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32001)

作品数:16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郑伟涛王丽丽安涛宫杰田宏伟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长春大学中国计量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理学
  • 6篇一般工业技术
  • 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化学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7篇纳米
  • 5篇石墨
  • 4篇石墨烯
  • 3篇氧化石墨
  • 3篇氧化石墨烯
  • 3篇磁性
  • 2篇多层膜
  • 2篇热稳定
  • 2篇热稳定性
  • 2篇热稳定性研究
  • 2篇纳米多层膜
  • 2篇纳米晶
  • 2篇纳米晶薄膜
  • 2篇SIN
  • 2篇FE
  • 1篇氮原子
  • 1篇电学
  • 1篇电学性质
  • 1篇电子结构
  • 1篇电子能

机构

  • 13篇吉林大学
  • 7篇长春大学
  • 2篇中国计量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长...
  • 1篇长春理工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长春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郑伟涛
  • 6篇王丽丽
  • 4篇安涛
  • 3篇宫杰
  • 2篇王笑夷
  • 2篇胡超权
  • 2篇杨艳
  • 2篇文懋
  • 2篇田宏伟
  • 2篇姜伟棣
  • 2篇陈红
  • 2篇宋立军
  • 2篇赵利军
  • 1篇王新伟
  • 1篇韩杰才
  • 1篇乔靓
  • 1篇崔小强
  • 1篇曾毅
  • 1篇李冰
  • 1篇杨光敏

传媒

  • 3篇高等学校化学...
  • 3篇中国科技论文...
  • 2篇物理学报
  • 2篇液晶与显示
  • 2篇Chemic...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Journa...
  • 1篇吉林师范大学...
  • 1篇Transa...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5篇2011
  • 6篇2010
  • 3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碳纳米尖锥电学性质的第一原理研究
2011年
利用量子化学软件DMOL3,采用第一原理密度泛函方法研究了2种180°旋转位移角的碳纳米锥的几何结构以及电学性质。形成能计算结果表明:不同碳纳米尖锥结构中,顶端五元环以碳碳键相联结的结构更稳定。通过带隙、功函数、离化能及局域态密度等结果分析,确定其电学性质依赖于顶端五元环的排布方式。另外,不同结构的电子场发射性能也明显依赖于顶部缺陷。
屈超群胡小颖乔靓郑伟涛
关键词:纳米材料密度泛函理论电学性质
石墨烯薄膜的光化学还原制备与表征被引量:3
2014年
采用光化学还原方法制备了图案化的石墨烯薄膜.研究了光还原氧化石墨烯薄膜(PRGO)的热稳定性和发光性质.热重分析(TGA)结果表明,光化学还原主要引起氧化石墨烯(GO)氧化基团的减少,而对GO内水含量影响较小;发光(PL)测试结果表明,不同激发条件下,PRGO的发光与GO相比表现出了不同的变化规律:在波长514 nm的光激发下,PRGO的发光强度比GO明显降低,同时伴随着发光峰峰位红移;而在波长830 nm的光激发下,PRGO的发光强度比GO略有增强,并且发光峰峰位无明显变化,此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的碳团簇局域态(sp2C团簇)的光还原反应活性不同,这与GO特殊的能带结构密切相关.
李冰高峰杨光敏田苗苗曲雪松张昕彤
关键词:光化学还原氧化石墨烯发光性质
氧化石墨烯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活性研究
<正>石墨烯是由单层碳原子以六方网格结构排列形成的二维碳材料,具有独特的力学、电学、磁学等性质,在高性能电子器件、复合材料、场发射材料、气体传感器以及能量储存等方面具有重大潜在应用。近年来,人们还研究发现石墨烯材料能够有...
郑先亮陈建丽杨艳崔小强郑伟涛
文献传递
氮原子吸附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第一原理研究被引量:7
2009年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原理,对在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上吸附氮原子的体系进行了详细计算。结果表明氮原子易吸附在纳米带的边缘。同时,计算还表明氮原子吸附对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影响很大。当氮原子吸附在纳米带的边缘时,纳米带费米面附近的电子态密度增加,说明纳米带的导电性将得到增强。这说明通过掺杂的方式制备具有新颖的物理和器件特性的一维纳米结构是可能的。
于陕升郑伟涛
关键词:电子结构石墨烯氮原子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e_3C Nanoparticles Embedded in Amorphous Carbon Matrix被引量:4
2010年
We proposed a new way to synthesize a nanocomposite consisted of cementite Fe3C nanoparticles and amorphous carbon by radio frequency plasma-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images show the existence of nanometric dark grains(Fe3C) embedded in a light matrix(amorphous carbon) in the sample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experiment exhibit that the chemical bonding state in the films corresponded to sp3/sp2 amorphous carbon, sp3 C―N(287.3 eV) and C1s in Fe3C(283.5 eV). With increasing deposition time, the ratio of amorphous carbon increased. The magnetic measurements show that the value of in-plane coercivit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arbon matrix concentration(from about 6.56×103 A/m for film without carbon structures to approximately 2.77×104 and 5.81×104 A/m for nanocomposite films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10 K,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for the synthesized nanocomposites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the bulk Fe3C (140 Am2/kg).
YANG Kai-yuXU WeiZHANG YuZHENG Wei-taoWANG Xin
关键词:非晶碳X射线光电子能谱
通过提高生长温度改善碳化锗薄膜的性能
2010年
利用磁控溅射制备碳化锗(Ge1-xCx)薄膜,系统地研究了生长温度(Tg)对所获薄膜成分及性能的影响并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所有Ge1-xCx薄膜样品均为非晶结构,随着Tg从60℃增加到500℃,膜中锗含量增加,而碳含量相对降低,这种成分的改变增加了膜中组成原子的平均质量,进而导致薄膜折射率从2.3增加到4.3,这种折射率大范围连续可调的特性十分有利于Ge1-xCx多层红外增透保护膜的设计和制备。此外研究还发现,随着Tg的增加,Ge1-xCx膜中Ge—H和C—H键逐渐减少,这不但显著减小了薄膜在~5.3μm和~3.4μm处的光吸收,而且显著提高了薄膜的硬度。这些结果表明,提高生长温度是调制Ge1-xCx薄膜成分、改善其光学和力学性能的有效途径。
胡超权王笑夷陈红朱嘉琦韩杰才郑伟涛
关键词:生长温度
碳化锗双层膜作为增透保护膜的制备及性能被引量:1
2010年
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ZnS基底上设计并制备了一种Ge1-xCx双层膜,研究发现双面镀Ge1-xCx双层膜后,ZnS基底在8~11.5μm远红外波段的平均透过率提高了9.5%,硬度提高了近3倍,而且该双层膜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耐热冲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此Ge1-xCx双层膜是一种高效的ZnS红外窗口增透保护膜。
胡超权王笑夷陈红郑伟涛
γ′-Fe_4N纳米晶薄膜的结构及低温磁性被引量:2
2009年
采用直流磁控溅射方法,在Si(100)单晶衬底上制备γ'-Fe4N纳米晶薄膜样品,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对样品的结构和磁性进行测试分析,给出了比饱和磁化强度及矫顽力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品沿(111)晶面择优生长,具有单一的易磁化方向,且易磁化方向平行于(111)晶面.随着测量温度的降低,γ'-Fe4N纳米晶薄膜样品的比饱和磁化强度σs增加,矫顽力风增大,剩磁比σr/σs减小.通过理论拟合确定了比饱和磁化强度与矫顽力随温度的变化关系,矫顽力随温度的变化满足T^1/2规律,比饱和磁化强度σs与温度不满足Bloch的T^3/2规律,表明在80~350K温度范围内自旋波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
王丽丽赵利军姜伟棣朱莉宫杰郑伟涛
关键词:磁性
ZnSnO_3-SnO_2纳米片分级结构的自组装及气敏特性(英文)
2012年
通过一个简单的水热方法成功地合成出由SnO2纳米片作次级结构的新型花状ZnSnO3-SnO2分级纳米结构。ZnSnO3多面体在生长分级SnO2纳米片的过程中主要起模版作用,制备出的SnO2纳米片的厚度约为25nm。还讨论了ZnSnO3-SnO2样品的形貌随反应时间变化的规律,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形成这种分级结构的形成机制。此外,由这种新型ZnSnO3-SnO2纳米结构作敏感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对乙醇气体具有高灵敏和快响应的特点。ZnSnO3-SnO2纳米片在最佳工作温度270°C时,对50×10-6乙醇气体的灵敏度约为27.8,其响应和恢复时间分别在1s和1.8s内。
曾毅邴一飞刘畅郑伟涛邹广田
关键词:复合纳米结构水热合成气体传感器
TiN薄膜在纳米压痕和纳米划痕下的断裂行为被引量:8
2013年
利用磁控溅射方法在Si(111)衬底上制备了具有(111)和(222)择优取向的TiN薄膜.用纳米压痕和纳米划痕方法研究了该薄膜的变形和断裂行为.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压痕原位原子力显微镜及原位光学显微镜并结合加-卸载曲线及划痕曲线获得了薄膜发生变形和断裂的微观信息.在压痕试验中,TiN薄膜在压入深度为200nm时表现为塑性变形及压痕周围的局部断裂,随着压入深度的增大,塑性变形和局部断裂变得越显著,当最大压入深度达到临界值1000nm时,薄膜和衬底间发生了界面断裂.在划痕实验中,100mN及200mN的最大载荷均可以引起界面断裂.最大为200mN的载荷使得薄膜发生界面断裂的位置比用100mN载荷时的位置提前,但其临界断裂载荷和100mN时及压痕实验时的临界界面断裂载荷基本相同.
安涛文懋田宏伟王丽丽宋立军郑伟涛
关键词:TIN薄膜纳米压痕纳米划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