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2100968)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1
相关作者:林观样林胜璋林崇良张伟陈辉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大黄素
  • 2篇荧光
  • 2篇树突
  • 2篇树突状
  • 2篇树突状细胞
  • 2篇体外
  • 2篇细胞
  • 1篇荧光法
  • 1篇荧光分析
  • 1篇荧光猝灭
  • 1篇人血
  • 1篇体外培养
  • 1篇体外诱导
  • 1篇猝灭
  • 1篇相互作用
  • 1篇小鼠
  • 1篇小鼠树突状细...
  • 1篇DNA
  • 1篇表型

机构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3篇林观样
  • 2篇林胜璋
  • 2篇林崇良
  • 1篇童洪飞
  • 1篇林海舵
  • 1篇陈辉
  • 1篇张伟
  • 1篇蔡进章

传媒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海峡药学
  • 1篇中华中医药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荧光法研究大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特点
2013年
目的研究大黄素与小鼠DNA的相互作用的热力学特点。方法通过测定不同浓度DNA在不同温度下对大黄素荧光的猝灭强度,判断猝灭类型,计算有关热力学参数。结果 9℃时的Kq、KA、ΔG、ΔS、ΔH和n分别为1.3951×1011L/(mol·s)、21L·μmol-1、-7139J.mol-1、26.38J/(mol·K)、307J.mol-1和0.5185;37℃时的Kq、KA、ΔG、ΔS、ΔH和n分别为9.8941×1010L/(mol·s)、74L·mol-1、-10730J.mol-1、36.79J/(mol·K)、307J.mol-1和0.7137。结论 DNA对大黄素的猝灭方式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单位点结合,作用力为疏水作用。
林观样林崇良
关键词:大黄素DNA荧光猝灭
大黄素对体外诱导人血来源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体外诱导培养的人血来源树突细胞(DC)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培养后获得未成熟DC(iDC),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6IU.L-1)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8×105IU.L-1)诱导获得成熟DC(mDC)。实验分为iDC组、mDC组和大黄素组,mDC组于d 5加入脂多糖(LPS,1 mg.L-1)刺激,大黄素组采用mDC在d 5经LPS刺激后于d 7加入大黄素(100 mg.L-1)共培养2 d。用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经rhGM-CSF、rhIL-4诱导和LPS刺激,培养9 d后可获得表面有丰富分叉状胞浆突起的毛刺状mDC。大黄素组DC表面突起短而少,呈iDC形态。大黄素组CD80、CD83和CD86表达率分别为(13.4±6.6)%、(9.3±2.2)%和(84.2±6.3)%,低于mDC组[分别为(39.3±8.6)%、(30.7±5.6)%和(95.4±3.2)%,P<0.01];大黄素组CD14表达率为(8.4±2.8)%显著高于mDC组的(3.7±2.3)%(P<0.01)。大黄素组HLA-DR及CD11c表达与mD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黄素能干扰DC表面突起的形成和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林观样童洪飞陈辉林海舵张伟林胜璋
关键词:大黄素树突状细胞表型
大黄素在体外培养的小鼠树突状细胞中的分布
2014年
目的:观察大黄素在树突状细胞中的分布。方法:在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中加入大黄素,利用大黄素的荧光特性,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大黄素在细胞内外的分布。结果:在细胞膜上大黄素的荧光最强,细胞浆中荧光较弱,且呈颗粒形式散在分布,少数出现在胞核内。结论:大黄素在树突状细胞中呈现选择性分布。
林崇良林胜璋蔡进章林观样
关键词:大黄素树突状细胞荧光分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