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02245)

作品数:10 被引量:67H指数:5
相关作者:黄振烈曾丽海郑倩玲赖关朝黄永顺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中山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毒性
  • 4篇中毒
  • 4篇1-溴丙烷
  • 3篇乙烷
  • 3篇职业病
  • 3篇氯乙烷
  • 3篇二氯乙烷
  • 2篇蛋白
  • 2篇动物
  • 2篇亚急性
  • 2篇职业病诊断
  • 2篇职业中毒
  • 2篇神经病
  • 2篇碳酸钙
  • 2篇周围神经
  • 2篇周围神经病
  • 2篇纳米
  • 2篇纳米材料
  • 2篇纳米碳酸钙
  • 2篇急性

机构

  • 11篇广东省职业病...
  • 4篇中山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广东药科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六...
  • 1篇三重大学

作者

  • 10篇黄振烈
  • 4篇曾丽海
  • 3篇赖关朝
  • 3篇郑倩玲
  • 2篇陆丰荣
  • 2篇梁丽红
  • 2篇戎伟丰
  • 2篇殷霄
  • 2篇陈嘉斌
  • 2篇谢植伟
  • 2篇黄汉林
  • 2篇黄永顺
  • 2篇程浩
  • 1篇余日安
  • 1篇杨爱初
  • 1篇胡前胜
  • 1篇阮小林
  • 1篇董明
  • 1篇黄丽屏
  • 1篇党卫民

传媒

  • 10篇中国职业医学
  • 1篇中国毒理学会...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croRNA检测技术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MicroRNA( miRNA )是真核生物体内一类由约20-24个核苷酸组成的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内源性非编码小RNA分子,几乎所有组织中都含有miRNA,其参与体内不同的生命过程,从基因转录调节网络、发育、神经突触形成、细胞的分化与死亡、病毒感染乃至肿瘤的转移等[1-2]。神经系统疾病是包括脑血管病、神经系统感染、神经系统肿瘤、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疾病等在内的一组多发性、系统性疾病的统称。据统计,全球约10亿人患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其所导致的总经济负担较重[3]。该类疾病由于发病机制复杂,临床症状多样,造成其诊断与治疗较为困难。近年来,学者们对miRNA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发现其在该类疾病如多发性硬化( Multiple sclerosis,MS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和神经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5],从而为阐明该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也为其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对miRNA检测方法及其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曾丽海贾肖辉李道传黄振烈
关键词:神经系统疾病原位杂交基因表达芯片
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中毒事故处置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1-BP)中毒事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事故处置和职业病诊断的思路。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调查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某五金真空镀膜企业发生的群体性职业性1-BP中毒事故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对患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结果该企业由于使用含1-BP的清洗剂替代三氯乙烯进行超声波清洗作业,导致4名清洗房作业工人在接触1-BP清洗剂11-13个月后,均出现周围神经系统损害。在企业已经对清洗房进行改造的前提下,事后应急检测结果显示:清洗房空气中1-BP的短时间接触浓度为1 038.800-1 466.100 mg/m^3,时间加权平均浓度为371.500-654.100 mg/m^3;1-BP清洗剂顶空气中1-BP相对百分比为97.1%。清洗房作业工人班后尿中1-BP水平为25.50-155.64μg/L。4例患者均被诊断为职业性慢性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结论快速识别中毒事故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早期明确职业病诊断,有利于做好1-BP所致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
林辉郭翔郭美琼戎伟丰黄永顺郑倩玲余新天黄振烈何坚
关键词:1-溴丙烷周围神经病职业中毒职业病诊断
纳米碳酸钙对作业人群健康影响初步调查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接触水平以及纳米碳酸钙对工人的健康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以某纳米碳酸钙生产企业35名接触纳米碳酸钙的工作人员为接触组,按照年龄和工龄1∶1匹配,以某事业单位35名无接触尘毒的工作人员为对照组。对接触组人群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和时间加权平均浓度( CTWA )进行检测,计算累积CTWA。通过健康检查比较2组人员的健康状况,并分析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与纳米碳酸接触水平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接触组工作场所纳米碳酸钙颗粒计数水平中位数(M)为15716个/cm3,CTWA的M为2.419 mg/m3,上述2个指标均以包装岗位水平最高。接触组肺通气功能减退率高于对照组(57.1%vs 5.7%,P<0.01),免疫球蛋白G水平高于对照组(M:13.50 vs 10.70 g/L,P<0.05),补体3水平高于对照组[(1.15±0.15) vs (1.08±0.13) g/L,P<0.05],血磷水平低于对照组[(1.17±0.18) vs (1.27± 0.13) mmol/L,P<0.05]。接触组和对照组周围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M均为0.50‰,2组上述2个指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自变量引入标准为0.10、剔除标准为0.15的条件下,经校正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的影响后,发现肺通气功能减退的发生和纳米碳酸钙累积CTWA存在剂量-效应关系[优势比为2.74,95%可信区间为(0.88~8.56),P=0.08]。结论纳米碳酸钙接触可导致肺通气功能减退、免疫系统反应和血电解质改变。肺功能检查可作为纳米碳酸钙接触人群的健康检查项目。
梁丽红黄振烈蒙得志阮小林董明杨展鸿赖关朝黄伟欣杨爱初陈嘉斌黄汉林
关键词:纳米纳米材料纳米碳酸钙肺功能损伤免疫球蛋白尿钙微核
1-溴丙烷吸入暴露引起雄性F344大鼠海马区蛋白质组的磷酸化改变
目的 1-溴丙烷(1-BP)作为臭氧层破坏溶剂的替代溶剂在国内外被大量生产和使用,职业接触人数众多,神经中毒病例层出不穷,中毒机制尚未阐明。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实验分析了1-BP吸入暴露引起雄性F344大鼠海马区蛋白质...
黄振烈曾丽海殷霄市原学市原佐保子常杰张灵逸黄汉林
文献传递
脑水肿动物模型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脑水肿是神经科危重患者常见的一种病变,也是脑血管病、颅内占位性病变、颅脑损伤和炎症等过程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在职业卫生领域,一些化学物质中毒可以导致接触人群脑水肿的发生,如有机溶剂1,2-二氯乙烷、苯的化合物、铅和铊等重金属等,因此建立脑水肿动物模型对研究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中毒的发病机制和探索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控制措施等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针对脑水肿的病因、分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以及脑水肿的鉴定等方面进行综述。
贾肖辉程浩党卫民殷霄曾丽海赖关朝胡前胜黄振烈
关键词:脑水肿动物模型中毒性脑病血-脑屏障职业卫生
纳米碳酸钙材料健康效应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纳米材料大量涌现,人们接触纳米材料的机会亦随之增加。2003年起纳米材料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备受关注[1]。纳米材料可通过呼吸道、皮肤和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导致机体不同程度的毒性损伤。离体实验研究表明纳米材料的损伤包括肺部炎症和肺组织纤维化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和免疫损伤等。目前纳米毒理学的主要研究手段为离体实验,缺乏具体暴露途径,强调急性毒性和死亡率,而长期暴露和易感人群的研究却很少报道[2]。广东省纳米碳酸钙产量约占全国的60%[3],因此,开展纳米碳酸钙对人体健康效应影响的研究,探讨其作用靶器官和可能的作用机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应。
梁丽红黄振烈黄汉林
关键词:纳米材料碳酸钙动物实验流行病学毒性机制
1-溴丙烷毒性效应及中毒治疗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6年
1-溴丙烷(1-Bromopropane,1-BP)具有高挥发性、难燃性、消耗臭氧层的潜能值低、半衰期短等特点([1])。其作为氟利昂类等臭氧层消耗物质的替代品,广泛用作精密电子仪器仪表和服装干洗等的清洗剂及制备多溴化合物,并且还可用作汽油添加剂、阻燃剂,农药杀虫剂、杀菌剂的原料以及制造医药、香料、染料、调味料等的中间体等([2-5])。
谢植伟李宏玲宋向荣黄振烈王海兰余日安
关键词:1-溴丙烷生殖毒性血液毒性肝脏毒性
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4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分析职业性慢性1-溴丙烷(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职业性慢性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病例均为某五金真空镀膜企业从事超声波清洗作业的男性工人,在工作中均接触高水平1-BP,接触时间为9~11个月。临床表现主要有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障碍,主要症状为渐进性加重的肢体麻木、乏力,以下肢多见,可伴有步态不稳。体格检查可见双下肢肌力减弱;双下肢或四肢痛觉和触觉减退,位置觉和振动觉减退;双侧跟腱反射多呈减弱或消失;1例病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神经-肌电图检查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损害,以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多见,且轴索和髓鞘的损害均可见。依据GBZ/T 247—2013《职业性慢性化学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均诊断为职业性慢性1-BP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结论长期接触高水平1-BP可导致以周围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慢性中毒,根据1-BP接触史、临床表现和神经-肌电图见神经源性损害可作出诊断。
郭翔林辉司徒洁何坚郑倩玲黄振烈黄永顺
关键词:1-溴丙烷职业中毒周围神经病神经-肌电图职业病诊断
《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修订说明被引量:11
2019年
目的介绍GBZ 39—2016《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标准修订的依据与相关内容。方法参考国内外有关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1,2-DCE)中毒的文献,以及近年我国相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我国职业性急性1,2-DCE中毒诊断标准进行修订。结果 GBZ 39—2016《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以1,2-DCE所致中毒性脑病为分级标准。GBZ 39—2016主要内容包括:明确"接触反应"的观察时间为72 h;诊断分级由原来的轻度和重度3级,调整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级;删除以肝、肾损害作为诊断指标的条款;增加了头颅CT和MRI作为诊断指标;完善了以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癫痫发作作为中毒分级的依据。结论 GBZ 39—2016《职业性急性1,2-二氯乙烷中毒的诊断》更加科学、客观,可操作性更强。
江嘉欣陈嘉斌黄丽屏刘移民孙道远
关键词:二氯乙烷急性中毒职业病
1,2-二氯乙烷对NIH小鼠学习记忆的影响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研究1,2-二氯乙烷(1,2-DCE)亚急性全身动式吸入暴露对NIH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无特定病原体级健康7周龄NIH小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组雌鼠5只,雄鼠10只。采用全身动式吸入染毒方式,分别予剂量为0.00、100.00、350.00 mg/m3的1,2-DCE染毒,6 h/d,连续28 d。分别于染毒前和染毒第1~4周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NIH小鼠进行神经行为学测试。结果 3组小鼠的体质量和游泳速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航行实验结果显示,染毒第1~4周,低和高剂量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均较同时间点对照组延长(P<0.05);对照组小鼠染毒第1~4周的逃避潜伏期均较同组染毒前缩短(P<0.05);而高剂量组小鼠逃避潜伏期随染毒时间增加而延长,在染毒第4周逃避潜伏期较同组染毒前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延长(P<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低和高剂量组小鼠染毒第2~4周的第1次穿越平台时间均较同时间点对照组延长(P<0.05);低和高剂量组小鼠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和穿越平台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1,2-DCE亚急性吸入暴露可致NIH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损伤;高剂量染毒时可致学习能力呈时间-效应性降低。
张雅婷钟怡洲李国樑郑杰蔚吴洁姣曾丽海黄曼琪谢植伟陆丰荣梁博萱江亮郑倩玲黄振烈
关键词:亚急性MORRIS水迷宫实验学习记忆神经行为小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