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152)

作品数:24 被引量:469H指数:12
相关作者:韩晓增梁尧丁雪丽尤孟阳李禄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8篇黑土
  • 12篇土壤
  • 8篇有机碳
  • 7篇施肥
  • 6篇微生物
  • 5篇东北黑土
  • 5篇团聚体
  • 4篇生物量碳
  • 4篇物量
  • 4篇长期施肥
  • 3篇水溶性有机碳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微生物量
  • 3篇微生物量碳
  • 3篇大豆
  • 2篇东北黑土区
  • 2篇迎茬
  • 2篇迎茬大豆
  • 2篇水分
  • 2篇水稳性

机构

  • 2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东北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吉林农业科技...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2篇韩晓增
  • 8篇梁尧
  • 6篇丁雪丽
  • 5篇尤孟阳
  • 4篇李海波
  • 4篇李禄军
  • 3篇苑亚茹
  • 3篇邹文秀
  • 3篇芦思佳
  • 2篇陈欣
  • 2篇杨春葆
  • 2篇宋春
  • 2篇江恒
  • 1篇王凤菊
  • 1篇祖伟
  • 1篇李晓慧
  • 1篇乔云发
  • 1篇张晓平
  • 1篇张迪
  • 1篇潘凤娟

传媒

  • 5篇水土保持学报
  • 4篇土壤通报
  • 3篇中国生态农业...
  • 2篇大豆科技
  • 1篇农业系统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土壤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Pedosp...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10篇2012
  • 10篇2011
  • 1篇2010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连续施肥对农田黑土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19
2012年
应用Biolog Eco微平板培养法研究了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20余年连续不同施肥处理(对照、氮磷钾、氮磷钾+秸秆、氮磷钾+猪粪1、氮磷钾+猪粪2和氮磷钾+猪粪3)下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期施肥条件下,单施化肥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影响不明显,但高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可以显著增加放线菌数量。Biolog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的平均颜色变化率高于单施化肥和对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McIntosh指数均是有机肥和化肥配施高于化肥单施与对照。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照、NPK与其他几种处理有较明显的距离,说明有机肥的连年施用导致了土壤微生物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
张志明许艳丽韩晓增李晓慧
关键词:连续施肥土壤微生物BIOLOG主成分分析
作物连作与自然恢复下黑土密度组分中碳、氮分布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本文以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站长期定位试验的黑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作物连作(玉米、大豆、小麦)和自然恢复(草地、裸地)下土壤及其密度分组中有机碳、氮含量的测定,比较分析了土壤总有机碳、全氮以及密度组分碳、氮分布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作物连作下土壤总有机碳的含量差异不显著。0~10 cm和10~20 cm土层农田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大豆连作的农田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0~10 cm土层,而小麦连作的土壤游离态轻组有机碳主要分布在10~20 cm土层。不同作物连作下土壤闭蓄态轻组有机碳含量差异不显著。不同组分中氮素具有与碳相似的分布特征。游离态轻组与闭蓄态轻组C/N比值之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草地与农田、裸地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草地土壤游离态轻组、闭蓄态轻组和重组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农田和裸地。作物连作和自然恢复导致土壤碳、氮的重新分配,改变了土壤碳、氮的赋存特征。
尤孟阳韩晓增李海波芦思佳梁尧
关键词:黑土自然恢复土壤有机碳
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48
2011年
以黑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化学试剂模拟根系分泌物进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相比,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及主要组分短期内均显著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250μm大团聚体,尤其是>2 000μm团聚体的形成,显著增强了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葡萄糖组分有利于土壤中细菌的生长,从而在细菌活动的驱动下,促进了微团聚体的形成;苹果酸和谷氨酸组分则有利于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在真菌菌丝网络的缠绕和粘结作用下,促使微团聚体进一步胶结形成大团聚体。因此,低分子量根系分泌物中各主要组分共同参与并影响土壤的团聚化过程,改善根际微区土壤的结构,以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
苑亚茹韩晓增李禄军丁雪丽
关键词:根系分泌物团聚体稳定性微生物活性黑土
菲在长期施肥黑土团聚体中的老化行为被引量:1
2011年
在东北黑土区长期肥料试验定位监测田采集[化肥与有机肥配施(NPOM)、不施肥(NF)]的表层(0~20 cm)土壤样品,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菲在黑土及其不同粒径团聚体中的老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溯源分析.结果表明,老化前期>2 mm粒径组团聚体是优先吸附剂,而老化后期<0.053 mm粒径组的团聚体是优先吸附剂.在120 d的老化周期内,0.25~0.053 mm和0.25~2 mm粒径组的提取率无显著差异.NPOM处理原状土中结合残留态菲为31.13%,而NF处理原状土中结合残留态菲为27.73%,菲在NPOM和NF处理中老化平均速率分别为0.26%.d-1和0.23%.d-1.经对5个影响结合残留态菲的含量的相关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含量、比表面积是影响结合残留态菲含量最主要因子.因此,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形成的土壤结构有利于菲的老化,从而降低菲在土壤中的活性和毒性.
张迪韩晓增
关键词:黑土团聚体长期施肥
长期施肥对黑土供磷能力及磷素有效性的影响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研究长期施肥后黑土供磷能力、磷素形态的变化。[方法]利用采自海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试验地的无肥(CK)、化肥(NP)、化肥配施有机肥(NPM)3个施肥处理黑土进行生物耗竭盆栽试验,并用Hedley方法对土壤磷素形态进行研究。[结果]与长期不施肥处理相比,施化肥与化肥配施有机肥均能明显增加土壤各形态磷素;与无肥处理土壤相比,化肥有机肥配施处理土壤与化肥处理土壤植株的生物量增幅分别为31.72%和54.65%;植株吸磷量分别是CK和NP处理土壤的2.1和1.7倍;长期施用有机肥的黑土经过2批油菜耗竭后,Resin-P只减少了0.85%,远小于Resin-P在无肥处理土壤和单施化肥处理土壤中的减少量。[结论]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黑土可以在短期内维持一个活性磷含量较高的水平,进而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及其生产力。
陈欣韩晓增宋春梁尧丁雪丽
关键词:长期施肥供磷能力磷素有效性
Temporal Variations in Soil CO_2 Efflux Under Di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Black Soil Zone of Northeast China被引量:1
2013年
The quantification of soil CO2 efflux is crucial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driving variables and C losses from black soils in Northeast China and for assessing the function of black soil as a net source or sink of atmospheric CO2 depending upon land use.This study investigated responses of soil CO2 efflux variability to soil temperature interactions with diferent soil moisture levels under various land use types including grassland,bare land,and arable(maize,soybean,and wheat)land in the black soil zone of Northeast China.The soil CO2 effluxes with and without live roots,defined as the total CO2 efflux(FtS)and the root-free CO2 efflux(FrfS),respectively,were measured from April 2009 to May 2010 using a static closed chamber technique with gas chromatography.The seasonal soil CO2 fluxes tended to increase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measurements until they peaked in summer and then declined afterwards.The mean seasonal FtS ranged from 20.3±7.8 to 58.1±21.3 mg CO2-C m-2h-1 for all land use types and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soybean land>grassland>maize land>wheat land>bare land,while the corresponding values of FrfS were relatively lower,ranging from 20.3±7.8 to 42.3±21.3 mg CO2-C m-2h-1.The annual cumulative FtS was in the range of 107-315 g CO2-C m-2 across all land uses types.The seasonal CO2 effluxes were significantly(P<0.001)sensitive to soil temperature at 10 cm depth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up to 62% of the CO2 efflux variability.Correspondingly,the temperature coefcient Q10 values varied from 2.1 to 4.5 for the seasonal FtS and 2.2 to 3.9 for the Frf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Soil temperature interacting with soil moisture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fraction of the CO2 flux variability for FtS (up to 61%) and FrfS (up to 67%) via a well-defined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indicating that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of CO2 flux can be mediated by water availability,especially under water stress.
HAN Xiao-ZengLI Hai-BoW. R. HORWATH
关键词:土壤CO2东北黑土区土壤水分含量CO2通量
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中黑土活性有机碳的特征被引量:6
2011年
为阐明植被覆盖与施肥管理综合作用下黑土活性有机碳的数量特征,探讨合理调控农田土壤质量的施肥模式。本试验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对比和研究了草地与农田生态系统中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总有机碳、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冷水提取有机碳以及热水提取有机碳数量上的差异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经过25年的自然恢复,草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及各活性有机碳的数量显著高于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无肥处理(P<0.05)。农田生态系统中,化肥处理对农田土壤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提高作用并不明显;经过长期化肥+有机肥处理后,农田土壤总有机碳与各活性组分的数量较无肥和化肥处理显著提高(P<0.05),除微生物生物量碳外,总有机碳与其他活性有机碳组分的数量均达到草地植被下的碳水平,土壤总有机碳及冷水和热水提取有机碳的含量与草地生态系统的差异不显著,颗粒有机碳含量比草地生态系统坛加43.7%。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总量、微生物生物量碳、冷水提取有机碳以及热水提取有机碳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长期化肥与有机肥配施是提高黑土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数量的有效措施。
梁尧韩晓增王凤菊王凤仙
关键词:草地黑土颗粒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水溶性有机碳
免耕秸秆还田和传统耕作方式下东北黑土氨基糖态碳的积累特征被引量:20
2012年
以吉林德惠市中层黑土进行7年田间定位试验的小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免耕(NT)和传统耕作下(CT)耕层(0~20 cm)氨基糖态碳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实施免耕7年后整个耕层土壤中氨基糖态碳含量显著增加(p<0.05),以表层(0~5 cm)增加幅度最大,高达94.7%。说明在研究地区,免耕措施有利于微生物代谢物如细胞壁物质等作为潜在的碳源逐渐积累在土壤中。免耕土壤中不同微生物来源氨基糖态碳的含量均较传统耕作有显著增加,但是变化特征有所不同,其中免耕条件下真菌来源的氨基葡萄糖的积累量较传统耕作高出1倍多,而且氨基葡萄糖与细菌来源的胞壁酸的比值(6.9~7.3)显著高于传统耕作(4.7~5.4),暗示实施免耕秸秆还田7年后土壤中真菌已逐渐转为优势群体,而真菌占优势的农田生态系统具有更大的固碳潜力。
丁雪丽张旭东杨学明张晓平
关键词:免耕传统耕作氨基糖
供氮方式对黑土土壤无机氮浓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好气恒温培养法,通过一次和分次供氮的方式,研究不同尿素施用量对黑土土壤无机态氮浓度的短期效应。结果表明:CK处理(不供氮方式)在培养期间,NH4+-N的浓度始终保持较低水平,而NO3--N浓度则呈稳步上涨的变化态势;pH值稳定在6.0~6.3之间;硝化率则稳定在90%左右。一次供氮方式各处理NH4+-N的浓度,在施氮后第3d时达到最大,第20d后趋于稳定;NO3--N的浓度则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土壤的pH值与NH4+-N的浓度的变化规律相似,在培养后的第3d达到峰值,而后开始下降,在培养第10d时,各处理的pH值趋于稳定,且明显低于CK;而硝化率则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在第20d时已与CK无显著差异,趋于平缓。分次供氮各处理在第1次施氮1d后,NH4+-N浓度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呈下降的变化趋势,另外3次施氮后NH4+-N浓度变化与此类似,且每次施肥后第3d和第10d土壤NH4+-N浓度之间差异不显著;NO3--N浓度在第1次施氮1d后,各处理差异不明显,第3d达到最大,但整体上是呈稳步增长的变化趋势;各处理的pH值的变化情况与一次供氮的情况相似;土壤硝化率硝化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呈逐步上升的变化趋势。
严秀韩晓增祖伟
关键词:尿素NO3--N黑土
东北黑土有机质组分与结构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2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土壤有机质的转化过程对于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截获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土壤有机质的循环特征及其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的组成和结构密切相关。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近年来,黑土有机质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造成黑土肥力和质量的严重退化。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总结了不同农田管理措施下黑土土壤有机质的消长动态、组分变化以及结构特征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开垦和耕作导致土壤有机质总量、活性组分以及腐殖物质含量的显著降低,而平衡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是维持和提升土壤有机质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长期有机无机配施使土壤有机质结构趋于简单化,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黑土有机质组分化学结构变化的驱动机制是值得人们长期探索的问题。
梁尧韩晓增丁雪丽
关键词:黑土有机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