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51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00518)
-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3
- 相关作者:胡锦袁强孙一睿吴惺吴思荣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苏州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凝血因子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及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 2018年
- 目的研究单纯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与FⅦ活性(FⅦa)的关系,探讨FⅦ启动子区甲基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HI)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8月-2014年8月急诊入院的79例单纯TBI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患者入院时外周静脉血并送检FVHa,提取患者血液DNA,检测FⅦ启动子区CpG2、CpG3、CpG4、CpG5、CpG6甲基化率。根据患者血浆FVHa水平,将患者分为FⅦa≥90%组和FVHa〈90%组;根据患者是否存在PHI,将患者分为PHI组和非PHI组。比较四组患者FⅦ启动子区CpG各位点甲基化率、性别、年龄、收缩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四组患者性别、年龄、收缩压、GCS、住院时间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FⅦa≥90%组患者CpG3位点甲基化率小于FVHa〈90%组(0.83±0.05:0.85±0.03)(P〈0.05),而两组患者CpG2、CpG4、CpG5、CpG6等位点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HI组与非PHI组患者以上CpG各位点甲基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TBI患者FⅦ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血浆FVHa水平相关,甲基化率高,患者血浆FVHa水平低;而FⅦ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与患者是否发生PHI无相关性。
- 卢香琼吴惺袁强吴思荣路鑫毛颖周良辅胡锦
- 关键词:脑损伤甲基化
- 非火器类异物致眶颅贯通伤的救治(附20例报告)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 通过总结20例眶颅贯通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眶颅贯通伤的处理提供数据支持与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4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非火器类异物所致的眶颅贯通伤患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手术的时间、异物种类、手术方式、受伤类型及范围、住院时间和视敏度,以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并发症.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2年.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结果 眶颅贯通伤患者共20例,其中男18例,女2例;年龄9~66岁,平均31.7岁.GCS评分15 ~ 14分19例(95%),12分1例(5%).所有损伤均为意外事故导致,其中金属异物11例,木质异物4例,竹制品3例,塑料异物2例.CT检查结果示8例异物眶内入口位于内眦,8例位于下眼睑,2例位于外眦,2例位于上眼睑.10例异物由眶上裂进入颅内,8例颅内入口位于蝶骨大翼,2例颅内入口位于前床突.5例患者经双额底入路、15例经翼点入路手术.5例患者并发颅内感染,最终痊愈出院.GOS分级Ⅴ级18例,Ⅳ级2例.结论 对于非火器类眶颅贯通伤,早期发现颅内损伤和正确的手术治疗将显著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
- 卢香琼吴惺袁强吴思荣虞剑孙一睿杜倬婴毛颖周良辅胡锦
- 关键词:颅脑损伤
- 膜结合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修饰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对脑胶质瘤细胞的体外靶向抗肿瘤作用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索经膜结合型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修饰的人骨髓基质干细胞(hMSCs)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抗肿瘤作用。方法:通过体外Transwell系统研究hMSCs向胶质瘤的迁徙能力。采用经全长人TRAIL(hTRAIL)重组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rAAV hTRAIL)对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进行修饰。将hTRAIL修饰的MSCs与人胶质瘤细胞(U87MG)在体外共同培养,分析其对脑胶质瘤的靶向抗肿瘤作用。结果:hMSCs向胶质瘤细胞的迁徙具有高度特异性。经TRAIL修饰的hMSCs不仅在MSCs表面表达全长TRAIL,且能在培养基中分泌可溶性TRAIL。经rAAV-hTRAIL转染后,hMSCs细胞凋亡作用无增加。将TRAIL修饰的hMSCs与U87MG细胞共培养,与采用可溶性TRAIL治疗后相比较,可明显提高U87MG细胞的凋亡率。结论:在体外实验中,hMSCs向胶质瘤细胞的迁徒具有高度特异性,且能诱导胶质瘤细胞凋亡,并提高对sTRAIL不敏感胶质瘤细胞的凋亡率。由此推测膜结合型TRAIL修饰的MSCs在肿瘤微环境中对脑胶质瘤具备靶向抗肿瘤效应。MSCs可能成为脑胶质瘤靶向治疗的有效载体。
- 刘华袁强孙一睿吴惺胡锦杨伯捷
- 关键词:胶质瘤人骨髓基质干细胞
- 颅脑损伤后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的应用价值研究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在评估颅脑创伤(TBI)严重程度及颅内压(ICP)增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到2009年12月收入我院神经外科的63例颅脑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机制、颅内压数值、总住院天数、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天数。按照患者入院时最初的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颅脑创伤组(GCS 13-15,n=14),中度颅脑创伤组(GCS 9-12,n=24),重度颅脑创伤组(GCS 3-8,n=25)三组。应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重度颅脑创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轻度颅脑创伤组及中度颅脑创伤组(F=12.590,P<0.01)。同ICP控制组(n=15)249.3 pg/ml±103.8 pg/ml及未行ICP监测组(n=40)221.9 pg/ml±142.7 pg/ml相比,ICP增高组(n=5)NT-pro-BNP血浆浓度520.2 pg/ml±153.5 pg/ml可出现显著增高(P<0.01)。血浆NT-pro-BNP水平与GCS评分及ICU住院天数存在相关性。结论颅脑创伤早期血浆NT-pro-BNP水平越高,其伤后颅内压控制难度越大。血浆NT-pro-BNP水平可作为判断颅脑创伤严重程度及颅内压增高程度的一个潜在评估指标,有助于及早预判颅内压增高并及时地对其进行干预。
- 刘华袁强孙一睿吴惺吴学海金毅高亮胡锦
- 关键词:颅脑创伤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颅内压
- 单纯颅脑创伤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Ⅶ活性变化与进展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研究单纯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早期血浆凝血因子Ⅶ(FⅦ)的变化,分析其与进展性颅内出血(PHI)的相关性,为治疗PHI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4年6月收治的年龄≥16岁的中、重度单纯TBI患者112例,分别采集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h、48h外周静脉血标本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D-二聚体、纤维蛋白蛋(FIB)及FⅦ活性。每24h随访患者头颅CT1次,当再次CT扫描较首次CT扫描显示的出血性病灶扩大或有新出现的出血性病灶则诊断为PHI,否则为非PHI。结果PHI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48h血浆FⅦ活性均显著低于非PHI患者[入院时,(77.79±22.82)%:(100.32±30.39)%]、[入院后24h,(95.25±28.20)%:(113.52±21.66)%]、[入院后48h,(93.02±21.34)%:(107.69±20.26)%](P〈0.05);PHI组患者入院时、24h、48h血小板水平同样显著低于非PHI组患者[入院时,(126.95±48.46):(148.13±53.41)]、[入院后24h,(108.79±42.88):(129.53±48.22)]、[入院后48h,(101.45±41.91):(128.44±51.52)](P〈0.05)。PHI患者伤后48h内血浆APTT、INR、D-二聚体、FIB均高于非PHI患者,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水平降低是单纯TBI患者发生PH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单纯TBI早期FⅦ活性降低和血小板水平降低与PHI密切相关,对指导治疗PHI具有重要意义。
- 卢香琼吴惺吴思荣路鑫袁强虞剑孙一睿杜倬婴毛颖周良辅胡锦
- 关键词:颅脑损伤颅内出血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