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DYXM-115-02-1-09)

作品数:1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李军李军李季伟崔汝勇孙治雷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1篇微生物
  • 1篇BIF
  • 1篇FE-SI

机构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1篇黄威
  • 1篇孙治雷
  • 1篇崔汝勇
  • 1篇李季伟
  • 1篇李军
  • 1篇李军

传媒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0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热液喷口系统中Fe-Si氧化物沉淀体的形成及微生物的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根据形貌识别以及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结果,包括Gallionella ferruginea,Leptothrix ochracea和Mariprofundus ferrooxydans在内的嗜中性Fe氧化菌在现代甚至古代热液喷口系统的Fe氧化物沉积体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现代热液喷口系统而言,还原性羽流进入氧化性海水时形成的氧化还原过渡带是嗜中性Fe氧化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它们能在此环境中与Fe的无机氧化机制展开有效竞争,藉此获取生存所必须的能量。此外,通过静电吸引和表面活性基团的键合作用,细胞能在其表面和附属器官形成Fe氧化物壳层,从而形成与细胞自身相态相似的各种丝缕状结构。丝缕状结构生长到一定程度,就会阻滞热液流体和海水混合,进而在丝缕体交织成的网络内发生传导性热冷却,使流体中的Si达到饱和,在Fe氧化物表面沉淀下来,形成现代热液喷口系统的Fe-Si"二期次"复合生长结构。与现代Fe-Si沉淀类似的古代条带状Fe建造(B IF)沉积体的近期研究成果显示,Fe的来源很可能是前寒武纪时的热液喷口系统。由于B IF形成的海洋环境处于整体缺氧状态,早期营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以及与现代类似的嗜中性Fe氧化菌很可能都参与了这个过程。
孙治雷李军李军黄威黄威崔汝勇
关键词:BIF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