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303102)

作品数:10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王军杨杰仲维功范方军王芳权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扬州大学江西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水稻
  • 3篇代换系
  • 3篇染色体
  • 3篇基因
  • 3篇机插
  • 3篇QTL
  • 2篇单片段代换系
  • 2篇氮肥
  • 2篇氮肥利用
  • 2篇性状
  • 2篇数量性状
  • 2篇穗期
  • 2篇染色
  • 2篇粳稻
  • 2篇基本苗
  • 2篇机插稻
  • 2篇抽穗
  • 2篇抽穗期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肥利用效率

机构

  • 8篇江苏省农业科...
  • 7篇扬州大学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苏州农业职业...
  • 1篇江西省红壤研...
  • 1篇江苏第二师范...

作者

  • 8篇王军
  • 6篇李文奇
  • 6篇朱金燕
  • 6篇王芳权
  • 6篇范方军
  • 6篇仲维功
  • 6篇杨杰
  • 3篇谭雪明
  • 3篇石庆华
  • 3篇潘晓华
  • 3篇曾勇军
  • 3篇商庆银
  • 3篇吕伟生
  • 3篇黄山
  • 2篇李木英
  • 2篇曾研华
  • 2篇胡水秀
  • 1篇周勇
  • 1篇梁国华
  • 1篇王绪鹏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扬州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每穴苗数和施氮量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3
2016年
以常规早稻品种中嘉早17和杂交晚稻品种五优308为材料,针对双季机插稻生产中存在的前期发不起、中期控不住、后期穗小苗弱影响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研究施氮量和每穴苗数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和每穴苗数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有显著影响。机插早晚稻均以中氮高苗组合(早稻N12D5,晚稻N13D4)产量最高,早稻为8.12t/hm^2,晚稻为9.62t/hm^2,但与低氮高苗组合(早稻N10D5,晚稻N11D4)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吸收利用率早晚稻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每穴苗数的增加而升高。其中早稻氮素吸收利用率以N10D5处理最高,晚稻虽以N13D4处理最高,但与N11D4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所表现出的趋势基本和产量一致。在不影响产量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单株苗数,可使早稻比当前习惯施氮量减少16.7%,晚稻可减少15.4%。早稻氮素利用率提高10.66%,晚稻提升1.99%。由此可见,合理地增加每穴苗数和降低施氮量既可以获得足够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实现高产,又可以提高氮素利用效率。
章起明曾勇军吕伟生黄山商庆银曾研华谭雪明石庆华潘晓华
关键词:施氮量氮肥利用效率
基于重测序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抽穗期QTL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水稻的抽穗期是决定水稻产量及其适用性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减少了个体间遗传背景的干扰,已经成为定位和克隆复杂性状QTL的重要材料。【方法】本研究以9311为受体,日本晴为供体构建的128个重测序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多元回归,结合Bin-map图谱,【结果】鉴定到6个在南京、扬州不同年份间稳定表达的抽穗期QTL,其中,qHD2.1被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的759 848 bp区间内;qHD2.2被定位在第2染色体上的45 286 bp区间内;qHD 3.1被定位在第3染色体上的147 931 bp区间内;qHD5.1被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的213 351 bp区间内;qHD5.2被定位在第5染色体上的442 305 bp区间内;qHD8.1被定位在第8染色体上的538 176 bp区间内。【结论】本研究为精细定位并克隆相应QTL,进而探明抽穗期QTL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王军朱金燕陶亚军周勇范方军李文奇王芳权仲维功杨杰梁国华
关键词: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抽穗期
基于机插晚稻分蘖成穗特性获取基本苗定量参数被引量:12
2016年
为精确定量机插晚稻适宜的群体起点,合理利用分蘖成穗,以3个晚稻(H优518、H优159和五优308)高产品种(组合)为材料,研究了机插晚稻分蘖成穗特性及基本苗公式参数。结果表明,机插晚稻1次分蘖集中在主茎第3~7叶位,第3~6叶位为分蘖发生与成穗的优势叶位;2次分蘖在3/0~5/0上均有发生,但成穗以1/3和1/4为主;主要依靠1次分蘖成穗,2次分蘖成穗较少;单株分蘖成穗数4.5个左右;主茎及优势蘖位穗部性状较好,穗粒结构协调,产量较高,对群体产量贡献大。晚稻在4叶1心期机插,移栽分蘖缺位叶龄(bn,blemish number)为0.7~0.8,校正系数(a)为0.6左右,有效分蘖发生率(r)在0.8左右。生产中机插晚稻应在保证合理基本苗的基础上,争取分蘖早生快发,在充分发挥1次分蘖的分蘖成穗优势的同时,合理利用低位2次分蘖成穗,以获取适宜的穗数而实现高产。该研究揭示了高产条件下机插晚稻分蘖成穗规律及基本苗公式参数,为大面积生产中机插秧基本苗精确定量及分蘖高效利用提供技术参考。
吕伟生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黄山商庆银谭雪明李木英胡水秀
关键词:农业机械分蘖特性成穗规律基本苗
不同类型江苏粳稻主推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利用48对SSR分子标记对2007—2013年江苏省审定的65份不同类型常规粳稻品种和7份对照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42对分子标记在供试材料间存在多态性,42对SSR标记共检测到101个等位基因,变化范围为2-4个,平均每个位点2.40个。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范围为0.03-0.64,平均0.21。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为0.03-0.58,平均0.18。65份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异范围在0.78-0.97之间,平均0.91,95.4%的供试品种其遗传相似系数在0.87-0.97之间。3个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群体内,迟熟中粳检测出的等位基因数量最高,迟熟中粳的平均位点PIC值和基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晚粳品种和中熟中粳。UPGMA聚类结果表明,以遗传相似系数0.87为界,可将除‘通鉴981’、‘扬农稻1号’和‘盐稻10号’以外的62份江苏省常规粳稻品种分为2类;江苏省大面积生产主推粳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不够丰富,品种间的遗传距离较小,同一育种单位选育的品种间遗传距离更小。
王军宫丹妮范方军朱金燕李文奇王芳权仲维功杨杰
关键词:粳稻SSR标记聚类分析
水稻多蘖矮杆突变体htd7(t)的遗传分析与基因定位被引量:1
2016年
分蘖是水稻最重要的农艺性状之一,其决定水稻的最终产量。多蘖矮杆突变体htd7(t)是粳稻品种‘日本晴’经35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后产生的突变体。为了克隆HTD7(t)基因,将htd7(t)与‘9311’配制正反杂交组合进行遗传分析发现,htd7(t)多蘖矮杆性状是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HTD7(t)初步定位在第11染色体分子标记RM21与RM254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5.6 c M和3.2 c M。利用已经公布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在该基因附近新发展了13对In Del标记,对HTD7(t)进行精细定位。根据定位结果构建覆盖HTD7(t)基因的BAC重叠群,最终将HTD7(t)定位在In Del11-3和In Del11-5之间的64.8 kb的物理距离内。
王军范方军朱金燕李文奇王芳权仲维功杨杰
关键词:水稻基因定位
近30年江西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变化被引量:40
2016年
明确水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是提高温光资源利用率和实现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基础。本研究分析了江西不同生态区(赣南、赣中、赣北)15个气象站近30年(1984-2013)逐日日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参照水稻生产中常用的安全生产临界温度指标,研究了近30年来不同地区50%和80%保证率下双季稻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999-2013年(前15年)各地安全生产期及温光资源较1984-1998年(后15年)发生明显变化,且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早稻覆膜育秧安全播种期平均提前了10d(气候变化倾向率-4.16d/10a,下同),早稻安全直播期提前了4d(-3.17d/10a),早稻安全移栽期提前了2d(-2.21d/10a)。晚稻安全齐穗期延迟趋势不明显(1.16d/10a),晚稻安全成熟期延迟了8d(3.56d/10a)。全年安全生产期天数在早稻覆膜育秧和直播条件下分别延长了18d(7.72d/10a)和11d(6.73d/10a)。安全生产期内温光资源总体呈温度明显升高、积温显著增加、日照时数无明显变化的特点。监测资料表明,近年来各地区实际生产日期作了相应的调整,但仍与安全生产日期存在较大偏差,因此,推算了近30年各站点80%保证率的安全生产日期,以就近指导各地稻作季节安排、种植方式选择及早晚稻品种搭配。最后,依据气候变化趋势,讨论了农艺措施的可能适应策略。
吕伟生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黄山商庆银谭雪明李木英胡水秀曾研华
关键词:双季稻
合理氮肥运筹提高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被引量:19
2018年
为明确双季机插稻合理氮肥运筹,2013—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研究了氮肥施用量、施用比例及施用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与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氮可同步增加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从而扩大群体库容量,机插早、晚稻分别在施氮量为180,195kg/hm2时即可达到较高产量,同时保持较高的氮素吸收利用率。在适宜施氮量下,施氮比例及追氮时期对双季机插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影响,基蘖肥与穗肥比例早稻8∶2至7∶3、晚稻7∶3,移栽后7天+倒2叶抽出期追施氮肥有利于分蘖成穗,中后期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粒叶比协调,穗数充足,穗型较大,总颖花量高,并同步提高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率。
吕伟生曾勇军石庆华潘晓华黄山商庆银谭雪明
关键词:氮肥运筹氮肥利用率
利用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定位水稻低温发芽率QTL被引量:8
2017年
以85个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为受体亲本、粳稻品种日本晴为供体亲本的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为研究材料,利用SPSS软件对水稻低温发芽率QTL进行鉴定和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以P≤0.000 1为阈值共检测到20个低温发芽率QTL,分布在除第4、7、8和10染色体的其余8条染色体上;其加性效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加性效应值的变化范围为9.00%~26.00%,加性效应百分率的变化范围为26.47%~76.47%;运用代换作图法对其中11个低温发芽率QTL进行初步定位。
朱金燕刘楠王军王军王军周勇范方军许扬李文奇梁国华王芳权
关键词:水稻数量性状位点
江苏省粳稻品种抗稻瘟病基因型与穗颈瘟抗性分析
稻瘟病是江苏省粳稻的主要病害,以穗颈瘟的危害最为严重,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方法。明确江苏省粳稻穗颈瘟的主要抗病基因以及主要粳稻品种的稻瘟病基因型是开展穗颈瘟抗性育种的基础。本研究利用稻瘟病抗性基因Pi-ta、...
王军范方军朱金燕李文奇王芳权仲维功杨杰
关键词:粳稻稻瘟病穗颈瘟
文献传递
不同基本苗对‘南粳51’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基础,水稻基本苗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对粳稻品种‘南粳51’产量的影响,进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南粳51’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南粳5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51’每穴4苗的实收产量最高,每穴5苗的实收产量最低,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实收产量顺序依次表现为4苗/穴>3苗/穴>2苗/穴>5苗/穴。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5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51’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的增加。
王军仲维功杨杰范方军朱金燕李文奇王芳权
关键词:水稻基本苗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