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8BZW048)

作品数:8 被引量:6H指数:1
相关作者:张俊才王勇更多>>
相关机构:河北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主题

  • 5篇文化
  • 2篇文化意义
  • 1篇党争
  • 1篇杜亚泉
  • 1篇言情
  • 1篇言情小说
  • 1篇一个文化
  • 1篇议会
  • 1篇政治倾向
  • 1篇中国文化
  • 1篇中华文化
  • 1篇女权
  • 1篇女权意识
  • 1篇普世价值
  • 1篇自省
  • 1篇自省精神
  • 1篇文化保守主义
  • 1篇文化观
  • 1篇文化立场
  • 1篇西体中用

机构

  • 7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作者

  • 7篇张俊才
  • 1篇王勇

传媒

  • 4篇福建工程学院...
  • 2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济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林纾的“中学”观
2010年
作为一位维新派作家,林纾多次提到"中学"以及奉"中学"为立国之本的传统中国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表现出了那个时代先进的中国人可贵的民族自省精神。但是林纾又认为中国儒家文化所揭示的传统伦理道德具有普世价值,因而是不能随意否定的。林纾之所以反复强调这一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欧风美雨激荡下出现的某种"世风日下"现象促使他不能听任"中学"的沦落。
张俊才
关键词:中国文化自省精神普世价值
林纾的西学观被引量:1
2010年
林纾虽然具有极强的反西方列强意识,但他并不反对西学的输入。林纾对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所张扬的基本观念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对西学的某些观点也能予以审视和反思。但林纾对西方的自由、平等之说,仍存在着理解上的肤浅与隔膜。这种现象有助于我们认识近代西学东渐过程的曲折与艰难,有助于我们体味林纾面对西学东渐大潮时特有的复杂心态和观念。
张俊才
关键词:西学
林纾文化立场的再认识被引量:1
2010年
林纾并不认为西方文化完美无缺,悉皆可学。林纾的文化立场仍可以用"中体西用"这一术语来概括,但"体"的含义是强调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独有价值及其所代表的民族性必须坚守,"用"的含义是强调西方文化可以激活中华文化并使之实现现代转型。林纾也表现出一种试图儒化西学或者援西学以入儒的意图。
张俊才
关键词:西体中用中华文化
民国初年林纾政治倾向变迁之考察
2012年
民国成立伊始,林纾则一反常态,曾以极大的政治热情担任有政治背景的《平报》编纂,但由于民初照搬照抄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政治运作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混乱之中,林纾在《平报》发表的议政之作中,一方面对议会"党争"中的种种丑闻进行揭露和谴责,另一方面则对南北之间不断升级的政治角力进行劝阻和促和。林纾不能理解南方革命党人发动的诉诸武力的"二次革命",对此,他悲观失望,决心与这个"全以捣乱为自由"的民国分道扬镳了。综上,林纾这类"遗老"不是真正的遗老。
张俊才
关键词:民国初年议会党争不满
林纾言情小说的爱情伦理及其文化意义
2011年
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中,既有一抹现代色彩,如他笔下的部分爱情故事已"稍稍涉于自由";又有浓重的传统风致,如主张使"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仪式化,认为女性应慎守矜持、含蓄、温婉的性情之美,强调男女双方都不为苟且之事等。林纾言情小说所阐扬的爱情伦理,折射出民国初年"老新党"建构现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方略。
张俊才
关键词:言情小说文化意义
从女权意识看林纾文化观之新旧杂陈被引量:1
2011年
林纾的女权意识,典型地表现出维新派人士文化观念新旧杂陈的特点。他一方面支持兴女学、倡女权,另一方面又提醒女性在婚恋中要"律之以礼"。林纾所说的"礼"固然未可全盘否定,但其中确有一些明显的属于封建礼教的内容。唯其如此,在涉及妇女解放的诸多问题上林纾与五四新文化派之间均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张俊才
关键词:女权意识文化意义
林纾与杜亚泉被引量:2
2011年
林纾与杜亚泉这两个在清末民初具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表面上互不相干,实际上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杜亚泉在自己编辑的刊物上支持林纾的翻译,开启了林译小说报刊登载的先河,林纾也以自己的翻译给予杜亚泉编辑的刊物以大力支持。同时两人都因保守的态度及中西文化调和的立场受到了五四新青年派的批判,有着相似的遭遇与结局。
王勇
关键词:杜亚泉
晚年林纾: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被引量:1
2011年
晚年林纾确有诸多不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思想局限,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对程朱理学的笃信。但晚年林纾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学的卫护以及由此而彰显的民族意识,不仅对全盘西化思潮起到了纠偏作用,而且与全盘西化思潮一起,在中国融入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之中各自发挥着独具的结构性功能。晚年林纾是一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者。他保守本民族美好而有价值的传统,虽然在文白之争和儒学存废等问题上与激进的五四新文化派形成了尖锐对立,但是他们双方都赞同维新,都赞同进步,都期望中国文化实现现代转型,因此他们也是在一个共同的观念框架中运作的。
张俊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