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0A073)

作品数:10 被引量:48H指数:6
相关作者:崔广荣何克勤胡能兵林平张子学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科技学院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蚌埠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甜叶菊
  • 2篇多倍体
  • 2篇多态性
  • 2篇诱变
  • 2篇水仙
  • 2篇亲缘
  • 2篇亲缘关系
  • 2篇秋水仙素
  • 2篇离体培养
  • 2篇离体诱导
  • 2篇扩增多态性
  • 2篇倍体
  • 2篇NAN3
  • 2篇SRAP
  • 1篇低浓度
  • 1篇调节剂
  • 1篇芽诱导
  • 1篇腋芽
  • 1篇腋芽诱导
  • 1篇有机质

机构

  • 10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10篇崔广荣
  • 9篇胡能兵
  • 9篇何克勤
  • 7篇张子学
  • 7篇林平
  • 4篇周玉丽
  • 3篇隋益虎
  • 2篇王波
  • 1篇舒英杰
  • 1篇赵阳
  • 1篇叶超
  • 1篇周明亮
  • 1篇张路路
  • 1篇杨成林
  • 1篇彭程

传媒

  • 3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安徽科技学院...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中国糖料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2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甜叶菊的组织培养被引量:12
2011年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消毒剂70%酒精和0.1%升汞的不同时间处理组合的灭菌效果和对试管苗再生的影响,同时还探讨了不同种类、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试管苗增殖、生根及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7,0%酒精处理15~30s+0.1%升汞处理4m较为适合茎段外植体灭菌,污染率低、苗再生率高;6-BA与NAA组合的试管苗增殖系数比KT、Ad与NAA组合要高,培养基中添加1.0mg/L 6-BA+0.1~0.2mg/L NAA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适合试管苗增殖,增殖系数可达7.4;培养基中添加0.0~0.5mg/L的IBA或NAA均适合试管苗生根,生根的试管苗移栽成活率较高。
崔广荣何克勤胡能兵林平张子学王其斌简善亮
关键词:甜叶菊植物生长调节剂
甜叶菊SRAP分子技术优化及亲缘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以甜叶菊为试材,采用正交法对影响其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SRAP)反应体系的5个因子进行优化,进而对来自国内外的12个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5个因素对SRAP反应体系影响大小顺序为:MgCl2,Primers,Taq,dNTPS和DNA。20μL的SRAP优化体系包括:双蒸水12.7μL,10×Buffer(含15mmol/L MgCl2)溶液3μL,2.5 mmol/L的dNTPS 0.8μL,10μmol/L的前后引物各0.75μL,20ng的模板DNA 1μL,5U Taq聚合酶;品种内遗传距离的变异范围为0.24~0.69,当遗传距离为0.48时,可将上述12个甜叶菊品种分为四类。
胡能兵何克勤张子学林平隋益虎周玉丽崔广荣
关键词:甜叶菊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亲缘关系
甜叶菊组织培养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2年
从无菌繁殖体系、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选择、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芽分化和继代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及组培苗的移栽等方面综述了甜叶菊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并提出了甜叶菊组织培养的研究方向。
周玉丽崔广荣张子学胡能兵何克勤林平舒英杰
关键词:甜叶菊
甜叶菊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被引量:6
2011年
以甜叶菊为试材,对影响其RAPD反应体系的7个因子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μL的优化体系包括:双蒸水13.6μL,10×Buffer(含15 mmol/L MgCl_2)溶液3μL,2.5 mmol/L的dNTPS 1.2μL,10μmol/L的引物1μL,20 ng的模板DNA 1μL,1 U Taq聚合酶;热循环程序为:94℃预变性4 min,94℃变性30 s,35℃退火30 s,72℃C延伸1 min,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 min。
胡能兵何克勤张子学林平隋益虎崔广荣
关键词:甜叶菊RAPD
甜叶菊多倍体离体诱导技术体系的建立被引量:14
2011年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在试管苗茎段再生植株过程中进行不同时间处理,探讨适合于甜叶菊离体多倍体诱导的最佳秋水仙素处理时间和浓度,初步建立甜叶菊离体诱导多倍体的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秋水仙素对甜叶菊植株形成影响较大,秋水仙素处理的最佳剂量为0.1%处理3 d,再生植株总数高且多倍体比率达42.3%;同时,再生苗生根也受到了一定影响;多倍体苗叶片厚实、颜色较深、植株矮化,气孔增大,单位面积气孔数较少;多倍体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数加倍。
王波崔广荣何克勤胡能兵林平张子学
关键词:甜叶菊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多倍体
甜叶菊离体诱变与分子初检被引量:10
2012年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用不同浓度的NaN3对其进行不同时间的处理,筛选出合适的离体化学诱变体系,并对该体系下的部分再生苗进行RAPD和SRAP检测。结果表明:NaN3处理的半致死剂量为9 mmol/L浸泡4 h,该处理下植株矮化、腋芽数减少;用2种分子技术对该处理下14株再生苗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共28.6%再生苗的DNA序列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这为使用NaN3对甜叶菊进行大规模的离体诱变奠定技术基础。
何克勤胡能兵周玉丽崔广荣
关键词:甜叶菊离体培养NAN3SRAP
低浓度秋水仙素离体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的建立被引量:9
2014年
以甜叶菊茎段为外植体,采用不同低浓度秋水仙素在甜叶菊试管苗茎段再生苗初期进行长时间持续处理,以探讨低浓度秋水仙素诱导甜叶菊多倍体的优势及适合长时间诱导甜叶菊的秋水仙素浓度,简化甜叶菊离体诱导多倍体技术环节。结果表明:0.025%的秋水仙素浓度适合于甜叶菊多倍体离体诱导的持续诱变,直至试管苗再生而无需清洗外植体和更换培养基,简化了诱导技术环节,提高了甜叶菊多倍体离体诱导效率;多倍体植株田间农艺性状表现为叶片大而厚实、开花延迟、花蕾较大等特征。旨在建立低浓度秋水仙素离体诱导甜叶菊多倍体技术体系。
彭程张路路叶超佘庆梅杨成林周明亮马想想赵阳崔广荣
关键词:甜叶菊多倍体
甜叶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优化及亲缘关系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甜叶菊为试材,对影响其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反应体系的7个因子进行优化,同时对来自国内外的12个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20μL的优化体系包括:双蒸水13.6μL,10×Buffer(含15mmol/LMgCl2)溶液3μL,2.5mmol/L的dNTPS1.2μL,10μmol/L的引物1μL,20ng的模板DNA1μL,1UTaq聚合酶;热循环程序为:94℃预变性4min,94℃变性30s,35℃退火30s,72℃延伸1min,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7min。聚类图结果表明,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变异范围为0.12~0.88,在遗传距离为0.37时,8个引物可将12个品种分为四大类,来自日本的2个品种与国内品种关系较远。
胡能兵何克勤张子学林平隋益虎崔广荣
关键词:甜叶菊随机扩增多态性DNA亲缘关系
微量元素及天然有机质对甜叶菊试管苗增殖和生长的影响被引量:7
2012年
以甜叶菊试管苗为外植体,研究了MS培养基中微量元素对甜叶菊试管苗增殖、生根、生长及移栽等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培养基中添加马铃薯汁、椰子汁、香蕉泥和水解乳蛋白等对试管苗增殖、生根、生长及移栽的影响。结果表明,微量元素对试管苗生长、增殖、生根产生重要作用,其中硼、锌、铜、铁的影响较为明显,尤其是锌元素是培养基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它不仅影响试管苗的生长,而且对试管苗的移栽也产生较大影响,增加MS培养基中的锌元素的浓度,可促进试管苗的增殖、改善试管苗的质量;培养基中添加马铃薯汁、椰子汁、香蕉泥对试管苗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其中香蕉泥能明显改进试管苗的质量,试管苗茎杆粗壮、生长旺盛,但添加水解乳蛋白却抑制试管苗的增殖和生长;在试管苗生根阶段,添加有机质作用不明显。
崔广荣何克勤胡能兵林平张子学王波
关键词:甜叶菊MS培养基微量元素有机质
甜叶菊茎段腋芽诱导培养基和NaN_3诱变条件筛选及诱变试管苗POD同工酶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以甜叶菊(Stevia rebaudiana Bertoni)茎段为外植体,采用L9(34)正交表对腋芽诱导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和浓度(0.0、0.1和0.2 mg.L-1NAA;0.0、0.5和1.0 mg.L-16-BA;0.000、0.005和0.010 mg.L-1TDZ)进行筛选;在此基础上对诱变过程中NaN3溶液的浓度(3、6和9 mmol.L-1)和处理时间(1、2、4和8 h)进行比较,并初步筛选出最佳的NaN3诱变条件;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PAGE)对经上述NaN3诱变处理后培养5、10和15 d的试管苗POD同工酶酶谱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添加了不同激素组合的培养基上均能诱导出腋芽,但腋芽数和苗高有差异;经综合比较后可确定适宜于甜叶菊腋芽诱导的培养基为添加1.0 mg.L-16-BA和0.1 mg.L-1NAA的MS培养基(含5.0 g.L-1琼脂粉和30 g.L-1蔗糖,pH 6.0)。经NaN3诱变处理后,茎段在腋芽诱导培养过程中的死亡率随NaN3浓度提高和处理时间延长逐渐增加,平均腋芽数和苗高则下降,且多数处理组试管苗矮化;根据半致死剂量确定的最佳NaN3诱变处理方法为将甜叶菊茎段置于9 mmol.L-1 NaN3溶液中浸泡4 h。PAGE分析结果表明:甜叶菊诱变试管苗的POD同工酶谱均可分为a、b和c区,但在不同培养时间各处理组POD同工酶的条带数和活性有所变化。在培养5和10 d后各处理组诱变试管苗POD同工酶的活性和条带数量有明显差异,而在培养15 d后各处理组诱变试管苗POD同工酶活性有差异,但条带数量没有明显变化,表明用适宜浓度的NaN3进行诱变处理可导致甜叶菊试管苗短期的应激效应。
何克勤胡能兵崔广荣周玉丽
关键词:甜叶菊腋芽诱导激素组合POD同工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