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ZS029)
- 作品数:14 被引量:34H指数:4
- 相关作者:张华腾王爱云丁健杨涛彭贺超更多>>
- 相关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军事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袁世凯与清末民初军衔制度的实施
- 2015年
- 军衔制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军队管理制度,它于清末新政期间引入中国,并在民国初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清末民初军衔制的引进、完善过程中,袁世凯作出了重要贡献。南北统一后,作为国家元首的袁世凯把军衔制视为收买人心的工具,毫无节制地封将授衔,不仅对军衔制度造成了严重损害,而且也对北洋军的管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 许效正
- 关键词:袁世凯军衔制度清末民初
- “官业余利”并非北洋六镇军费主要来源被引量:2
- 2014年
- 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其控制的北洋"官业"中,只有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确定每年提取两成余利作为军费来源。而滦州官矿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京师自来水公司没有规定将余利或营业额作为军费来源,临城矿务局余利每年只提取2000两白银作为军费。关内外铁路余利只是临时垫拨、挪借,前后总共不超过两次,不可能任意挪用。天津官银号和北洋银元局是通过发行公债间接赞助军费。这说明,"官业余利"并不是北洋六镇军费的主要来源,其在军费筹集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
- 杨涛
- 关键词:袁世凯
- 袁世凯对东北问题的关注与东三省改制被引量:9
- 2010年
- 20世纪初,日、俄加紧了对我国东北的侵略。袁世凯为维护东北主权、利权,最早提出对东北体制进行根本改革,将军府制改为行省制,在东北全面推行新政。日俄战争后,袁世凯积极收复失地,恢复行使中国主权。袁世凯不仅是东北改革的促动者,而且在东北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洋集团在东北推行新政,加强了东北的国防力量,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发展。袁世凯及其北洋集团的作为,是20世纪初中国民族主义的重要体现。
- 张华腾
- 关键词:袁世凯
- 经济困境与辛亥革命被引量:1
- 2012年
- 辛亥革命发生、发展及结果,均与经济因素密切关联。清朝末年的新政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经济废墟上的改革是脆弱的。1907年美国金融危机促发了中国的经济危机。武昌起义后列强停止对中国各方借款,南北双方均陷于经济困境。清政府因经济竭蹶不能及时平息事端。南方因财政窘迫无力北伐。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下,各派妥协让步,南北议和,清帝退位。
- 王爱云
- 关键词: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辛亥革命
- 民初总理人选的博弈——熊希龄任北洋总理前赴京面商袁世凯一事考论
- 2018年
- 熊希龄是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慈善家,于1913年秋出任北京政府第一届民选总理。事前为得熊希龄首肯,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曾多次邀请其赴京“筹商要事”。熊希龄也答应7月下旬赴京详谈,并做了细致的准备,但最终是否成行却成了学界的“疑案”。“赴京面商”一事涉及对民初政治纷争和熊希龄任北洋总理历史的评价与研究,是民初政治史研究的要事。从熊希龄档案、当时报纸资料的记载及其他历史资料考证,熊希龄并未赴京与袁世凯面商,他最终出任国务总理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博弈。
- 武端利
- 关键词:熊希龄袁世凯
- 武昌起义后清廷组编新军三军考略被引量:5
- 2014年
- 武昌起义后,清廷为了镇压革命,在军事方面作出了迅速反应,将新军精锐组编为三军,以第一军南下前线,第二军作为预备,随时听从调遣,第三军守卫京师。但是在实际的军事行动中,这项决策并未得到贯彻,尤其是关键的第二军由于种种原因并未组成,更没有开拔到武汉前线,在前线作战的主要是新军第一军,这就造成武汉前线清军兵力之不足,在军事上没有绝对的优势。从战略上说,没有第二军的配合,第一军便处于非常孤立的地位。第二军没有开赴前线,影响了军事统帅袁世凯的战略思维,由原来极力镇压革命党,逐渐变为以抚为主,以剿为辅,最后与革命党进行南北和谈。第二军没有开赴前线,是清政府的一大军事失误,影响了辛亥革命之结局。第二军被限制在北方,无法开赴前线的事实,折射出北方立宪党人的努力,客观上配合了武汉战场。
- 张华腾
- 关键词:武昌起义清廷袁世凯
- 新军编练与新疆辛亥革命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掀起编练新军的热潮,地处西北一隅的新疆编练成暂编陆军第35协和伊犁混成协两支新式陆军。新疆新军编练过程中存在诸多的掣肘性因素,成军历程曲折繁杂。新疆编练新军成效显著,其内部机制展现其现代化特征,成为清末新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新疆新军编练对于辛亥新疆时局影响至深且巨。
- 张华腾彭贺超
- 关键词:辛亥革命
- 陕西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关系
- 2013年
- 陕西是辛亥革命时期北方最早独立的省份,陕西辛亥革命波及山西、河南,影响至甘肃等西业诸省,大大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具有重要意义。陕西辛亥革命是由同盟会会员发动,并有新军、会党等积极参加的革命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长期紧张的满、回、汉民族关系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后,陕西军政府接受"五族共和"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汉、回、满等各民族团结,使陕西的汉回为主的民族关系又发生了新的变化。
- 王爱云
- 关键词:汉族回族满族辛亥革命
- 北方省份的辛亥革命考论——以秦晋并举为考察中心被引量:1
- 2012年
- 武昌起义后,南北燃起革命烈火,多个省份独立。北方是清政府统治的重心,相对稳定。但陕西、山西结为同盟,实践了"南呼北应,中路突破"的战略方针,率先响应,撼动了清政府统治,牵制了大量清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促进了革命形势发展。这是清政府妥协退位接受共和的重要推动力量。
- 王爱云
- 关键词:辛亥革命
- 辛亥年袁世凯出山史实考述被引量:4
- 2011年
- 辛亥年袁世凯出山已被人们进行过不同的解读:有的认为由于清廷没有满足其条件而不愿出山,有的认为袁世凯一出山就怀有异志,等等。其实,袁世凯自始至终没有拒绝清廷,相反他一开始便作出积极效命的姿态,为此还作了充分的谋划。
- 丁健
- 关键词:袁世凯民国史清末新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