰特征突变界面相对应,而旋回波长受沉积物沉积速率的控制,与地层中岩性的变化以及砂体的发育没有直接关系,这解决了以岩性为标志划分油层的诸多问题。旋回的厚度在几米至十几米之间,与小层的沉积旋回级别十分接近,而且由沉积速率突变识别出的旋回界面在区域内具有等时性,划分出的高频旋回也可进行横向上的对比,可作为油田小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地质参数和依据。
邱余波伊海生张军文军吴驰华
关键词:鄯善油田频谱分析高频旋回
Cenozoic Exhumation History of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Constrained by Apatite Fission-Track Thermochronology
2018年
Objective The East Kunlun Orogenic belt constitutes the first marked change in the topographic reliefs north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Th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is orogenic belt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remote deformational effects of the Eurasian plate collision and the migration track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the plateau.However,when and how the uplift occurred remains
YANG WeiXIA GuoqingWU ChihuaYI Haisheng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