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XJC770006)
- 作品数:10 被引量:14H指数:2
- 相关作者:潘明娟仇立慧王社教更多>>
- 相关机构:西安文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天文地球更多>>
- 唐代关中水灾及其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唐代290年的时间内,关中地区共发生水灾79年次。唐代关中水灾的连续性特征非常明显,连续两年以上的水灾较为频繁;水灾在月份和季节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多发生于秋夏两季,冬春两季水灾较少;季节性连续水灾较多,持续两个及两个季节以上的水灾有9年次。唐代关中水灾灾情较为严重,极严重与严重水灾占所有水灾的69.62%。频繁的水灾给唐代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 潘明娟
- 关键词:水灾灾害
- 古代旱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西汉关中地区旱灾发生的特点及政府的应对措施。方法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证。结果统计出西汉时期230年关中地区共发生31年次的旱灾,而且关中旱灾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严重性旱灾偏多,且旱灾多发生于夏季。结论对于关中爆发的旱灾,政府主要从3个方面应对:灾前预防措施,包括水利工程的兴建、仓储制度的完善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与推广;灾时赈贷与灾后减灾重建措施,包括赈贷、减免租赋和迁徙灾民、厉行节约等;禳灾措施,包括祈祷祭祀、天人感应的应对措施等。这些措施各有利弊,对现在的抗灾减灾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
- 潘明娟
- 关键词:西汉旱灾政府应对
- 汉唐灾异认识论初探被引量:1
- 2012年
- 汉唐时期对灾异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历程。两汉时期,人们认为水、旱、震、日月食等属于灾异范畴,基本上是用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论等来解释灾异的产生,表达其对灾异的认识。唐代,仍然注重与农业相关的灾异,与汉代相比,基本忽视了地震、日食、火灾等灾异。在两汉灾异认识论的基础上,唐代仍然认为灾异为天谴,但是也有人淡化了董仲舒"天地之物,有不常之变者,谓之异"的思想,认为"灾变"非"灾异",灾变有常,是客观存在或者是人为造成的,这就是唐代出现的灾变自然成因说和社会成因说。相较两汉而言,唐代对于灾异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客观。
- 潘明娟
- 关键词:汉唐灾异阴阳五行说天人感应论
- 汉唐时期荒政思想发展初探被引量:1
- 2012年
- 汉唐时期的荒政思想有一个发展的历程。荒政思想主要包括积贮备荒思想、重农思想和赈济思想。汉代充分探讨了积贮备荒的重要性,建立了常平仓;唐代不再争论积贮备荒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更加关注积贮备荒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完善了专门救灾备荒的义仓制度。在重农思想方面,汉代强调,天下之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救灾备荒;唐代则出现了"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的思想,在强调农本的同时,发展出民本思想。赈济思想方面,汉代出现了因灾赈济、首要赈粮、赈以土地的做法;唐代更加关注赈济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出现了宗教力量参与到救灾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普遍救助思想。
- 潘明娟
- 关键词:荒政思想重农
- 古代震灾及政府应对措施——以西汉关中地区为例被引量:2
- 2015年
- 探讨西汉关中地区地震灾害发生的特点,及政府的应对措施。运用历史文献的整理、分析与考证的方法,统计出西汉230年共发生25次的震灾。研究结果表明西汉关中地震具有明显的时段性,连续性地震偏多,地震的破坏力较大,而且震旱存在一定程度的耦合性。对于关中发生的震灾,政府主要从3个方面应对:地震征兆的研究、灾后的赈贷及减灾重建措施、禳灾措施。西汉政府在关中的震灾应对是积极的,循行天下、赈贷灾民、蠲免田租等,同时还有一些禳灾措施,这些措施各有利弊,对我们现在的抗震减灾也有一定程度的启发。
- 潘明娟
- 关键词:西汉震灾政府应对
- 唐代关中旱灾及其影响初探
- 2013年
- 根据地方灾害史料记载,统计出唐代关中旱灾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唐代290年的时间内,共发生旱灾112年次,可以按照旱灾发生的频率将唐代划分为五个阶段。关中旱灾的连续性特征非常明显,连续三年以上的干旱链现象突出。旱灾在月份和季节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季节性连续干旱偏多。唐代关中旱灾灾情较为严重。频繁的旱灾给唐代关中地区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 潘明娟
- 关键词:唐代旱灾灾害影响
- 汉代都城选址迁移的资源环境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对西汉长安城的选址建设及东汉定都洛阳的资源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西汉都城选址是受河流水系的演变限制及为了寻求更丰富的水土资源条件;东汉迁都洛阳则是在气候变化异常、生态环境恶化及灾害频发的条件下,为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进行的迁移。
- 仇立慧
- 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初探
- 2012年
- 疫是指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疫'字从病从役,就是'民皆病'(《说文解字》)和'病流行'(《字林》)之意。关于疾疫研究,古代和近现代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有资料汇编,如北宋李昉《太平御览》有'疾病部',摘录了先秦汉魏时期的部分疾疫史料。
- 潘明娟王社教
- 关键词:流行性疾病传染性疾疫资料汇编
- 隋唐时期都城选址迁移的资源环境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通过对隋代大兴城的选址建设及唐末迁都洛阳的资源环境因素的深入分析,表明在隋代关中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背景下,为了规避不利的灾害风险而移址大兴城;唐朝末年,由于气候转向冷干,为了寻求更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则迁都洛阳。
- 仇立慧
- 两汉疾疫及其应对机制初探被引量:2
- 2012年
- 两汉时期疫情较为严重,从地域分布来看,北至草原地带,南至岭南,均有疾疫。从发病时间来看,以春、夏两季居多。分析正史中关于两汉疾疫的记载,复原两汉疾疫概况,揭示两汉时人对疾疫产生的制约因素的认识,主要包括月令气候制约、环境灾害制约、天人感应鬼神怪物的制约等三个因素。同时,两汉时期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疾疫应对机制,包括医药治疗和禳疫两种形式。研究两汉时期的疾疫应对机制对我们现在应对流行性传染病有着重要意义。
- 潘明娟王社教
- 关键词: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