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138)

作品数:6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陈汉林程晓敢师骏罗俊成廖林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塔西南
  • 2篇西昆仑
  • 2篇构造变形特征
  • 1篇新生代
  • 1篇油气
  • 1篇油气聚集
  • 1篇造山带
  • 1篇山带
  • 1篇山前
  • 1篇上新世
  • 1篇塔里木盆地
  • 1篇塔里木盆地西...
  • 1篇盆地
  • 1篇剖面
  • 1篇中生代
  • 1篇中生代沉积
  • 1篇重矿物
  • 1篇重矿物组合
  • 1篇褶皱
  • 1篇褶皱冲断带

机构

  • 6篇浙江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3篇教育部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广州海洋地质...
  • 1篇西澳大学

作者

  • 6篇程晓敢
  • 6篇陈汉林
  • 4篇师骏
  • 4篇廖林
  • 4篇罗俊成
  • 2篇杜治利
  • 2篇王步清
  • 2篇雷刚林
  • 2篇李康
  • 1篇杨长福
  • 1篇陈立峰
  • 1篇张芬芬
  • 1篇谢会文
  • 1篇林秀斌
  • 1篇师俊
  • 1篇王芳
  • 1篇王春阳
  • 1篇王智斌
  • 1篇杜志利
  • 1篇刘聃

传媒

  • 2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科学
  • 1篇岩石学报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三期构造活动:来自乌鲁克恰提剖面砾石统计的证据被引量:11
2012年
天山是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欧亚大陆内重新复活的一条重要的造山带,其拓展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巨厚的砾岩层为构造变形和磁性地层研究带来了困难,限制了该地区新生代晚期造山带拓展过程的研究。本文选取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剖面,对新生代晚期的阿图什组和西域组地层进行详细的描述、测量,并对砾石出露点进行砾石统计。结果显示南天山西部山前乌鲁克恰提地区新生代晚期阿图什组存在3期沉积旋回,第一旋回由冲积扇远端、河流相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砾石统计结果显示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二旋回沉积环境以较为平静的湖相及少许河流相开始,变为该旋回上部的冲积扇环境。砾石统计结果也显示出与第一旋回相似的变化特征,即由该旋回中部至上部砾石磨圆度变差、大粒径砾石增多。第三旋回下部为冲积扇远端、冲积扇扇中环境,上部变为扇根环境。砾石统计显示该旋回下部至上部,火成岩和变质岩等不稳定成分增多,磨圆度则呈现棱角状砾石显著增多的趋势,砾石粒径也明显增大。西域组则延续第三旋回的趋势,表现为山前快速堆积砾石沉积,砾石磨圆、分选呈显著变差趋势,粒径持续变大。从阿图什组第一旋回至西域组,砾石的磨圆度呈现变差的趋势,而粒径则表现为明显的增大趋势,这表明晚新生代(5.6Ma以来),褶皱冲断带不断向盆地拓展,物源区距离沉积区越来越近。这些结果表明南天山西部山前新生代晚期(5.6Ma以来)存在3期构造活动,为南天山山前晚新生代的多期拓展提供了证据。
刘聃陈汉林林秀斌Karl-Heinz WYRWOLLGeoffrey E BATT程晓敢李康王芳
关键词:南天山砾石统计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沉积古环境恢复被引量:17
2010年
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生代沉积相和沉积环境的研究,不仅可以了解晚三叠世—晚白垩世塔里木板块南缘活动大陆边缘的历次碰撞事件,也为研究新生代中亚地区强烈的陆内变形活动提供了重要信息。本文利用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和地球物理资料,在沉积相和地震相分析基础上,重建中生代沉积体系和沉积环境。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生界的原始分布受晚三叠世弧后前陆冲带冲断作用和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的古地形控制。早侏罗世发育了一系列独立分割的小断陷,以巨厚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为特征,其受控于NWW—SEE走向的正断层,而非NW—SE走向的古塔拉斯-费尔干纳右旋走滑断裂;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广泛发育滨浅湖和河流-沼泽相沉积,可能存在一个连通了塔里木盆地南缘、吐拉以及柴达木盆地西缘的统一沉积坳陷;至晚侏罗世,冲积环境再次出现,发育的粗粒碎屑岩为早白垩世湖盆扩张前的产物;早白垩世,丰富的陆源碎屑在古昆仑山前形成多个相互叠置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体;晚白垩世,随着海水自西向东侵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陆相碎屑沉积向东逐渐退却,海相沉积占有优势。
廖林程晓敢王步清陈汉林罗俊成师骏
关键词:中生代沉积环境塔里木盆地西南缘
西昆仑山前甫沙—克里阳地区新生代变形特征及油气控制作用被引量:26
2011年
甫沙—克里阳地区位于西昆仑山弧形构造带的东段,是研究西昆仑山前冲断带变形特征的关键区域。在详细地面地质调查和钻井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最近完成的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对甫沙—克里阳地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研究区自南向北由甫沙、柯克亚和固满—合什塔格3排构造带组成,其中甫沙构造带的结构特征在横向上有较大差异;3排构造带变形时间由南向北变新,冲断带表现为"前展式"的变形,同一排构造带的变形存在着由西向东迁移的特征;研究区新生代总缩短量为54.5km,缩短率为35.9%;新生代构造变形对研究区的油气聚集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甫沙构造带的深层构造是下一步最有利的勘探领域。
程晓敢雷刚林陈汉林杜治利廖林罗俊成师骏
关键词: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油气聚集
基底滑脱层分布对褶皱冲断带变形影响的物理模拟研究:以塔西南西昆仑山前褶皱冲断带为例被引量:18
2012年
针对塔西南西昆仑山前基底寒武系膏盐层的分布情况,采用物理模拟研究方法,设计了研究基底滑脱层的分布对褶皱冲断带影响的两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基底滑脱层的分布对构造变形样式的发育及变形前锋的传播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具体表现为在基底寒武系膏盐层分布靠近山前的苏盖特地区变形整体表现为滑脱式的宽缓箱状褶皱的发育;寒武系膏盐层分布较远离山前的柯东地区在缺失寒武系膏盐层的山前地区,表现为叠瓦状逆冲断层的发育,形成断层相关的紧闭褶皱,往北有寒武系膏盐层发育的固满地区才发育较大型的箱状背斜。实验过程中苏盖特地区的变形前锋往前陆方向传播得更快更远,而柯东地区变形前锋往前陆方向传播得较慢较近,从而在变形过程中二者的变形前锋容易出现一个"Z"字形转折。
谢会文王春阳王智斌程晓敢杜志利师骏陈汉林李康
关键词:物理模拟西昆仑山褶皱冲断带
帕米尔东北缘地区构造变形特征与盆山结构被引量:28
2010年
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是正确认识帕米尔北缘盆山结构和构造变形特征非常关键的地区,本文利用连续电磁剖面(CEMP)资料和地震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资料和钻井资料,对帕米尔东北缘乌泊尔地区的盆山结构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帕米尔东北缘及其以北地区的盆山结构表现为帕米尔造山带向北冲断和南天山向南冲断所形成的对冲结构;帕米尔山前为基底卷入式构造,古生界—中生界沿高角度的逆冲断层推覆到新近系和第四系之上,形成山前的古生界—中生界逆冲推覆带;北侧由受乌泊尔断裂控制的深部隐伏冲断体系和浅部的第四纪背驮盆地所构成。研究区的新生代构造变形时间开始于上新世晚期,并持续变形至今,形成了下更新统西域组(Q_1x)与下伏上新统、Q_2与Q_1和Q_(3-4)与Q_2之间的不整合。研究区最小构造缩短量为48.6 km,缩短率为48.1%。
陈汉林张芬芬程晓敢廖林罗俊成师骏王步清杨长福陈立峰
关键词:构造变形特征
西昆仑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隆升活动的沉积记录:来自塔西南棋北3井沉积物重矿物的证据被引量:8
2011年
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是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盆山作用机制发生重大转折的时期,奠定了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本文通过对棋北3井中新统—上新统沉积物岩性和重矿物组合的分析,建立了重矿物特征在地层剖面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根据棋北3井重矿物含量及其组合随剖面向上变化的特征,自下而上可划分为稳定重矿物段、较不稳定重矿物段和不稳定重矿物段;重矿物源区分析表明,源区变质岩隆升剥蚀的分布范围随着剖面向上不断地增大,而中酸性岩浆岩分布范围在逐步减小。结合棋北3井沉积特征,提出了盆山过程的构造-沉积响应关系,并将西昆仑中新世晚期—上新世早期的隆升活动划分为中新统安居安组和帕卡布拉克组下部沉积时期的相对稳定期、中新统帕卡布拉克组中上部沉积时期的阶段隆升期阶段隆升期和上新统阿图什组沉积时期的强烈隆升期3个阶段。
雷刚林廖林师俊杜治利罗俊成程晓敢陈汉林
关键词:西昆仑重矿物组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