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CAA110101)

作品数:8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雷云李刚王红蕾段丽华周霖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教育
  • 1篇地化
  • 1篇奠基
  • 1篇学科
  • 1篇学科地位
  • 1篇学前教育
  • 1篇研究主题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内容
  • 1篇适宜性
  • 1篇主题
  • 1篇主义
  • 1篇自我
  • 1篇自我规范
  • 1篇自我确认
  • 1篇文化主义
  • 1篇历史考察
  • 1篇论教育
  • 1篇教育公平
  • 1篇教育目的

机构

  • 4篇东北师范大学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唐山师范学院

作者

  • 3篇雷云
  • 1篇柳海民
  • 1篇王澍
  • 1篇罗银科
  • 1篇吴定初
  • 1篇周霖
  • 1篇王红蕾
  • 1篇曹雁飞
  • 1篇段丽华
  • 1篇李刚
  • 1篇刘艳
  • 1篇孙阳春

传媒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教育发展研究
  • 1篇教育理论与实...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北京社会科学
  • 1篇教育科学研究
  • 1篇教育学术月刊
  • 1篇现代教育管理

年份

  • 2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事实,理论抑或意义?——论教育知识的内容及其生产
2016年
教育知识的内容既不是"教育事实"也非"理论文本",而是充满解读可能性的"意义空间"。教育知识意义空间的生产,在措辞方式上,作为生产者的"我"退隐不显,学术判断注重"应是"、"或许"等表达,表现出具有向他人开放的社会建构性;在基本范式上,意义空间在一次次的"重复"与"叠加"中逐渐展开,教育知识内容的生产通过"自我重叠"与"群体重叠"而实现。
雷云
“如何教”?——一个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历史考察与比较分析
2012年
中国和西方对"如何教"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经过历史考察可以发现,西方教育学的回答呈现出明显的"理论基础—实践策略"的思维路径,而中国的传统教育思想重视的是学。通过比较分析发现,中西方教育思想的不同根源在于西方人关注学习心理,中国人关注学习品质;西方的思想有较为强烈的逻辑强制性,而中国的思想兼容并包的特征较为明显;西方人关注教的程序与策略,中国人关注教的状态。这种不同使得中西方的教育思想融汇变得非常困难,在一个西方话语占主导地位的时代,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一个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王澍孙阳春刘艳
关键词:教育学话语
混合方法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践尝试:共识、争议与反思被引量:29
2016年
混合方法研究是指结合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要素进行的研究,其已经逐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论。混合方法研究兴起于对范式不兼容的反思与批判,并随后选择了实用主义作为其范式,这奠定了混合方法研究的合法性基础。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人们对于为何选择混合方法研究以及如何开展混合方法研究,仍存有误区与困境。国内研究者丞待加强对混合方法研究的评介应用与反思。
李刚王红蕾
关键词:方法论范式
学前教育文化适宜性反思——以多元文化主义批判为基础被引量:6
2017年
随着全球化大潮将世界各国席卷入相互共生的全球化空间,教育场域也充斥着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与拷问。然而,多元文化主义的倡导及其行为模式更多地止步于促进多元文化的共存,并未解决文化间平等对话的现实困难。就学前教育而言,对实践过程中文化迷惘现象的反思、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在地化理解和适宜性文化的本土生成,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推进中国学前教育合理发展的应有取向。
曹雁飞
关键词:学前教育多元文化主义适宜性
论我国教育学自觉的历程
2015年
教育学自觉是指教育知识社会从专注实际的教育现象中超拔出来,以认识之光返照教育学自身的现象。我国教育学自觉的历程大致可概括为一场"自我规范"、"自我确认"与"自我奠基"交替叠进的学科反思运动,一幅以"认识论反思"与"本体论奠基"为主题渐次展开的学科发展画卷。"自我规范"与"自我确认"主要省察教育学的认识论品质,"自我奠基"则意在探寻教育学的本体论基础。诸反思论题汇聚于"教育知识传统"的自识与建构。
雷云吴定初罗银科
教育哲学三题:对象、主题与地位被引量:2
2016年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的形上层面,对象为超越教育实践经验的"本源性"教育问题。研究主题是研究对象的操作化理解。"本源性问题"既是对"教育存在"本身的研究,又是对教育本体"何以可能"的沉思,教育哲学研究主题可据此确定为"教育(存在)何以可能"。厘清教育学科体系的逻辑关系可助探讨教育哲学的学科地位。在以教育对象为依据所勾画的教育学科体系中,教育哲学处于"最底层",可为"以形上观念为对象的教育学科"与"以活动为对象的教育学科"奠定观念基石。
雷云
关键词:教育哲学研究主题学科地位
论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观的局限及改进被引量:5
2017年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观在实践上已难以对高考改革、特色学校发展,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指引,在理论上,不仅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涵存在某些偏差,同时也是对多元智能理论认识不足的反映。基于此,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观亟需从以下方向进行改进:明确提出个性发展,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置于同等地位,正确处理社会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周常稳周霖
关键词:教育目的观
MOOC的全球化发展与高等教育公平被引量:19
2015年
自2012年以来,MOOC成为教育领域一个新的名词和热点,在教育各阶段引发了广泛的影响和关注,特别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尤为突出。世界各国的知名大学纷纷建设或者加盟MOOC行列,MOOC已经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将持续发展。从高等教育公平的研究视角出发,高等教育如何面对全球化高等教育MOOC发展趋势与走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段丽华周霖柳海民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公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