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lzujbky-2011-109)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孙红于应文周姗姗马向丽张红梅更多>>
相关机构:兰州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黑麦
  • 2篇黑麦草
  • 1篇养分
  • 1篇植被
  • 1篇三叶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特性
  • 1篇刈牧
  • 1篇混播
  • 1篇混播草地
  • 1篇放牧
  • 1篇放牧强度
  • 1篇白三叶
  • 1篇草地

机构

  • 2篇兰州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于应文
  • 2篇孙红
  • 1篇侯扶江
  • 1篇牟晓明
  • 1篇张红梅
  • 1篇马向丽
  • 1篇周姗姗

传媒

  • 2篇草业科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放牧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植被构成的作用被引量:10
2012年
通过4个放牧强度(轻牧、适牧、重牧和过牧,牧后草层高度分别为7.5、5.5、3.5和<2.0cm)的轮牧试验,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混播草地土壤化学特性;黑麦草分蘖和白三叶匍匐茎、叶片数及其茎叶构成,牧草高度、生物量与植被构成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对放牧强度响应较大,稳定性较弱。随放牧强度的增加,黑麦草分蘖密度和叶片生物量显著增加,黑麦草分蘖质量和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及牧草高度和生物量显著下降;黑麦草叶片数,白三叶叶片数、茎叶比和匍匐茎质量在放牧强度间无显著变化。放牧强度在降低黑麦草和白三叶生长特性整齐度的同时,增加其可塑性生长;黑麦草对放牧强度的响应比白三叶敏感,但白三叶的可塑性生长比黑麦草的高。鸭茅(Dactylis glomerata)和非播种植物种的生长特性在放牧强度内变异系数较大。综合分析认为,放牧对草地植被的作用体现于植物个体、种群和群落3个水平,播种的低组分禾草(鸭茅)和非播种禾草是混播草地植被构成变化的关键种。
周姗姗孙红廖加法于应文
关键词:放牧强度混播草地土壤特性
长期刈牧利用下贵州高原黑麦草+白三叶草地养分和植被构成变化被引量:8
2013年
对贵州高原长期割草(M)、割草+放牧(M+G)、连续放牧(CG)和轮牧休闲(RG)4种利用方式下,黑麦草(Lolium perenne)+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草地土壤和牧草养分及植被构成进行系统分析,为该类草地的持续利用提供实践依据。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含量变化复杂,CG草地土壤酸化严重,M草地牧草Ca含量和RG草地牧草P含量较高,CG草地牧草Mg含量较低,M和M+G草地牧草Cu含量较高,牧草营养价值在4种利用方式间无显著差异。黑麦草分蘖密度为RG>M+G>M=CG,分蘖质量为M=M+G>CG=RG;白三叶匍匐茎密度和匍匐茎质量为M=RG>M+G=CG。植物物种数为CG>M=M+G>RG。CG草地群落结构复杂,主要由黑穗画眉草(Eragrostis pilosa)构成,M草地主要由白三叶+蒲公英(Taraxacum officinale)+白苞蒿(Artemisia lactiflora)构成,M+G和RG草地群落结构简单,仍主要由播种黑麦草+白三叶构成。割草+放牧(M+G)和轮牧休闲(RG)为研究区黑麦草+白三叶草地长期利用的较适宜方式。
孙红于应文马向丽张红梅牟晓明廖加法侯扶江
关键词:刈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