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4ABA163)

作品数:14 被引量:35H指数:5
相关作者:周新李霞刘松梅李东汤冬玲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黄石理工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1篇糖尿
  • 11篇糖尿病
  • 10篇线粒体
  • 7篇突变
  • 7篇线粒体DNA
  • 7篇基因
  • 6篇2型糖尿
  • 6篇2型糖尿病
  • 4篇易感
  • 3篇胰岛
  • 3篇胰岛素
  • 3篇易感性
  • 3篇糖尿病患者
  • 3篇线粒体基因
  • 3篇2型糖尿病患...
  • 3篇病患
  • 2篇动脉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胰岛素抵抗
  • 2篇位点

机构

  • 14篇武汉大学
  • 3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江西医学院
  • 1篇北京协和医院
  • 1篇北京民航总医...

作者

  • 13篇周新
  • 11篇李霞
  • 7篇刘松梅
  • 6篇李东
  • 6篇汤冬玲
  • 5篇郑芳
  • 4篇古今刚
  • 4篇张红梅
  • 3篇秦汉
  • 3篇赵磊
  • 3篇刘芳
  • 2篇胡飘萍
  • 2篇鲁敏翔
  • 2篇蔡春林
  • 1篇杨艳
  • 1篇郭清莲
  • 1篇熊燏
  • 1篇李杰
  • 1篇李从荣
  • 1篇周克元

传媒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国糖尿病杂...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检验杂志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江西医学院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2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糖尿病线粒体DNA常见易感基因位点检测芯片的研制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检测糖尿病线粒体DNA常见易感基因位点的芯片技术。方法将氨基修饰的16个常见易感基因位点(1888,3200,3206,3243,3290,3316,3394,3593,3426,12026,12258,14577,14693,14709,16189,16223)的野生型和突变型探针,通过Packard芯片点样仪点样于醛基修饰的基片上,室温保湿过夜固定。采用该基因芯片对52份已知和52份未知突变位点的2型糖尿病标本进行检测,每份样本平行测3次,Axon GenePix4000B芯片扫描仪阅读芯片,GenePix Pro4.0版芯片图像分析软件分析结果。结果芯片样点分布均匀、清晰、规整度好、无漏点和连点;片内平行点之间的荧光强度变异系数为0.62%~9.64%,芯片间相同位点之间为1.00%~13.46%;背景信号低(突变型探针和野生型探针的背景荧光强度分别为43.25±2.10,44.56±2.63);减去背景信号的阳性探针荧光强度明显高于阴性探针(t=8.6,P=0.000),易于判断结果;初步设定筛选和诊断实验的突变型cut—off值;按此标准判断实验结果,筛选实验的假阳性率为11.11%,假阴性率为0.53%;诊断试验的假阳性率为2.22%,假阴性率为6.41%;除16189位点外,验证其他已知突变位点,并在未知突变样本中检出了A12026G突变和C16223T多态性,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结论该芯片可用于糖尿病线粒体DNA15个常见易感基因位点的快速筛查和检验诊断。
刘松梅周新涂建成郑芳杨艳汤冬玲蔡春林熊燏
关键词:寡核苷酸序列分析糖尿病荧光强度基因位点
2型糖尿病线粒体ND1基因3个新突变位点的分析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探讨线粒体DNAtRNALeu(UUR)基因和ND1基因点突变(np3243、3316、3394和3593)与湖北人群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克隆和测序的分析方法,对1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进行筛选,并用DNAMAN、Primer、mfold和Antherprot软件对检出的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和二级结构预测。结果实验组检出3316(G→A)突变6例(3.3%),3394(T→C)突变5例(2.7%),3593(T→C)突变1例(0.5%),并发现3个尚未见报道的新突变位点:3606(A→G)、3618(T→C)和3688(G→C),未检出3243(A→G)突变;对照组只检出3316(G→A)突变1例(0.5%)。两组间仅3394(T→C)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06(A→G)和3618(T→C)突变分别为亮氨酸、苯丙氨酸的无意义突变,其二级结构均与野生型ND1相同;3316(G→A)突变(丙氨酸→苏氨酸),3394(T→C)突变(酪氨酸→组氨酸),3593(T→C)突变(缬氨酸→丙氨酸),3688(G→C)突变(丙氨酸→脯氨酸),均引起ND1基因DNA和蛋白质二级结构的改变,其中3394(T→C)突变型变化最显著。结论线粒体DNAND1基因3394(T→C)突变以及3688(G→C)突变伴随3316(G→A)突变,可能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刘松梅周新李霞秦汉鲁敏翔李东古今刚
关键词:突变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DNA新突变位点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基因3蛋白质二级结构
糖尿病与线粒体ND1点突变的关系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探讨湖北省线粒体基因的热点突变区域ND1点突变(3243,3316,3394,3593)与老年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对无血缘关系的13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及152例正常对照个体的血细胞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结果病例组中3316G→A点突变率为3·7%,3394T→C点突变发生率为3·0%,而对照组3316和3394的突变率分别为0·66%和0,3394组间差异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病例组中3593点突变发生率为0·75%,对照组未见该突变,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未发现3243的突变。结论线粒体DNA3394T→C突变与老年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有关,并起着重要作用。
李东周新李霞张红梅
关键词:糖尿病线粒体DNA基因突变
湖北汉族人群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突变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研究线粒体DNA(mtDNA)16S rRNA基因(T3200C、C3206T)和ND1基因(A4136G、A4164G和T4216C)突变在湖北汉族2型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等位基因特异性PCR(AS-PCR)、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及PCR产物直接测序,对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正常对照的线粒体基因突变进行检测,并用Primer、Antherprot和Mfold软件对检出的突变位点进行分析,对RNA突变后最小自由能下的二级结构变化和ND1基因突变后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改变进行预测。结果2型糖尿病组检出3200(T→C)突变2例(1.14%),3206(C→T)突变11例(6.28%),4216(T→C)突变3例(1.71%),4136位点未发现突变。发现2个未曾报道的新突变位点4164(A→G)7例(4.00%),4200(A→T)1例(0.57%)。对照组中检出3206(C→T)突变8例(3.92%),4164(A→G)突变5例(2.45%),两位点突变率在两组中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RNA二级结构预测显示3200(T→C)突变引起16S rRNA基因最小自由能和二级结构的改变,可能引起疾病。4164(A→G)和4200(A→T)突变分别为Met和Leu的无义突变,4216(T→C)突变可使线粒体呼吸链中一个中性酪氨酸被亲水性组氨酸取代,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显示该突变可引起NDl蛋白质二级结构改变。研究还显示线粒体基因突变率在≥40岁个体呈上升趋势。结论mtDNA 3200(T→C)和4216(T→C)突变可能增加糖尿病的易感性;3206(C→T)和4164(A→G)为基因多态性改变;4136位点未发现突变。以上结果提示糖尿病的发生在线粒体基因突变上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张红梅周新李霞蔡春林李东古今刚
关键词:线粒体DNA2型糖尿病突变二级结构预测
毛球线粒体DNA的检测及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05年
目的比较肌肉、血液和毛球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多态水平,探讨毛球在线粒体相关疾病基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0名无血缘关系汉族个体的肌肉、血液和毛发标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mtDNA的高变区Ⅰ(HVⅠ)1603316368bp片段并测序,比较3种不同组织的异质性多态水平。同时采用PCR限制性长度多态性(RFLP)检测3例线粒体脑肌病合并乳酸血症及卒中发作综合征(MELAS)患者的mtDNAtRNAleu基因nt.3243(A→G)突变,比较不同组织的突变检测率。结果肌肉标本异质性检测率为18%(9/50),毛球为16%(8/50),两者较接近,但均明显高于血液的10%检测率(5/50)。3例MELAS患者的肌肉和毛球标本均检出A3243G突变,仅两例患者的血液标本中检出此突变。结论毛球mtDNA的异质性多态水平接近肌肉,高于血液;毛球标本的线粒体点突变检测率高于血液,因此在线粒体相关疾病的基因分析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霞周新李杰郭清莲鄢盛恺鲁敏翔
关键词:线粒体DNA无血缘关系MELAS乳酸血症G突变
线粒体DNA变异与2型糖尿病易感性的关联研究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 mellitus,T2DM)中线粒体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及DNA测序技术,对1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10名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进行检测,并用mfold和tRNAscan-SE软件对检出的突变位点进行二级结构分析。结果MIND13316(G→A)、MIND13394(T→C)、D环区16189(T→C)变异率分别为3.26%、2.72%、36·9%,并首次在T2DM中发现4例MTTE14693(A→G)突变(2.17%);对照组检出3316(G→A)突变2例(0·99%)、16189(T→C)变异56例(26.6%),未检出3394、14693的点突变;两组间3394(T→C)、14693(A→G)、16189(T→C)变异率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2DM组中16189(T→C)变异阳性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值较16189(T→C)变异阴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该变异为参与HOMA-IR的独立变量(R2=0.043,P=0.037)。RNA二级结构预测发现,3394(T→C)和14693(A→G)突变使其相应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结论3394(T→C)、14693(A→G)突变与T2DM的易感性有一定关联,16189(T→C)变异与湖北地区汉族人T2DM胰岛素抵抗相关。
汤冬玲周新周克元李霞赵磊刘芳郑芳刘松梅
关键词:2型糖尿病线粒体DNA二级结构预测胰岛素抵抗
基因芯片筛查糖尿病线粒体基因突变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准确的高通量检测线粒体DNA突变的基因芯片技术,并探讨这些突变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以尼龙膜为介质,通过紫外交联固定28个待测突变位点的野生型和突变型探针,并采用该基因芯片对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210名健康对照的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及ND1基因进行筛查,DNA测序进一步确证突变位点,Mfold和Antheprot软件预测变异型基因及蛋白质二级结构。结果成功研制可检测28个突变位点的线粒体DNA芯片,在糖尿病组检出tRNAleu(UUR)基因T3290C突变2例(1.0%),ND1基因突变23例G3316A突变6例(3.0%)、T3394C突变5例(2.5%)、A4164G突变8例(4.0%),T4216C突变2例(1.0%),T3593C(0.5%)和A3606G突变各1例(0.5%);对照组检出G3316A突变1例(0.5%)、A4164G突变5例(2.4%)。这些突变位点的测序结果与基因芯片检测结果一致。两组间仅T3394C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G3316A突变导致丙氨酸→苏氨酸,T3394C突变导致酪氨酸→组氨酸,T3593C突变导致缬氨酸→丙氨酸,T4216C突变导致酪氨酸→组氨酸,A3606G和A4164G突变分别为亮氨酸和蛋氨酸的无意义突变,前4种突变型的ND1蛋白二级结构不同于野生型。结论线粒体DNA芯片是一种快速可靠的高通量基因突变检测方法,ND1基因T3394C突变可能参与了线粒体基因缺陷型糖尿病的发病。
刘松梅周新郑芳李霞秦汉张红梅李东
关键词:糖尿病DNA线粒体突变
线粒体tRNA^(Glu) A14693G突变与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研究湖北地区2型糖尿病(T2DM)中线粒体基因tRNAGlu A14693G和tRNALeu(UUR)A3243G突变的发生率及其与T2DM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结合基因测序技术,对179例T2DM患者和208例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进行检测。结果首次在T2DM中发现4例tRNAGlu(A14693G)突变(2.23%),对照组未检出该突变,两组间A14693G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7,P=0.030);未发现A3243G的点突变。结论tRNAGlu A14693G突变可能与T2DM的易感性有关。
汤冬玲周新李霞刘芳赵磊
关键词:糖尿病突变
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线粒体基因变异分析
2007年
本文采用PCR-RFLP及DNA测序方法对湖北省汉族人群无血缘关系的175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200例正常对照个体的线粒体DNA进行突变分析。两组间仅3394T→C突变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推测该位点变异与汉族人群中的线粒体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李东周新李霞刘松梅张红梅朱凤霞汤冬玲古今刚
关键词:糖尿病基因突变
一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的基因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探讨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的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检测1例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患者和150例体检健康者及患者家属的基因突变位点。结果1例患者及对照组的基因中未找到任何突变位点。结论低钾性周期性麻痹的遗传存在异质性。
胡飘萍周新胡晓萍
关键词: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基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