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011042004000)

作品数:17 被引量:116H指数:7
相关作者:张振海贾晓斌蒋艳荣夏海建陈小云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江西本草天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省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项目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2篇化学工程

主题

  • 8篇固体分散体
  • 7篇溶出度
  • 6篇缓释
  • 5篇体外
  • 5篇雷公藤
  • 5篇雷公藤红素
  • 5篇红素
  • 4篇硬脂
  • 4篇吸湿
  • 4篇吸湿性
  • 4篇缓释固体分散...
  • 3篇硬脂酸
  • 3篇释放度
  • 3篇体外释放
  • 3篇纳米
  • 2篇丹参
  • 2篇丹参酮
  • 2篇滴丸
  • 2篇溶出
  • 2篇碳酸钙

机构

  • 17篇南京中医药大...
  • 16篇江苏省中医药...
  • 1篇江西本草天工...

作者

  • 16篇贾晓斌
  • 16篇张振海
  • 8篇蒋艳荣
  • 5篇夏海建
  • 5篇胡绍英
  • 5篇陈小云
  • 2篇刘丹
  • 2篇刘其媛
  • 2篇宁青
  • 2篇孙娥
  • 2篇唐静
  • 2篇黄赛燕
  • 1篇刘训红
  • 1篇傅兴圣
  • 1篇郁丹红
  • 1篇崔莉
  • 1篇谭晓斌
  • 1篇许虎
  • 1篇金鑫
  • 1篇蒋俊

传媒

  • 6篇中草药
  • 5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药材
  • 1篇中国药学杂志
  • 1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医院药学...
  • 1篇中华中医药杂...

年份

  • 2篇2014
  • 10篇2013
  • 5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复合辅料硬脂酰富马酸钠-共聚维酮的制备及其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了硬脂酰富马酸钠(sodium stearyl fumarate)-共聚维酮(plasdone S-630)复合辅料。采用溶解性试验、扫描电镜法(SEM)、差示扫描量热法(DSC)、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和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等方法分析复合辅料的基本物性,并考察复合辅料对当归喷雾干燥粉体吸湿性及其片剂中有效成分阿魏酸溶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复合辅料具有一定的水溶性,在喷雾干燥前后化学成分没有改变,改善吸湿性效果显著,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水溶性复合辅料。
蒋艳荣张振海贾晓斌
关键词:吸湿性
正交试验法优化黄芩苷缓释滴丸的制备工艺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制备黄芩苷缓释滴丸,考察药物的体外释放度,优化其制备工艺。方法:以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聚乙二醇-4000为载体材料,采用熔融法制备黄芩苷缓释滴丸,以圆整度、重量差异和体外释放度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滴丸的最佳成型工艺。结果:黄芩苷缓释滴丸优选的最佳制备工艺为:黄芩苷和基质的比例为1∶9,单硬脂酸甘油酯和聚乙二醇-4000的质量比为1.0∶2.5,药液温度80-85℃,滴距3cm。该缓释滴丸12h的最大累积释放百分率可达90%。结论:所制备的黄芩苷缓释滴丸在提高药物溶出度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缓释效果,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制备工艺稳定可行。
夏海建张振海徐凤娟贾晓斌
关键词:黄芩苷缓释滴丸体外释放度
黄芪多糖口服吸收促进剂的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该实验利用黄芪多糖中引入的仲氨基与FITC中氰基发生亲核反应,得到FITC荧光标记的黄芪多糖,并采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了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鱼精蛋白对黄芪多糖的吸收促进作用。结果表明该荧光标记方法稳定性好,灵敏度高;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和鱼精蛋白对细胞毒性作用均较小;2种吸收促进剂对黄芪多糖的吸收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吸收促进剂的比例越大时,作用越明显,低相对分子质量壳聚糖的作用略强于鱼精蛋白。实验前后细胞跨膜电阻(TEER)的变化表明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吸收促进剂能暂时打开细胞间的紧密连接,增加了膜的流动性,从而提高药物的透过性。
陈小云谭晓斌孙娥刘丹贾晓斌张振海
关键词:黄芪多糖FITCCACO-2细胞模型吸收促进剂
硬脂酸改性纳米CaCO_3对当归喷雾干燥粉体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研究硬脂酸改性纳米CaCO3,制备疏水性纳米CaCO3并应用于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方法采用硬脂酸对纳米CaCO3进行表面改性,通过活化指数(H)、吸油值、接触角和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前后纳米CaCO3进行分析和表征。以微粉硅胶和未改性纳米CaCO3为对照,考察改性纳米CaCO3对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流动性、吸湿性和有效成分阿魏酸溶出行为的影响。结果 FTIR表明硬脂酸吸附在碳酸钙表面;改性后的纳米CaCO3改善当归喷雾干燥粉体流动性和吸湿性的效果优于微粉硅胶和未改性纳米CaCO3,且不影响阿魏酸体外溶出度。结论经硬脂酸改性后的纳米CaCO3应用于中药喷雾干燥粉体值得进一步研究。
蒋艳荣张振海陈小云贾晓斌
关键词:硬脂酸改性纳米CACO3阿魏酸体外溶出度
基于HPMC-硬脂酸的雷公藤红素缓释固体分散体的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硬脂酸为载体制备雷公藤红素缓释固体分散体,提高药物释放度,控制药物缓慢稳定释放,降低其毒副作用。方法:将不同比列的HPMC-硬脂酸和雷公藤红素溶于95%乙醇中,溶剂蒸发法制备雷公藤红素固体分散体,进行体外溶出试验,差示扫描量热法、扫描电镜法、X-射线衍射法鉴别固体分散体的形成。结果:雷公藤红素和HPMC-硬脂酸按1∶10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药物缓慢释放,8 h时药物的体外累积释放达到90%以上;雷公藤红素以非晶形态分散在固体分散体中。结论:以HPMC-硬脂酸为载体制备的雷公藤红素缓释固体分散体,药物释放较完全且缓慢释放,制备工艺简单,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胡绍英张振海蒋艳荣宁青刘其媛贾晓斌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缓释固体分散体溶出度
以羟基磷灰石为载体的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以羟基磷灰石为载体制备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提高药物溶出度。方法:将穿心莲内酯和羟基磷灰石分散于95%乙醇中,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穿心莲内酯固体分散体,对其溶出行为、稳定性、物相特征进行研究。结果:穿心莲内酯和羟基磷灰石按1∶8制备的固体分散体,经差示扫描量热、X衍射、电镜分析,固体分散体中药物以非晶形式存在于载体中,45 min时药物的体外累积溶出度达到93%;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固体分散体中药物溶出度和含量均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以羟基磷灰石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有效提高难溶性药物穿心莲内酯的溶出度和稳定性。
胡绍英张振海贾晓斌
关键词:穿心莲内酯羟基磷灰石固体分散体溶出度稳定性
同基原多部位入药紫苏类药材挥发性成分的比较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比较分析同基原多部位入药紫苏类药材(紫苏叶、紫苏梗及紫苏子)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方法:采用HSGC/MS技术分析紫苏类药材中挥发性成分,用峰面积归一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并考察其共有成分的含量变化。结果:初步分离鉴定出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中挥发性成分分别为47种、39种、46种;共有成分17种,主为β-石竹烯、紫苏酮、α-石竹烯、柠檬烯、芳樟醇、蘑菇醇、α-香柠檬烯、芹菜脑等。结论:为科学阐释同基原多部位入药紫苏类药材传统功效的差异提供依据。
樊蓉杨军辉刘训红傅兴圣许虎
关键词:紫苏叶紫苏梗紫苏子挥发性成分
胶体二氧化硅固化银杏黄酮组分磷脂复合物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制备银杏黄酮组分磷脂复合物(GF-PC),并利用胶体二氧化硅(CS)对其进行固化。方法以CS为载体,固化GF-PC。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法、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XPRD)法和扫描电镜(SEM)法对所制备的磷脂复合物和固化粉末进行物相表征,并考察其体外溶出和流动性。结果 DSC和XPRD图谱表明,GF以无定形状态存在于固化粉末中。体外溶出结果表明,固化粉末能够有效促进药物的溶出。结论 CS固化GF-PC的制备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在提高自身流动性的同时能够显著改善其溶出性。
夏海建张振海孙娥陈小云万高星河贾晓斌
关键词:胶体二氧化硅磷脂复合物
基于共聚维酮的丹参酮Ⅱ_A固体分散体的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将共聚维酮(PVP-S630)应用于丹参酮ⅡA(TSⅡA)固体分散体的制备,以提高药物的体外溶出度降低固体分散体的吸湿性。方法: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丹参酮ⅡA固体分散体,运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扫描电镜法(SEM)、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等分析方法对其物相进行表征,考察其溶出行为、吸湿特性、稳定性。结果:丹参酮ⅡA和共聚维酮按1∶10比例所制备的固体分散体,丹参酮ⅡA以非晶型分散于载体表面,0.5 h体外溶出度可达100%,吸湿性低于同比例制备的聚维酮(PVP-K30)固体分散体,经过3个月稳定性加速试验后,其药物溶出度和含量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共聚维酮作为载体制备的固体分散体能显著改善丹参酮ⅡA的溶出,引湿性相对较低,稳定性好,具有应用前景。
蒋艳荣张振海夏海建贾晓斌
关键词:固体分散体溶出度吸湿性
雷公藤红素环糊精与油自组装小珠载药系统的制备及其体外评价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环糊精与油自组装小珠,并对其进行体外评价。方法采用连续振摇法制备雷公藤红素自组装小珠,通过显微方法观察小珠的粒径和药物分布;差示扫描量热方法考察药物形态;HPLC法测定小珠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对载药小珠体外释放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制得的载药小珠粒径(1.49±0.20)mm;载药量为(87.21±0.58)μg/g;包封率为(80.14±1.24)%。差示扫描量热表明药物以非晶形态存在。荧光标记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水难溶性药物主要分布在大豆油内核中。小珠在模拟肠液中6 h最大累积释药量可达80%。结论制备的自组装小珠载药系统工艺简单,是一种有发展潜力的适用于水难溶性中药的药物传递系统。
夏海建张振海蒋俊孙桂青贾晓斌
关键词:雷公藤红素体外评价差示扫描量热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