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6BeJY031)

作品数:3 被引量:74H指数:3
相关作者:雷雳邹泓李冬梅郭菲马利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课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少年
  • 2篇青少年
  • 1篇偏好
  • 1篇互联
  • 1篇互联网
  • 1篇假想观众
  • 1篇孤独感
  • 1篇病理性互联网...
  • 1篇初中生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大学
  • 2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雷雳
  • 1篇李冬梅
  • 1篇郭菲
  • 1篇马利艳
  • 1篇邹泓

传媒

  • 1篇心理学报
  • 1篇中国临床心理...
  • 1篇心理发展与教...

年份

  • 3篇2008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被引量:11
2008年
个体使用互联网对其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互联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对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抽取北京市两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考察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使用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即时通讯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客观压力不能够预测孤独感,但是它可以通过即时通讯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从结果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体的发展不全是消极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能够缓解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个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马利艳雷雳
关键词:孤独感初中生
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与其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互联网使用的关系被引量:21
2008年
采用问卷法,以332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青少年的分离-个体化、假想观众、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互联网娱乐偏好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喜欢网上娱乐且有更高的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水平;(2)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预期拒绝对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正向预测作用;(3)青少年的互联网娱乐偏好对其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正向的预测作用;(4)假想观众观念对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有直接的预测作用;(5)分离-个体化中的吞噬焦虑通过对互联网娱乐的偏好间接正向预测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6)分离-个体化中的分离焦虑和自我卷入通过假想观众观念间接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病理互联网使用水平。
雷雳郭菲
关键词:青少年假想观众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青少年网上偏差行为的特点与研究展望被引量:42
2008年
本文首先从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网上偏差行为的类型、主要表现形式和网上偏差行为产生的理论等进行了综述,并在此基础上对网上偏差行为未来的研究取向进行了展望,认为网上偏差行为的概念和研究方法、网上偏差行为影响因素、网上偏差行为的影响、网上偏差行为的预防与干预以及网上偏差行为与现实偏差行为的关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趋势。
李冬梅雷雳邹泓
关键词:互联网青少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