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101A13)
- 作品数:12 被引量:79H指数:6
- 相关作者:周定标陈利锋王涛武文元王凯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颈动脉狭窄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核因子-κB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表达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建立经济实用、稳定可靠的适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的条件。通过测量核因子(NF)-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表达,探讨它们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0只,采用血管内膜气体干燥损伤法在动物的颈总动脉上造成特定条件的损伤(160ml/minX15rain),然后以特定高脂饲料(饲料中含2%的胆固醇和6%的花生油)喂养动物不同时间(30、60和90d)。通过血脂测定、DSA、HE染色评价各组动物血管狭窄程度,再观察其病理改变特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NF—κB和IGF-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特点。结果病理检查证实: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高脂喂养加干燥气体损伤90d时,血管狭窄率达71.53%±3.65%(q=568.417,19=0.000),动脉的粥样硬化病理改变已属较成熟的粥样斑块期。正常血管的内膜和中膜内均未见明显的NF—κB和IGF-1的表达,模型组血管斑块内NF—κB、IGF-1表达呈强阳性,表达面积分别为59.66%±12.04%(t=22.98,P〈0.01)、54.48%±12.92%(t=5.76,P〈0.01),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8.34%±2.66%和16.38%±8.22%)。结论按本实验方法,90d时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病理改变程度符合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外科治疗的实验研究需要。NF—κB及其靶基因IGF-1的激活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王凯王涛张占普武文元苏秀兰杨丽敏马庆海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基因表达NF-ΚB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
- 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探讨标准式与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方法总结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8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90侧,标准术式25侧,外翻术式65侧,分析两种术式的特点,评价其应用价值及疗效。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动脉阻断时间为:标准式为13.4—48.2min,外翻式为14.5—31.2min。术后患者均复查颅颈CTA,必要时复查颅脑CT,显示手术侧颈动脉形态正常。采用标准式中2例2侧术后出现术侧脑梗死灶,另有2例2侧术后11个月出现吻合口区域粥样斑块形成、再狭窄;外翻式中1例1侧术后14个月出现再狭窄;8例8侧颈内动脉狭窄伴扭曲者采用外翻式后扭曲消失。结论标准式及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两种手术方式各有特点,应根据手术者的习惯、熟练程度以及患者病变、影像、解剖特点等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 林凯王继跃隋少华刘卫东郝继恒惠浴祚张士刚张利勇
- 关键词:颈动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2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MS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夹闭术前后的MS3D-CTA资料。用16层螺旋CT扫描仪获得原始图像,然后采用容积重组(VR)、薄层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MPR)技术对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16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共发现17个动脉瘤夹,其中后交通动脉瘤6例,前交通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瘤4例,胼周动脉瘤1例2个动脉瘤夹。MS 3D-CTA检查未见异常7例,动脉瘤残留2例,载瘤动脉局限性狭窄4例,伴有血管痉挛3例,所有患者均未见载瘤动脉闭塞及动脉瘤夹滑脱移位征象。VR上12例清晰显示瘤夹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关系,3例较清晰显示,1例胼周动脉瘤使用2个瘤夹者线束硬化性伪影明显而显示较差;动脉瘤夹的形态及大小在薄层MIP与MPR上均能准确显示,但瘤夹与载瘤动脉的三维空间感较差。结论MS3D-CTA是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快捷、安全和有效的随访检查手段,VR与薄层MIP、MPR结合可更好地显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
- 杨运俊陈伟建诸葛启钏程敬亮胡章勇吴恩福王美豪钟鸣任翠萍张勇
- 关键词:动脉瘤
- 颈动脉内膜切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防治策略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和防治策略.方法 分析1987-2009年405例CEA术后发生的各类并发症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15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2例心肌缺血或梗死、2例暂时性脑缺血、4例脑梗死、2例脑出血、7例脑神经损害、2例喉头痉挛及其他3例.其中3例分别死于脑出血、心肌梗死和术区血肿.全组卒中/死亡率为1.98%.结论 CEA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但不严重,经相应处理,多可在1-2 d内恢复正常.较常见的并发症是脑缺血,加强术中监测,选择性应用术中转流可降低该并发症.脑出血少见但可能致命,对颈动脉极度狭窄,且侧枝循环差者,应重视术后血压监控,慎用抗凝治疗.心肌梗死是CEA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全面的心血管系统评估和围手术期监测不可或缺.脑神经损伤不少见,多数症状较轻,可自行恢复,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有效降低其发生率.
- 周定标许百男余新光卜博马晓东朱儒远姜燕陈利锋朱平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外科手术并发症
- 高血压脑出血意识状态Ⅲ-Ⅳ级患者的首选术式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意识状态Ⅲ~Ⅳ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合理手术方法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6l例采用小骨窗血肿清除或者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小骨窗组与去骨瓣组在再出血、颅内感染、肾衰竭发生率以及远期致死率和致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住院费用和术后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去骨瓣组高于小骨窗组(P<0.05)。结论脑出血意识状态为Ⅲ~Ⅳ级患者应首选小骨窗手术。
- 乔建勇张海军郭伟伦
- 关键词:外科手术
- 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附128例报告)被引量:16
- 2009年
-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致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因此,能否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动脉瘤是广大神经内外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目前多数医院拥有的螺旋CT所具有的3D—CTA诊断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上有其独特的价值。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8年6月,对来我院就诊的12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行3D—CTA检查,124例共发现动脉瘤共132个,均行显微夹闭手术,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 丰育功荆友斌张丽云张书仁王琦李环廷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三维CT血管造影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A检查神经内外科破裂出血
- 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处理策略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手术适应证、时机和策略。方法1987年2月至2007年12月共收治74例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其中34例患者症状限于一侧,均施行了一侧颈动脉内膜切除(CEA),其中8例对侧因狭窄〉70%或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而行CEA或支架成形(CAS)。38例双侧均有症状,15例双侧先后施行CEA;3例一侧行CEA,对侧行CAS;20例仅行单侧CEA。另外2例双侧无症状,均因狭窄〉70%而行单侧CEA,其中1例还行对侧CAS。结果本组74例患者共行93侧CEA,68例术后顺利,2例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出现心肌缺血,1例脑出血,1例声音嘶哑。67例患者平均随访4.9年,63例无与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只要指征明确,无论对侧颈动脉正常、狭窄甚至闭塞,均应施行CEA。双侧狭窄患者的治疗时机和策略因人而异。CEA术中主要依据电生理监测结果决定是否采用转流。
- 周定标许百男余新光卜博马晓东朱儒远姜金利姜燕朱平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切除颈动脉支架成形
- 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被引量:18
- 2009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至2008年11月16例患者均经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为中重度颈动脉狭窄,14例狭窄率为60%~99%,2例完全闭塞;12例行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4例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2例术中放置转流管;1例术中行补片成形术。所有手术均借助显微镜完成。结果围手术期及术后随访无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及死亡病例。术后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术后原症状改善或消失。1例并发消化道出血,1例围手术期有声嘶、呛水,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余均无并发症。结论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采用不同术式及技术,对不同颈动脉病变可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显微手术有助于高位分叉颈动脉的显露,能有效避免颅神经损伤及其他并发症。
- 王涛武文元王凯刘二兵闫海成高乃康王飞刘海波武强戴志刚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转流显微手术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体会
- 2014年
-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超过30%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病变引起的[1]。
- 崔凤启李会华王守利王硕陈利锋闫立民陈盟刘国栋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病变
- 改良大骨瓣减压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改良大骨瓣减压与脑-硬膜-动脉-肌-血管连通术联合治疗的15例大面积脑梗死临床资料,根据病死率、Barthel指数和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疗效。结果随访全部病例,术后3个月存活12例,其中功能转归良好4例;术后6个月存活11例,其中功能转归良好7例。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联合间接血管重建术可有效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提高患者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但需准确掌握手术时机、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
- 佘晓春陈勇军王震何建军蒋晓明陈爱明李金林孙德
- 关键词:脑梗死颅骨切开术脑血管重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