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GK200902039) 作品数:6 被引量:15 H指数:2 相关作者: 李忻怡 张育辉 王宏元 吴民耀 王念 更多>> 相关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省微生物研究所 长安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医药卫生 更多>>
中华蟾蜍蝌蚪变态过程中消化系统的重构 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研究中华蟾蜍变态过程中肠、肝和胰腺的形态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取变态前后5期(27,35,38,42期和46期)的中华蟾蜍蝌蚪各10只,解剖后观察,并测量体质量、消化管质量等数据。再分别取38和42期蝌蚪数只,制作石蜡组织切片观察组织结构的变化,利用Spss13.0分析所得数据。【结果】在38期,中华蟾蜍蝌蚪消化管最长,在38~42期消化管的长度平均缩短75%左右。体质量在38期前呈增加趋势,38~46期则迅速下降;肠比重(I/B)在38期最大;在整个试验期内,肝胰比重(LP/B)变化不显著;变态高峰后与变态高峰前相比,胃壁厚度显著减小,肝细胞密度显著增大,肠壁厚度变化不显著。【结论】中华蟾蜍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变态发育过程中食性的变化相适应。 王念 吴民耀 王宏元 李忻怡关键词:中华蟾蜍 变态发育 Sox基因在非哺乳类脊椎动物胚胎发育中的表达 2013年 近年来,在无脊椎和脊椎动物已经确认了众多的Sty(sexdetermining region of Ychromosome)同源基因,这类基因均具有HMG-box基序,构成了Sox(SRY-relatedHMG-box)家族。Sox与N-$L动物Sty的HMG-box基序有50%以上的相似性,HMG-box基序的编码蛋白可与DNA特异性结合,是重要的转录调控因子。目前已经知道,Sox在动物的性别决定与分化、神经系统发育、软骨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形成中具有重要功能。Sox的突变、缺失有可能导致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疾病[1]。 金文杰 李忻怡 张育辉关键词:SOX基因 胚胎发育 哺乳类 转录调控因子 神经系统发育 先天性疾病 DEHP对中国林蛙肝细胞中雌激素受体和卵黄蛋白原合成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DEHP)对诱导雄性两栖动物肝细胞合成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TG)的影响。【方法】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雄性成体分别暴露在含10-7,10-6,10-5,10-4 mol/L DEHP的水体中,以自来水为对照,并分别于暴露20,30和40d时取肝脏制作石蜡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肝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和VTG的表达情况。【结果】用不同浓度DEHP处理后,林蛙肝细胞中ER和VTG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相对表达量呈现随DEHP浓度的增高而增大的趋势,但二者的相对表达量随暴露时间延长而产生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结论】ER和VTG表达水平的一致性,揭示DEHP可通过诱导雄性两栖动物肝细胞中ER表达的增高而促使VTG合成。 王娟娟 李忻怡 张育辉关键词:肝细胞 雌激素受体 卵黄蛋白原 中国林蛙 内分泌干扰物对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ve chemicals,EDCs)可通过干扰雌激素受体(ER)信号通路影响相关转录活动.在阐述ERα和β两个亚型的基本结构特征和其信号转导途径的基础上,重点回顾近年来关于EDCs对ER信号转导通路干扰机制的研究进展.EDCs对ER信号通路的干扰机制包括配体依赖和非依赖两种,配体依赖机制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的机制是EDCs可作为配体与雌激素竞争ER上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ER的促转录活性.间接作用机制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EDCs作为配体可激活AhR,而AhR能够促进ER蛋白泛素化并降解,也可通过与ER竞争辅助激活因子或直接影响ER介导的DNA转录.EDCs通过非配体依赖以及非基因组途径干扰机体的内分泌活动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提示未来需注重研究EDCs对多种信号通路的影响. 张育辉 肖宁 李忻怡关键词:内分泌干扰物 雌激素受体 信号通路 菜花原矛头蝮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的显微结构 被引量:2 2011年 采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菜花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jerdonii)的嗅觉系统和犁鼻系统.结果表明,嗅器位于嗅囊的背侧,犁鼻器则位于嗅器的腹内侧.嗅器的上皮分化为嗅上皮和呼吸上皮,嗅上皮的基底层有Bowman′s腺,呼吸上皮中具有大量的杯状细胞.犁鼻器基底层未发现犁鼻腺.嗅球和副嗅球呈典型的板层构筑结构.推测菜花原矛头蝮嗅器内嗅上皮和呼吸上皮完全分开有利于背侧嗅上皮俘获气味信号,腹侧呼吸上皮参与呼吸作用.虽然菜花原矛头蝮等蛇类的犁鼻器缺少犁鼻腺,但是其眼眶周围的哈氏腺和口腔内的唾液腺可以代偿犁鼻腺机能. 王宏元 柴丽红 王晓雯 李忻怡关键词:犁鼻器 嗅球 副嗅球 铬对中国林蛙蝌蚪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 被引量:5 2013年 为评价水域环境中铬元素对两栖动物幼体的急性毒性,将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28~29期蝌蚪分别暴露于30~35mg·L-1Cr(Ⅲ)6个不同浓度和10~45mg·L-1Cr(Ⅵ)6个不同浓度的水体中,分别在24、48、72和96h统计蝌蚪的死亡率及半致死浓度(LC50)。结果表明:暴露24、48、72和96h,Cr(Ⅲ)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34.09±1.06、33.47±0.65、32.58±0.11和(32.05±0.20)mg·L-1,安全浓度(SC)为(3.21±0.02)mg·L-1;Cr(Ⅵ)对蝌蚪的LC50分别为91.97±5.32、51.19±4.62、35.79±1.40和(28.81±1.87)mg·L-1,安全浓度(SC)为(2.88±0.19)mg·L-1。观察表明:Cr(Ⅲ)的急性毒性是通过与蝌蚪皮肤表面的分泌物结合后粘附在鳃部,导致呼吸障碍致死;而Cr(Ⅵ)的强氧化性可导致蝌蚪的表皮溃变,鳃部萎缩致死;另外,将28~29期蝌蚪暴露于安全浓度(SC)以下的含铬水体进行慢性实验,通过检测蝌蚪的体长、体重和完全变态时间显示,低浓度的Cr(Ⅲ)和Cr(Ⅵ)对蝌蚪的生长发育仍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并可导致畸型发生,其作用强度呈现剂量效应,但时间累积效应不规律。 李勃 王维君 李忻怡 张育辉关键词:铬 中国林蛙蝌蚪 毒性 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