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16B14)

作品数:124 被引量:2,425H指数:29
相关作者:张卫建宋振伟杨建昌陈长青邓艾兴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4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0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理学

主题

  • 47篇玉米
  • 26篇水稻
  • 23篇小麦
  • 14篇氮肥
  • 13篇冬小麦
  • 13篇根系
  • 12篇春玉
  • 12篇春玉米
  • 11篇生育
  • 11篇气候
  • 11篇种植密度
  • 11篇高产
  • 10篇氮素
  • 9篇栽培
  • 9篇水分
  • 9篇籽粒
  • 8篇生育期
  • 8篇气候变暖
  • 6篇再生稻
  • 6篇水分利用

机构

  • 38篇中国农业科学...
  • 3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6篇扬州大学
  • 1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3篇沈阳农业大学
  • 1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0篇山东农业大学
  • 9篇中国农业科学...
  • 7篇石河子大学
  • 6篇福建省农业科...
  • 6篇河南师范大学
  • 5篇黑龙江省农业...
  • 4篇江西农业大学
  • 3篇宁夏农林科学...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内蒙古农业大...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黑龙江八一农...
  • 2篇河南科技大学
  • 2篇山东省花生研...

作者

  • 26篇张卫建
  • 14篇杨建昌
  • 14篇宋振伟
  • 11篇陈长青
  • 11篇邓艾兴
  • 10篇刘鹏
  • 9篇章秀福
  • 9篇董树亭
  • 9篇徐春梅
  • 8篇齐华
  • 8篇王丹英
  • 8篇王志琴
  • 7篇郭金瑞
  • 7篇王志敏
  • 7篇张英华
  • 7篇张吉旺
  • 6篇钱春荣
  • 6篇陈松
  • 6篇王克如
  • 6篇李耕

传媒

  • 17篇作物学报
  • 12篇中国农业科学
  • 9篇玉米科学
  • 8篇中国水稻科学
  • 8篇作物杂志
  • 7篇麦类作物学报
  • 7篇The Cr...
  • 6篇2014年全...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3篇生态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山东农业科学
  • 3篇福建稻麦科技
  • 3篇中国稻米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福建农业学报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6篇2016
  • 22篇2015
  • 24篇2014
  • 33篇2013
  • 36篇2012
  • 9篇2011
1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对玉米穗位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12年
玉米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随密度增大而呈降低趋势,且均在生育后期差异较显著。光合作用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ase)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PCase)活性亦呈降低趋势。叶绿素含量、Pn、Fv/Fm、ΦPSⅡ、PEPCase和RuBPCase活性在低密度下各行距配置间均无显著差异,但在中高密度下,"80+40"配置均高于其他配置,尤其是在生育后期差异显著,适宜的行距配置可提高穗位叶光合能力。
刘惠惠杨吉顺李耕刘鹏董树亭杨今胜柳京国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行距配置穗位叶光合特性
氮肥用量对苏中冬小麦地上部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明确施氮量对苏中地区冬小麦主要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以扬麦11和扬麦13为材料,在江苏丹阳设置3个氮素水平(0、150、300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冬小麦籽粒、茎鞘和叶片中Fe、Zn、Mn、Cu、Ca、Mg和P等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籽粒、茎鞘、叶片、面粉和麸皮中的Fe、Zn、Mn、Cu和Ca含量,但P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N0)相比,施氮量达300kg.hm-2时,扬麦11籽粒中的Fe、Zn、Mn、Cu和Ca含量分别增加了11.74%、32.20%、31.78%、66.87%和53.75%,P含量降低23.06%,茎鞘中Zn、Cu和Ca含量增加106.34%、136.97%和51.15%,P含量降低46.46%;扬麦13籽粒中Zn、Cu和Ca含量分别比对照(N0)增加33.03%、59.67%和56.63%,Mg和P含量分别降低14.10%和25.41%,叶片中Mn、Cu、Ca和Mg分别增加174.54%、27.15%、41.66%和29.95%。随着氮肥用量增加,籽粒中Mg含量呈下降趋势,但茎鞘和叶片中Mg含量呈递增趋势。籽粒、茎鞘和叶片中不同矿质元素含量对氮肥的响应存在品种间差异。在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施氮可以提高冬小麦籽粒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但是,氮肥用量过高可能降低籽粒中P和Mg的含量,不利于籽粒矿质营养品质的提高。
刘美佳韩证仿杨世佳杨冰张卫建
关键词:冬小麦氮肥矿质元素
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3年
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T1)不施氮肥;(T2)施用无机氮;(T3)施用饼肥;(T4)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研究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产量表现为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施用无机氮(T2)>施用饼肥(T3)>不施氮肥(T1),4个处理间差异显著。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显著增加了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显著提高了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以及各主要生育时期的根干重、根长、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表明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可以促进根部生长,进而促进地上部生长并提高产量。
张耗徐正群华小龙王志琴杨建昌
关键词:水稻饼肥无机氮肥根系
近20年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适应性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解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气候资源的时空特征及对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利用河南省17个国家气象站点和16个长期物候观察点数据以及18个地级市历史产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和GIS空间插值法分析了河南省近20年来冬小麦生育进程、生长季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以及各地级市冬小麦产量与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温度均呈上升趋势,且夜间升温明显,全生育期平均温度增加趋势为0.067℃·a-1。空间上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上升最明显的是中部地区,升温幅度最高分别达到0.09和0.13℃·a-1;最高气温上升最明显的为西部地区,升温幅度为0.1℃·a-1。生育期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其中南部地区减少最明显,其次是中部地区,大部分地区减少幅度为2.5~3.5mm·a-1。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2000年后比20世纪90年代缩短4d,主要表现为营养生长期缩短。空间上全生育期和营养生长期缩短的天数和生殖生长期延长的天数从北向南递增。产量与气候因子非线性分析表明,西部地区冬小麦产量与生育期平均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均呈负相关,温度升高1℃,减产可达8.0%以上。最低温度升高导致大部分地区冬小麦减产。降水对各地区历年产量变化的影响不大。
耿婷付伟陈群侯雯嘉陈长青
关键词:气候资源冬小麦生育期
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2间玻璃室内夜间不同的温度条件,研究了生长期间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夜温升高促进早籼稻的生长发育,缩短早籼稻生育期;前期夜温升高能提高早籼稻的分蘖能力,增加有效穗;中后期夜温升高不利于早稻颖花分化和籽粒灌浆,导致结实率的下降;另外,夜温升高显著降低早籼稻稻米的碾磨和外观品质。但夜温升高对早籼稻产量的影响与生育期内的白天温度有关,白天温度较低时,夜温适度升高,有利于产量增加。
吴自明时红石秀兰石庆华潘晓华
关键词:早籼稻
播期对高产玉米(15000kg/hm^2)群体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6
2013年
连续2年3点次在新疆高产玉米区,以郑单958为试材,每隔10d天播种1期,以研究与揭示高产玉米(15000kg/hm2)条件下播期对群体籽粒灌浆特征的影响及产量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各播期处理玉米产量都接近或达到了15000kg/hm2,不同播期群体籽粒灌浆过程可以用Logistic方程模拟。随播期推迟,吐丝至最大灌浆速率的天数呈增加趋势、灌浆速率呈降低趋势,但活跃灌浆期无明显变化。随播期推迟,群体籽粒灌浆的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的灌浆速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灌浆阶段的持续时间无明显规律。因此,缩短群体籽粒灌浆渐增期持续时间,快速进入线性灌浆期,并提高渐增期、线性灌浆期和缓增期群体籽粒平均灌浆速率,有利于提高群体产量。在新疆春播玉米高产区,适宜的播期为4月10日-17日。
王喜梅王克如王楷李健孙亚玲柳枫贺李少昆
关键词:玉米郑单958播期
基于HJ-1A1B卫星多光谱的油菜菌核病监测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为探索基于卫星平台的油菜菌核病遥感监测方法,于2011-2012年在新疆伊犁第四师77团油菜生长季节,对选定的健康、病害油菜地块叶面积指数(LAI)、花面积指数(FAI)和角果面积指数(PAI)及光谱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健康油菜与病害油菜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和差值植被指数(DVI)在发病前无明显著差异,但在发病之后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基于显著差异性光谱指数采用的4种病害与非病害油菜分类方法中,以最大似然法分类结果与田间调查结果最接近,其kappa系数为0.72,达到高度的一致性。结论:利用NDVI、RVI和DVI可区分病害油菜与健康油菜,最大似然法是病害油菜与健康油菜分类的最佳方法,利用环境卫星多光谱数据进行油菜病害监测是可行的,精度符合生产要求。
房林峰王克如肖春华王琼陈兵李少昆
关键词:油菜农学参数生育期
The impact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on crop yield in China depend on specific practices, crops and cropping regions被引量:16
2014年
For smooth and wide application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CA), remaining uncertainties about its impacts on crop yield need to be reduced. Based on previous field experiments in China, a meta-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quantify the actual impacts of CA practices(NT: no/reduced-tillage only, CTSR: 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 straw retention, NTSR: NT with straw retention) on crop yields as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tillage without straw retention(CT).Although CA practices increased crop yield by 4.6% on average, there were large variations in their impacts. For each CA practice, CTSR and NTS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rop yield by 4.9%and 6.3%,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CT. However, no significant effect was found for NT. Among ecological areas,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f CA practices were found in areas with an annual precipitation below 600 mm. Similar effects were found in areas with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 above 5 °C. For cropping regions, CA increased crop yield by 6.4% and 5.5%compared to CT in Northwest and South China, respectively, whereas no significant effects were found in the North China and Northeast China regions. Among crops,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CA practic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maize(7.5%) and rice(4.1%) than in wheat(2.9%). NT likely decreased wheat yield.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impacts of CA practices on crop yield, owing to regional variation in climate and crop types. CA will most likely increase maize yield but reduce wheat yield. It is strongly recommended to apply CA with crop straw retention in maize cropping areas and seasons with a warm and dry climate pattern.
Chengyan ZhengYu JiangChangqing ChenYanni SunJinfei FengAixing DengZhenwei SongWeijian Zhang
关键词:CONSERVATIONTILLAGESTRAW
膦酸胆碱合剂对东北地区春玉米根系质量与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以不同品种京单28和先玉335为试材,通过设置5个种植密度,采用膦酸胆碱合剂(ECK)处理,研究化学调控技术对不同密度群体春玉米根系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京单28和先玉335根系气生根数和总根数下降,根系干物重和根系活力降低,两个品种的双穗率、穗粒数、百粒重和单株产量均下降,空秆率上升,不同处理的子粒产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在56 250株/hm2密度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经膦酸胆碱合剂处理后,两个品种不同密度的根系气生根数增加,根系干物重和根系活力提高,高密度条件下群体产量构成因素得到改善,两个品种均在90 000株/hm2密度处理获得最高产量。研究表明,膦酸胆碱合剂能提高根系质量,缓解玉米群体的密度效应,可为实现密植群体高产稳产提供技术支持。
兰宏亮董志强裴志超徐田军解振兴
关键词:春玉米根系质量
春玉米中单909农艺性状和产量对密植的响应及其在东北不同区域的差异被引量:42
2012年
增密是实现东北春玉米大面积增产的关键技术,水热和土壤等区域生态条件是决定作物密度高低的关键因素。东北的区域生态条件差异显著,阐明作物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对东北春玉米增密增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中单909为供试品种,在代表东北不同生态条件的辽宁沈阳、吉林公主岭、黑龙江哈尔滨、吉林桦甸和吉林洮南等5个试验点设置密度试验,研究春玉米农艺性状与产量对密度和区域生态条件的综合响应。结果表明,密植导致株高与穗位高增加,茎粗降低。区域生态条件主要影响玉米株高,对茎粗和穗位高的影响不显著。随密度增加,群体叶面积指数(LAI)显著增加,尤其是随热量条件改善,群体LAI呈显著增加趋势。在一定范围内,密植可以通过提高群体干物质生产力弥补单株生产力的下降,从而获得高产;本试验条件下,中单909在9.00万株hm–2左右密度下的密植增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而区域间因生态条件不同,高产种植密度存在显著差异,其适宜密植范围在8.6~9.6万株hm–2之间。
宋振伟齐华张振平钱春荣郭金瑞邓艾兴张卫建
关键词:玉米种植密度植株形态生产力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