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20060941)

作品数:2 被引量:2H指数:1
相关作者:潘晓丽张楠楠高红马秀娟孙秀凤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腓骨
  • 2篇腓骨肌
  • 2篇腓骨肌萎缩
  • 2篇腓骨肌萎缩症
  • 2篇肌萎缩
  • 2篇肌萎缩症
  • 1篇遗传性
  • 1篇神经系
  • 1篇神经系统
  • 1篇神经系统疾病
  • 1篇周围神经
  • 1篇周围神经系统
  • 1篇周围神经系统...
  • 1篇萎缩性
  • 1篇系统疾病
  • 1篇肌疾病
  • 1篇X-连锁

机构

  • 2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沈阳市红十字...

作者

  • 2篇张楠楠
  • 2篇潘晓丽
  • 1篇姜英
  • 1篇孟季红
  • 1篇潘志宏
  • 1篇孙秀凤
  • 1篇马秀娟
  • 1篇高红

传媒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18例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遗传学研究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腓骨肌萎缩症(CMT)的遗传学改变特点。方法联合应用PCR-双酶切分析检测CMT病人17p11.2-12上的基因重复,同时结合DNA直接测序方法进行Cx32基因突变分析。共检测18例CMT病人和1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结果18例病人中11例检测出1760bp片段,占61,1%。正常对照组未检测到此片段。Cx32基因突变检测发现18例中4例有异常电泳带(22.2%),均为基因重复检测阴性者。其中3例来自同一家系,为X-连锁遗传,另1例为散发家系。DNA序列测定结果:在2个家系的先证者中发现2种新突变。联合两种方法检出率为83.3%(15/18)。结论PCR-双酶切是快速、准确的临床诊断方法,联合Cx32基因突变分析可提高检出率。
潘晓丽潘志宏张楠楠高红姜英马秀娟孟季红孙秀凤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
X-连锁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的研究进展
2010年
腓骨肌萎缩症(CMT)是一组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的周围神经系统单基因遗传病,多数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X-连锁遗传性腓骨肌萎缩症(CMTX)是第二常见类型。多数为儿童或青年起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上、下肢远端肌肉尤其是双下肢远端肌肉进行性无力和萎缩,可呈典型的"鹤腿"样畸形。临床上CMTX患者男性受累程度比女性重,肌电图改变为神经源性损害,表现为插入电位延长,出现纤颤电位、正相电位,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增宽、波幅增高,电压显著增高,出现巨大电位(4 000 UV以上),以及多相电位增多等。目前认为CMTX是由缝隙连接蛋白32(Cx32)基因突变引起的,因此诱导Cx32基因正常水平的表达将有可能成为CMTX基因治疗的关键。
张楠楠潘晓丽
关键词: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