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5JC740036)
- 作品数:5 被引量:78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继红陈前瑞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玄奘译经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以《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汉对勘为例被引量:5
- 2006年
- 汉译佛经文体方面的最大特点是四字格的大量使用,即四字一顿,组成一个大节拍,每个大节拍又以二字为一个小节。这种文体特点已经引起了学者的注意。玄奘是中国四大译经师之一,他的译经有着强烈的追求四字格的倾向。本文运用梵汉对勘方法,将《阿毗达磨俱舍论》梵文原典与玄奘的译本逐句逐词对勘,并在此基础上考察玄奘译经中四言文体的构成方法:添字、复陈、省译、互文,以及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 王继红
- 关键词:玄奘译经梵汉对勘文体汉译佛经互文
- 句尾“来”体貌用法的演变被引量:18
- 2009年
- 本文研究近代汉语句尾"来"表示过去发生与过去经历两种用法的演变。通过分析唐代以前汉译佛经材料中句尾助词"来"的早期用例的用法特点,提出"来"的过去经历义源于其过去发生义,感官动词在这一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通过分析《祖堂集》、《古尊宿语要》以及《西游记》中的句尾"来",探讨了"来"的体貌用法的进一步发展。句尾"来"的演变无论是从体貌范畴还是传信范畴的语法化来看,都有重要的类型学意义。
- 陈前瑞王继红
- 关键词:完成体经历体语法化类型学
- 动词前“一”的体貌地位及其语法化被引量:25
- 2006年
- 本文讨论动词前"一"的两种用法:1)非结句的"胡琴儿一响,该他唱啦";2)结句的"我打开门,见是他,不由得一愣"。前者的"一"是完成体(perfect)用法,不仅表示事件的紧促发生,还表示该事件预示着达到某种结果或状态,即具有现时相关性,在语篇中主要表示背景性动作。后者的"一"是完整体(perfective)用法,仅表事件紧促发生,在语篇中表示前景性动作。前者见于《孟子》《庄子》,后者见于《金瓶梅》,二者之间的语法化联系与类型学中完成体发展为完整体的路径是一致的。"一"作为完成体标记的词汇源头具有类型学的特殊性。
- 陈前瑞王继红
- 关键词:完成体语法化类型学
- 南方方言“有”字句的多功能性分析被引量:27
- 2010年
- 汉语部分南方方言动词、形容词前的"有"可以分别确认事件或状态的现实性,本文根据这些用法在不同方言的分布构拟"有"字句的概念空间和语义地图,认为"有"字句确认事件现实性的用法是一种完成体用法,而确认状态的现实性是一种广义的结果体用法,前者是从后者发展而来。这一过程虽然与现有的某些观点相左,却与类型学中完成体语法化的路径是一致的。
- 陈前瑞王继红
- 关键词:完成体
- 《解释语言的演变:进化的理论》中的语句选择理论被引量:3
- 2009年
- W.Croft陈前瑞王继红
- 关键词:语言演变生物进化语言学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