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BDJ017)
-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3
- 相关作者:张海荣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1949-1956)--以河北省若干县域为中心的考察
- 2014年
- 关于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快速推进,学界有多种解释。事实上,这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老大哥"形象的乡村建构不无关联。基于历史的鉴戒性,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共在乡村宣传苏联的意蕴、机制依托和内容传播、动员策略与宣传艺术以及成效和问题等值得系统深入地研究探讨。
- 张海荣
- 关键词:国家形象农业合作化
- 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政策执行中“变通”问题研究——以河北省部分地区包产到户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 2011年
- 人民公社时期,队干部虽不是国家行政系统中的组成人员,却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农村政策的神经末梢,因此,在"变通"执行政策问题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时,尽管上级的教育和整训比较严格,实践中广大队干部与农民一起,采取多种应对策略,对集体经营等比较硬性的农村政策进行了修改"变通"。探究原委,维护村庄稳定与社员生活是"变通"的主要原因;疲于应付十分棘手的经营管理是"变通"的主观原因;费力不讨好、经常被问责是"变通"的社会心理动因;乡土村落中重人情往来的传统文化使队干部尽可能地向农民靠拢。总之,研究这一问题,不仅有利于我们反思集体化时期的乡域治理,同时也对理解现今农村基层干部"有选择性"地执行政策问题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 张海荣
- 关键词:人民公社时期
- 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的若干思考被引量:11
- 2013年
- 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在中共党史领域引发了一些争议。事实上,个案研究与宏观研究并非黑白对立,个案研究也不等同于"碎片化"研究。切实的个案研究不仅不会带来困扰,相反还会成为推动中共党史学知识重构的有效路径。
- 张海荣
-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个案研究知识重构
-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婚姻法》乡村执行问题再审视——以冀北赤城县若干村庄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6
- 2012年
- 20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婚姻法》的颁布,广大乡村中包办、买卖等不合理的婚姻家庭关系得到调整;同时一度衍生了性关系混乱、离婚高发以及自杀与被杀等问题。从贴近社会下层的视角来探究其原因就会发现,乡村民众对《婚姻法》的颁布采用了比较熟稔的方式,如援引本地文化传统、借用官方说辞、套用法律条文词句及权衡而为等。研究这些"主体性表达"的呈现,使《婚姻法》执行中的历史现象和内容更丰富,过程更复杂,也就更接近历史的原貌。
- 张海荣
- 关键词:婚姻法乡村民众
- 中共党史学比较研究动态及反思被引量:1
- 2016年
- 比较研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对中共党史学也有着重要影响。与史学中该方法的运用相比,中共党史的比较研究显得较为薄弱。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新世纪伴随着党史比较研究成果数量的不断增加,问题也亟待反思;而提升研究的进路何在,同样需要深入思考。
- 张海荣
- 关键词:中共党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