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10DFA71460)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3H指数:6
- 相关作者:刘廷玺段利民张圣微吴尧王天帅更多>>
-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清华大学通辽市防汛抗旱物资供应管理站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生物学更多>>
- 科尔沁沙地坨甸交错区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规律被引量:17
- 2013年
-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地貌形态多样、土地利用类型众多,从而导致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复杂性。通过对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地区的调查取样与试验分析,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及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土壤水分总体表现为草甸地大于沙丘地,过渡带介于两者之间。就草甸地而言,植物生长越好,其土壤水分越高,保水持水性能也越好;沙丘地则与之相反,植被最稀疏的流动沙丘,其土壤含水量大于半流动半固定沙丘与固定沙丘,且有良好的储水条件。垂向上,高覆盖草甸、低覆盖草甸和农田(草甸)土壤含水量在地表下0~40 cm波动最大,40~160 cm随深度增加而递增;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微弱加大趋势。林地、撂荒地、农田(沙丘)变化程度居中。从空间分布看,研究区中东部土壤水分偏大,且向南北两侧区域递减。
- 王海燕刘廷玺王力吴尧王天帅童新
-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壤水分科尔沁沙地
- 科尔沁沙地沙丘和草甸的地温与冻融过程分析被引量:3
- 2012年
- 为探索科尔沁沙地地温变化对农业生产和植被建设的影响,分析了该区沙丘试验点A3、草甸试验点C3的0~200 cm土层年内各月的地温变化规律和冻结融解过程,以及浅层土层20 cm以内地温昼夜动态变化等。结果表明:①沙丘、草甸月平均地温1—4月最低、8—9月最高,最低、最高温度出现时间由浅至深存在滞后现象,草甸比沙丘滞后现象更明显。②沙丘与草甸3—8月等地温线凹凸性正好相反,沙丘等地温线呈现较一致的向左凸型,最高温度出现在地表下30~50 cm土层;而草甸等地温线呈现较一致的向右凸型,最高温度出现在地表至10 cm之间,其他月份两地点等地温线趋势大体相同,只是沙丘更密集,变异更大。③沙丘与草甸土壤表层冻结与融解的起始时间大致相同,但两试验点冻结层下部开始融解时间分别比表层土壤提前近1个月和半个月;沙丘的冻结与融解速度都明显大于草甸,草甸冻深浅。④各浅层土层地温昼夜变化基本呈正弦曲线;沙丘各浅层土层地温变幅均大于草甸。
- 李东方刘廷玺刘小燕段利民
- 关键词:沙丘草甸地温冻融过程科尔沁沙地
-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区土壤水分动态模拟研究
- 2012年
- 本文采用时间序列自回归模型对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区土壤贮水量动态进行了模拟。最终确定沙地土壤水分的AR模型阶次为8,草甸AR模型阶次为11。将模型计算得到的土壤贮水量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精度较高,所建立的AR(p)模型能够较好的进行该地区土壤贮水量的动态预测。
- 李东方刘廷玺胡洋洋李世强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土壤贮水量时间序列
- 基于涡度相关的半干旱区沙丘-草甸水热通量对比分析被引量:10
- 2016年
- 为了解科尔沁地区不同下垫面地-气界面的能量收支、水汽交换过程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响应关系,利用涡度相关法开路系统、常规微气象观测系统等进行长期定位观测,选取流动半流动沙丘和草甸2种下垫面下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草甸与沙地潜热通量日变化差异明显,且春秋两季典型晴天更为显著,沙地约为草甸的26.2%和30.5%;夏季沙丘与草甸潜热极值大体持平,冬季2个站点差距缩小,互为上下波动;在冬、春、夏季3个典型晴天中,草甸与沙地感热通量差异显著的起始与终止时间不断提前,累积大于时长分别为19.5 h、16 h、6 h,秋季二者差异的时间不断推后,累积时长缩短;观测通量源区随风向改变而发生变化,风频比例越大,通量源区的贡献距离越长;草甸、沙地蒸散量与降雨呈负相关,雨后日蒸散值分别较晴天偏低14%和40%,晴天,沙地日蒸散量随风速波动呈规律性变化,而较大风速对草甸蒸散发不利。
- 王婧刘廷玺雷慧闽张圣微段利民吴尧
- 关键词:沙丘草甸涡度相关法水热通量蒸散发
- 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排水离子组成及淋洗盐分用水量评价被引量:15
- 2011年
- 以河套灌区"盐分去向"为研究背景,通过调查灌区土壤及各级灌排渠系水阳离子含量变化及室内模拟灌溉水淋洗土柱试验,分析灌溉水经过土壤到排水阳离子组成的变化规律,探讨用Na+浓度评价淋盐排灌水量比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灌溉水相比,各级排水干渠排水所含盐分中Na+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平均约为87%;Ca2+所占比例减少,平均约为7%。排水的全盐浓度(EC)和Na+浓度有显著相关关系,说明Na+浓度对排水的全盐浓度有显著影响。灌溉水的2/3 Ca2+以非水溶性钙盐积聚在土壤,排出量较少,但灌区全年的Na+收支基本平衡。淋盐排灌水量比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用Na+浓度评价淋盐排灌水量比要优于用全盐浓度(EC);要维持灌区Na+收支平衡,排灌水量比应保持在0.12~0.15,针对现有灌区年引水量50亿t,年排水量要达到6~7亿t。
- 刘霞王丽萍张圣微张义强
- 关键词:河套灌区离子组成
- 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植被光谱特征数据的匹配被引量:11
- 2014年
- 地物光谱数据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会出现"同物异谱"或"异物同谱"现象。以科尔沁沙地典型沙丘—草甸相间区域为研究区,以野外实测沙丘植被光谱数据为基础,利用最小距离法、光谱相似角度、光谱相关系数和光谱信息散度4种光谱匹配算法,对去噪后植物光谱特征数据进行匹配分析,发现最小距离法可以区分出本区沙丘典型植被。在此基础上,对光谱导数进行匹配分析,发现光谱相似角度和光谱相关系数识别效果增强明显,二阶导数光谱特征匹配度甚至出现了多个负值。最后选取TM1、TM2、TM3和TM4波段植被光谱数据做同样处理,证实TM2、TM4波段能够提高识别精度;同时,基于统计学基础分析单波段基础信息,发现单波段所包含信息量依次为TM1>TM4>TM2>TM3,综合考虑TM1波段内各植被光谱反射率特征曲线重叠严重和单波段植被光谱特征匹配度结果,认为TM4波段为该地区植被物种识别的首选波段。
- 段瑞鲁刘廷玺张圣微段利民田晶王兆葡田波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
-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区土壤水、地下水对降雨的响应被引量:15
- 2013年
- 依据野外观测数据,研究了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两种地貌类型区土壤含水率以及地下水位对降雨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沙丘表层0-20cm的土壤含水率在降雨开始后20min就基本能够达到最大值,此后开始减小,水分不断向下运移,最大可引起次表层(20-60cm)土壤水分发生一定变化,但不会引起剖面更深层位土壤含水率的变化;2009年丰水期沙丘地下水位变动趋势为总体抬升,但受到降雨及其他因素影响产生一定波动,但影响幅度较小;(2)就草甸地而言,即使是很小的降雨量也会引起草甸地较深层位土壤含水率的变化,雨后草甸地土壤剖面受降雨影响最大的层位是20-40cm,而同时段40-80cm处的土壤含水率波动较小。草甸地地下水位波动大于沙丘,较小的降水也会引起草甸地地下水位的迅速上升,上升持续时间短,而后立即转入下降,属陡涨陡落型。研究成果对沙地的生态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李东方刘廷玺王冠丽马龙段利民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沙丘降雨
- 用于估算冻土中液态水分量的TDR数据校正(英文)被引量:4
- 2011年
- TDR作为1种野外测量土壤水分量简便而准确的方法而被人们熟知和使用。本研究使用TDR在河套灌区对冻土在冻结融解时进行了土壤水分测定。为了用TDR数据计算冻土的液态水分量,文中分析了众多计算模型和经验模型,最终找到了最适合本地区土壤特性的B irchak模型。
- 王丽萍刘霞边海明李树峰张晓红
- 关键词:冻土
- 地面核磁共振技术在推求潜水含水层厚度及导水系数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3年
- 根据21眼地质勘探孔、水文地质勘探孔及28个地面核磁共振(SNMR)勘探点资料,对比分析了钻孔揭露的含水层厚度与SNMR解译的含水层厚度、钻孔抽水试验所得含水层导水系数与SNMR解译的导水系数的差异,据此绘制出西辽河冲淤积平原潜水含水层厚度与导水系数分布图。结果表明,在SNMR试验噪音较小时SNMR解译的含水层厚度、导水系数与钻孔揭露的含水层厚度及水文地质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利用SNMR技术解译含水层厚度、导水系数并通过少量钻孔及抽水试验予以校正,不仅可以节省大量勘探工作量,而且精度及可行度也较高。
- 冯俊亮刘廷玺段利民段瑞鲁贾恪暴路敏田波田晶王兆萄
- 关键词:核磁共振技术抽水试验含水层厚度导水系数
- 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1986—2013年湖泊演变被引量:2
- 2015年
- 湖泊变化敏感地记录着气候变化的信息。以科尔沁沙地沙丘-草甸相间地区为研究区,利用多时相TM/ETM+遥感影像,基于遥感和GIS技术提取研究区1986—2013年湖泊个数与面积信息,分析其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联系降水量、蒸发量等气候要素和以人类活动影响为主的时间因子t,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研究区湖泊面积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小型湖泊近30年间面积和个数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变化趋势与降水量呈现很强的正相关,与蒸发量呈较强的负相关,人类活动对小型湖泊面积的影响不太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区湖泊面积趋于萎缩,这种萎缩主要归因于气候的干化;(2)研究区t年湖泊面积At与前一年湖泊面积At-1、t年降水量Pt和蒸发量Et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3)1986—2013年研究区典型湖泊——王巴哈嘎湖泊总体上呈萎缩状态,但不同方向上既有萎缩也有扩张,Ⅰ、Ⅱ、Ⅴ、Ⅵ区域(以北向为0°,顺时针每45°一个区域,并顺序标记为Ⅰ~Ⅷ区域)萎缩,其他区域扩张,其中以Ⅱ、Ⅲ、Ⅷ、Ⅳ区域为主导变异方向,Ⅵ方向次之,其他方向变化缓滞。研究成果不仅为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维持提供技术支撑,对其他同类地区湖泊环境的研究也具有指导作用。
- 贾恪刘廷玺雷慧闽段利民罗艳云张圣微童新孙丽
- 关键词:科尔沁沙地遥感技术湖泊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