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05JJD82004)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相关作者:徐璐文正邦文培阳郭忠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场域视野中的立法——以《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制定为例被引量:3
- 2010年
- 在我国立法实践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甫一制定出的法律就遭到质疑甚至普遍的批评。这不禁让人思考,难道立法者对这些不足和缺陷都视而不见吗?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中究竟哪些因素影响了立法,进而决定了法律的样貌呢?场域理论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以《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制定过程为例,回到立法的场景中细致考察这些因素,我们或许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和评价立法。
- 徐璐
- 关键词:场域惯习权力《诉讼费用交纳办法》
- 代议与参与——对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反思被引量:8
- 2010年
- 当代公众参与作为参与民主的表现,是在西方代议制民主出现危机、公民社会已经十分成熟、公众民主意识较强等背景下在西方兴起的。目前我国的立法也掀起了公众参与的热潮,这股热潮具有政府主导过多、参与效果差强人意、公众参与能力不强等缺陷。我国应以西方的经验为参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途径,公众参与为补充,改进立法工作。
- 徐璐
- 关键词:公众参与参与民主代议制人民代表大会制
- 构建和谐世界视阀下的区域法治研究和建设被引量:6
- 2010年
- 区域法治是建构世界法治秩序以及深化依法治国方略中的一种崭新的法治形态。开展区域法治研究和建设,不仅有利于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切实的法治保障,也是为建立和形成"国际区域法治秩序"以及"世界法治秩序",进而为顺利建设和谐世界所必需。为此就应积极开展国际区域法治研究和建设。
- 文正邦文培阳
- 关键词:区域法治和谐社会和谐世界
- 制度是什么——从收容遣送制度和救助管理制度谈起被引量:1
- 2007年
- 从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收容遣送制度到救助管理制度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法制建设中的意识误区:那就是将立法视为制度本身,但立法并不能形成制度。制度深层次的构成因素是整个社会的共同价值观念———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本身有客观性,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事实。当社会价值和社会事实相重合时,真正的制度才可能形成。立法只是制度的表象,没有了社会价值的支撑,制度容易蜕变成为一个空壳。
- 郭忠
- 关键词:社会价值教化
- 构建和谐社会视阈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被引量:1
- 2012年
- 社会和谐最关键的是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权力与权力之间的和谐,这是宪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的集中体现;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就是寻求权利与义务、权利与权力、权力与权力之间和谐中国方式或模式。因此,顺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并摒弃认为"宪政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左"的错误观点。
- 文正邦
- 关键词:宪政和谐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政建设
- 代议抑或参与——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不足与对策研究被引量:5
- 2010年
- 公众参与是当前我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无论公众还是国家机关都对其寄予了厚望。然而在实践中却存在着夸大其积极意义和作用、忽视其缺陷的倾向。从西方的理论和经验以及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实践经验可以发现,公众参与作为直接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先天的缺陷和不足。因此,应当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公众参与充分制度化,以真正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作用。
- 徐璐
- 关键词:公众参与直接民主代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