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11146)
- 作品数:3 被引量:45H指数:3
- 相关作者:杜峰张兴昌邵明安梁宗锁徐学选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毛乌素沙地几种主要植物的光合特性被引量:14
- 2010年
- 利用Li-6400型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了毛乌素沙地两种主要人工栽培树种(小叶杨和紫穗槐)和4种乡土树种(沙柳、长柄扁桃、蒙古扁桃和榆叶梅)的光响应曲线和CO_2响应曲线,并对2种响应曲线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小叶杨、1 a生沙柳、紫穗槐和榆叶梅对光能的利用效率高于4 a生沙柳、长柄扁桃和蒙古扁桃;小叶杨、沙柳、紫穗槐、长柄扁桃、榆叶梅和蒙古扁桃均为阳生植物;LCP和R_(day),P_(max)和LSP,P_(max)和Φ显著相关;在相同的CO_2浓度下,蒙古扁桃光合作用效率最低,4 a生沙柳、小叶杨、长柄扁桃、榆叶梅、1 a生沙柳和紫穗槐的光合作用效率较高。平茬可有效提高沙柳对光照的利用效率,生物量积累也较快。根据本研究,小叶杨可能为C_4植物,其余6种可能为C_3植物,但仍需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 时慧君杜峰张兴昌
- 关键词:毛乌素沙地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
-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排序及演替被引量:16
- 2008年
- 根据2003和2005年分别对36和34块撂荒群落及其生境的调查结果,分析了撂荒群落的排序演替规律、演替速度及演替趋同或趋异性。结果表明:(1)对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影响较大的因子主要有撂荒年限、海拔、土壤水分含量及变异量、有机质、全氮和速效氮、速效磷等,而坡度、坡向等对撂荒群落分布及动态影响较小;(2)排序图也反映了撂荒演替过程中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即随着撂荒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减少,变异量增加。土壤养分方面,除速效磷呈减少趋势外,土壤有机质,全N、P、K,速效N、K都有增加的趋势;(3)农田撂荒后,群落演替速度有先降低后增大的趋势。提出一个关于撂荒演替速度的分阶段循环往复式的理论模型,认为植被演替从总体上讲是逐渐变慢的,可根据生长、生活型和优势植物种等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初期演替速度较快,以后逐渐变慢达到阶段稳定状态。之后,随着下一阶段主要植物的入侵,阶段稳定状态被打破,演替进入下一阶段。(4)演替趋同、趋异性方面,两年的结果不一致,与样地选择有关。
- 杜峰徐学选张兴昌邵明安梁宗锁山仑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 黄土丘陵区撂荒群落土壤速效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1年
- 采用经典统计学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土丘陵区5块不同撂荒年限样地速效养分在群落尺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与黄土高原地区整体养分水平相比,撂荒样地土壤养分贫瘠,0~20和20~40 cm土层速效养分含量在群落演替中期较高,并且0~20 cm养分含量明显高于20~40 cm;2)速效养分的空间变异主要为结构性变异,撂荒6~7年样地土壤表层的速效钾和硝态氮以及撂荒25年样地20~40 cm硝态氮具有中等空间相关性,其他撂荒群落土壤0~20和20~40 cm的速效养分均具有高度空间相关性;3)随植被群落撂荒演替年限的增加,0~20 cm土层速效钾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性在群落演替前期样地中最大,20~40 cm土层速效钾和硝态氮空间变异性分别在群落演替中期和前、中期样地中最大。0~20 cm土层速效磷和铵态氮空间变异性在群落演替中期样地中最大,20~40 cm土层速效磷和铵态氮空间变异性分别在群落演替前期和中期样地中最大。在不同撂荒年限样地中,4种速效养分具有不同空间自相关性和空间变异性,说明控制这几种养分空间分布的生态学主导过程可能有差异。
- 隋媛媛杜峰张兴昌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速效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