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10181110003)

作品数:11 被引量:29H指数:2
相关作者:陈金伟王瑞林杨鑫田晶王刚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大学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电子工程研究所重庆文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科技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子电信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理学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电池
  • 4篇催化
  • 3篇溅射
  • 3篇催化剂
  • 2篇电氧化
  • 2篇燃料电池
  • 2篇甲醇
  • 2篇PT/C
  • 2篇CIGS
  • 2篇磁控
  • 2篇磁控溅射
  • 2篇催化氧化
  • 2篇X
  • 1篇电催化
  • 1篇电催化氧化
  • 1篇电荷
  • 1篇电荷分离
  • 1篇电解液
  • 1篇氧化还原液流...
  • 1篇液流电池

机构

  • 10篇四川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工程物理...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作者

  • 10篇王瑞林
  • 10篇陈金伟
  • 5篇杨鑫
  • 4篇田晶
  • 3篇刘尚军
  • 3篇姜春萍
  • 3篇王刚
  • 3篇胥诚成
  • 3篇高子辰
  • 2篇汪雪芹
  • 2篇练晓娟
  • 2篇顾佳林
  • 2篇白庆星
  • 2篇陆超
  • 1篇续颖
  • 1篇康洪
  • 1篇刘效疆
  • 1篇王域

传媒

  • 2篇化学研究与应...
  • 2篇广州化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材料保护
  • 1篇电源技术
  • 1篇化学进展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直流磁控溅射厚度对Cu(In_x,Ga_(1-x))Se_2背接触Mo薄膜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工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控制溅射时间,在钠钙玻璃上制备了不同厚度的用于Cu(Inx,Ga1-x)Se2薄膜太阳电池背接触材料的Mo薄膜,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四探针测试仪、台阶仪研究了厚度对溅射时间、薄膜微结构、电学性能及力学性能的交互影响.Mo薄膜的厚度与溅射时间呈线性递增关系;随厚度的增大,Mo薄膜(110)和(211)面峰强均逐渐增大,择优生长从(110)方向逐渐向(211)方向转变,方块电阻值只随(110)方向上的生长而急剧减小直到一特定值约2/,电导率随薄膜的(110)择优取向程度的降低而线性减小直到一特定值约0.96×10-4Ω·cm;Mo薄膜内部是一种多孔的长形簇状颗粒和颗粒间隙交织的结构,并处于拉应力态,其内部应变随薄膜厚度的增大而减小.
田晶杨鑫刘尚军练晓娟陈金伟王瑞林
关键词:MO薄膜厚度
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被引量:13
2013年
近年来,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VRFB)作为一种新型的储能电池备受关注。作为VRFB的核心材料,电解液的制备及优化一直都是研究的热点。高浓度和高稳定性电解液的制备是钒电池的关键技术之一。电解液性能的提高有助于加速VRFB的商业化进程。本文综述了VRFB电解液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和影响电解液稳定性的因素,简述了电解液中钒离子浓度的分析方法和钒离子的存在形式,最后对电解液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王刚陈金伟汪雪芹田晶刘效疆王瑞林
关键词: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电解液稳定性
反应溅射条件对WO_3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与探索
2012年
使用反应溅射法在FTO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附着力强、表面光滑、均匀的WO3光电薄膜,系统地研究了氩气与氧气流量比和溅射功率对该薄膜光电性能的影响。通过XRD、AFM、Mott-Schottky(M-S)分别分析薄膜的物相、形貌、光电性质。光电转化效率(IPCE)测试表明:当氩氧流量比为2和溅射功率250 W时,WO3薄膜的光电性能最好。该薄膜在400 nm波长处的IPCE值高达40%。
续颖杨鑫刘尚军姜春萍康洪高子辰陈金伟王瑞林
关键词:WO3反应溅射水解制氢
磁控溅射制备CdS/ZnO复合薄膜及其光电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采用射频磁控溅射两步法制备出CdS/ZnO复合膜,并通过XRD、SEM、AFM、UV-vis、IPCE表征了制备的薄膜.SEM及AFM测试表明,相比于单独的CdS薄膜,CdS/ZnO复合膜的表面形成了更加明显的介孔结构;光电转换效率测试表明,相比单独的CdS薄膜,CdS/ZnO复合膜表现出更高的光电转换效率,0V(vs.Ag/Ag Cl)偏压下,IPCE值由36.1%(410nm)增大到66.1%(410nm).光电转换效率的增加一方面是由介孔表面引起的光吸收增加以及表面活性位增多引起;另一方面,两种半导体的复合形成异质结,异质结的形成促进了光生电子-空穴的分离,提高了薄膜的光电转换效率.
彭廉钦田晶王域陈金伟王瑞林
关键词:异质结介孔结构光电转换效率电荷分离光解水
pH值对微波乙二醇法制备Pd/C催化剂性能影响
2014年
采用微波辅助乙二醇还原法在不同pH值条件下快速高效地制备了Pd/C催化剂,并分别采用X射线衍射光谱法(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法(TEM)技术表征样品的晶体结构和颗粒形貌,采用循环伏安法(CV)测试Pd/C催化剂电催化氧化甲酸的性能。XRD结果表明制得的催化剂均为Pd面心立方结构,随着还原pH值的增高,样品的相对结晶度降低,平均粒径减小。TEM结果表明,当NaOH加入量为0.7 mL、pH=10.2时,催化剂的平均粒径为(3.0±0.7)nm,颗粒粒径分散性较好,也表现出最好的电催化性能。从CV曲线可见,随着pH的增高制得的Pd/C催化剂电催化氧化的性能先提高后降低,Pd/C-10.2氧化峰电位下Pd的质量比活性达到1 590 mA/mg,分别是Pd/C-9.0和Pd/C-12.1的3倍和2.5倍。
高子辰陈金伟刘双任姜春萍王瑞林
关键词:直接甲酸燃料电池PDPH值
Cu(In_xGa_(1-x))Se_2薄膜太阳电池吸收层材料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2年
简要介绍了Cu(InxGa1-x)Se2(CIGS)薄膜太阳电池的结构特点,阐述目前其吸收层材料CIGS薄膜典型制备方法的特点、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提出了目前CIGS薄膜太阳电池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进行展望。
田晶陈金伟杨鑫王刚汪雪芹王瑞林
关键词:薄膜太阳电池
NiO增强Pt/C催化剂催化氧化甲醇活性的研究
2012年
本文基于NiO作为Pt催化甲醇助催化剂的思路,通过Pt纳米颗粒担载在NiO修饰的碳材料载体上制备了Pt/NiO-C催化剂,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的NiO/C热处理温度对Pt粒径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Pt对NiO的质量比对催化氧化甲醇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显示NiO和Pt均为立方晶系,且NiO的加入有利于主催化剂Pt形成较小的粒径,且经400℃热处理NiO修饰的C材料作为载体有利于Pt的有效分散。所获得的Pt/NiO-C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在甲醇酸性溶液中通过循环伏安法(CV)和计时电流法(CA)进行性能测试。CV测试结果显示以Pt/NiO重量比为4∶1的催化剂其电氧化甲醇活性最大,其峰值氧化电流密度达806 mA/mgPt,是Pt/C催化剂的1.64倍。CA测试结果显示Pt/NiO-C比Pt/C具有更好的抗CO中毒性能和稳定性。
白庆星陈金伟杨鑫陆超胥诚成顾佳林姜春萍王瑞林
WC/C制备条件对甲醇电氧化特性的影响研究
2012年
以钨酸铵为前躯体,采用程序升温控制还原法(TPR)制备了WC/C纳米颗粒,在碳载体存在的情况下,研究了钨源前躯体碳化过程中CH4与H2流量比对单一WC晶相以及Pt/WC/C电催化氧化甲醇性能的影响。XRD测试结果发现:仅在CH4:H2流量比为2时可获得单一WC多晶,其平均粒径为11.3 nm。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证实:10wt%Pt-10wt%WC/C电催化氧化CH3OH的比质量活性达到875 mA.mg-1,远远高于10wt%Pt/C的658 mA.mg-1,且起始氧化电位负移80 mV。计时电流法实验表明Pt/WC/C在酸性介值中稳定性高于Pt/C催化剂。
陆超陈金伟白庆星胥诚成王瑞林
关键词:甲醇电氧化
碳载体不同预处理方法对Pt/C电催化氧化甲醇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本文分别用混酸水热法(HT)和混酸冷凝回流法(RF)对Vulcan XC-72R碳黑进行预处理,并进一步研究其作为Pt/C催化剂载体的性能。循环伏安实验发现,采用HT法、RF法和未预处理的碳黑作为载体的Pt/C催化剂电催化甲醇氧化的比质量活性(正扫峰电流)分别为1055、704和395 mA/mgpt,即采用HT法预处理碳载体的Pt/C催化剂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而且计时电流实验也表现出最好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碳载体的预处理方法对制得的Pt/C催化剂的性能具有关键性的影响,且水热法是一种效果较好的预处理碳载体的方法。
胥诚成陈金伟王刚顾佳林高子辰王瑞林
关键词:直接甲醇燃料电池碳黑水热法电氧化
Study on stabilities and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 of V(V) electrolyte with acid additives for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被引量:12
2014年
Several acid compounds have been employed as additives of the V(V) electrolyte for vanadium redox flow battery(VRB) to improve its stability and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Stability of the V(V) electrolyte with and without additives was investigated with ex-situ heating/cooling treatment at a wide temperature range of-5 ?C to 60 ?C. It was observed that methanesulfonic acid, boric acid, hydrochloric acid, trifluoroacetic acid,polyacrylic acid, oxalic acid, methacrylic acid and phosphotungstic acid could improve the stability of the V(V) electrolyte at a certain range of temperature. Their electrochemical behaviors in the V(V) electrolyte were further studied by cyclic voltammetry(CV), steady state polariz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activity, including the reversibility of electrode reaction, the diffusivity of V(V) species, the polarization resistance and the flexibility of charge transfer for the V(V) electrolyte with these additives were all improved compared with the pristine solution.
Gang WangJinwei ChenXueqin WangJing TianHong KangXuejing ZhuYu ZhangXiaojiang LiuRuilin Wang
关键词:STABILITY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