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ZD033)
- 作品数:56 被引量:429H指数:13
- 相关作者:王洪树张翔李强彬陈家刚吴晓林更多>>
-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共中央编译局福建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问题及优化——杭州市政协的实践与探索被引量:9
- 2016年
- 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基本形式。杭州市政协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推进政协协商制度的整体设计,加强制度化建设,探索政协协商民主与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相结合,寓民主监督于政协协商之中,加强协商能力建设,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的实践模式。新形势下,杭州市政协协商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依然面临很多挑战。这需要人民政协进一步提高政协协商水平和能力,推进政协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明晰政协协商的地位和作用。
- 顾建军王柳曹伟
- 关键词: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重点与路径被引量:13
- 2017年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提出之后,围绕其内涵、边界以及发展路径,存在着诸多不同的认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提出,既是理论思考的结果,也是实践探索的必然。协商民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公共利益的共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践应当遵循增量改革创新与存量资源挖掘相结合、制度建构与制度实践相统一和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一致的基本路径。
- 陈家刚
- 关键词:协商民主增量民主
- 澳大利亚的协商民主实践与启示——以政府理事会和“与城市对话”协商论坛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澳大利亚政府理事会是联邦政府与州级政府进行协商的制度化和常态化平台,协商议题广泛且具有针对性,内部运作实行责任制和审查制,有着明确而系统的协商原则。"与城市对话"协商论坛则是政社协商的经典案例,其协商渠道便捷多样,协商主体注重代表性和包容性的统一,强调从决策到实施的全过程协商。在加强我国的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有必要设置政府内部常态化的协商平台,完善政府与社会协商机制,扩大协商主体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优化协商程序和协商方式,重视协商结果的有效落实。
- 陈文孔德勇
- 关键词:协商民主
- 中国特色公众协商途径与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基于12省市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被引量:6
- 2017年
- 从作为公众参与的协商民主出发,本文考察中国语境下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在公众协商途径及其实施周期,以及不同职务级别、单位类型和地区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厅局级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比科级和县处级干部高;党政部门实施决策听证会、党务会议、收集民意的周期越短,领导干部对协商民主实施越满意,但接待信访群众越频繁满意度越低;人大、政协、法检及群团组织实施决策听证会、接待信访、热线电话、网络问政和群众评议获得的满意度在不同实施周期之间无显著差别;政协领导干部经常收集民意比偶尔收集民意所获得的协商满意度要高;东部地区领导干部的协商民主实施满意度比西部地区高。面向协商民主的可持续发展,特别需要调动基层领导干部运用协商民主的积极性,强化党政机构实施协商民主的主动性,重视公众主动发起而党政机构和领导干部被动卷入的公众协商途径。
- 李强彬谢星全
- 关键词:领导干部方差分析
- 网络视域下人民政协功能的完善被引量:7
- 2015年
- 人民政协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迁是一种客观趋势,表现为功能扩大、功能转换或功能缩小。网络的发展推动了政治生活民主化,网络与人民政协具有目的契合性和功能相通性的关联,但网络环境下人民政协功能的制约因素约束了人民政协功能的范围和效力。通过网络吸纳民意、利用社会组织和网络社群拓展社情民意、创造网络协商联合体、增强政协科学化和网络化、释放协商信息、培育提案,可以促进人民政协功能在网络社会的拓展。
- 邹卫中钟瑞华孙柏瑜
- 关键词:互联网人民政协
- 政府协商的逻辑起点、基本内涵与完善路径被引量:11
- 2016年
- 政府协商的逻辑起点是理论与实践的共同探索和推动,包括理论界对协商民主的概念引入与本土化努力,地方政府主动、被动和偶然的协商民主实践探索。政府协商的本质是政府角色和职能转变;政府协商的主体是政府及职能部门、社会公众和市场主体;政府协商的范围既包括政府外部协商,也包括政府内部协商;政府协商的原则是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与依法行政相结合,注重协商与保证效率相结合,以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出相结合;政府协商的程序必须规范化和制度化。完善政府协商应着重从与人大、政协制度充分衔接,制定和公布政府协商事项目录,及时、充分、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积极探索形成社会公众的动议机制,以及建立健全决策咨询机制等方面入手。
- 宋雄伟
- 关键词:协商民主
- 关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思考被引量:20
- 2014年
-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长期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基础上提出的,在党的理论创新、政治实践及社会领域中广泛传播并产生了积极影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它以权利为基础,以平等为前提,以对话和协商为手段,以达成共识为核心原则,以合法决策、促进公共利益为目标。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们党和人民在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和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发展,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是多层的、广泛的,需要一定的哲学基础、理论逻辑和现实资源,其实践需要程序与方法的支撑。协商民主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实践会遇到与中国传统、咨询民主、选举民主的关系以及中国协商民主与国外协商民主的关系等问题,客观理性地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深入推进协商民主的制度实践。
- 陈家刚
- 关键词:协商民主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选举民主
- 协商式民意调查的国际案例借鉴被引量:1
- 2014年
- 协商式民意调查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参与者进行对话,以实现平等与协商的均衡,有利于把原始的民意转化为知情的民意。协商式民意调查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地预测民意,而是更多地为公众提供一个讨论的场所,在信息充分和审慎思考的环境下,探究呈现真正知情的民意,进而实现协商民主的本义,这对我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 马奔李婷
- 关键词:民意协商民主
- 协商民主:近代西方的思想探索与实践发展
- 2014年
- 在中国,协商民主正日益受到各界高度重视和多元探索。中国协商民主的科学发展和理性建构,需要我们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审视它的来龙去脉。梳理西方近代协商民主的思想探索和实践发展,不仅将揭示协商民主在近代西方的生长发展逻辑和内在的时代局限性,而且有益于中国协商民主在比较、学习和借鉴中更加健康的发展。
- 王洪树
- 关键词:西方政治协商民主
- 社会协商:中国的内生缘起与理论探索被引量:13
- 2015年
- 社会协商是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过程中整合社会力量与构建共享性社会秩序的产物,具有内生性特征。内生自发的社会协商,在当代中国演化成为促进中国底层社会自治和政治-社会沟通合作的多元民主活动、对话平台与整合机制,是中国对社会民主的一种独特探索,是以协商为主要民主偏好的中国特色协商政治的重要组成内容和建构渠道,有丰富的理论资源支撑。多维理论审视下的社会协商,形成了现阶段以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主、社会力量主导下的社会协商为辅的中国特色社会协商发展逻辑。它的未来生长和民主功能发挥,将在培育"强政府"与"强社会"的同时,促进二者在沟通协调中互动合作与和谐并存,进而建设中国特色的"强政府-强社会"模式。
- 王洪树
- 关键词:协商民主社会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