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2006J0117)

作品数:3 被引量:4H指数:2
相关作者:吴卫真朱凌峰叶永峰谭建明王栋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华中科技大学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淋巴
  • 3篇淋巴管
  • 2篇新生淋巴管
  • 2篇移植肾
  • 1篇移植物
  • 1篇移植物排斥
  • 1篇肾移植
  • 1篇排斥
  • 1篇染色
  • 1篇染色法
  • 1篇组织化学
  • 1篇组织化学染色
  • 1篇微淋巴管
  • 1篇淋巴管密度
  • 1篇淋巴管生成
  • 1篇毛细淋巴管
  • 1篇免疫
  • 1篇免疫组织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 1篇免疫组织化学...

机构

  • 3篇南京军区福州...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3篇谭建明
  • 3篇叶永峰
  • 3篇朱凌峰
  • 3篇吴卫真
  • 2篇王栋
  • 1篇杨顺良

传媒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移植肾内新生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2008年
目的:探讨移植肾内新生微淋巴管的病理学特征,并分析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对45例肾移植患者移植肾组织标本,采用podoplanin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内微淋巴管,观察微淋巴管形态学及分布特点,并计算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vessel density,LVD),根据不同病理学诊断进行比较分析,并与正常肾组织作对照。结果: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中微淋巴管数量较少,形态上与正常肾组织相同;急性排斥的移植肾内微淋巴管数量相对较多,管腔大小不等,多分布在末梢小动脉周围;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的微淋巴管数明显增多,管腔扩张,扭曲,其周围多见局灶性单核细胞浸润。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低(1.26±0.27),与急性排斥和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组织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硬化性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高(20.76±5.30),高于其他各组(P<0.01);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与正常肾组织比较无差异。结论:移植肾内存在淋巴管增生的现象,并与排斥反应有关,在不同类型的排斥中淋巴管增生有不同的病理特点。
吴卫真陈忠华朱凌峰王栋叶永峰谭建明
关键词:淋巴管病理学淋巴管密度PODOPLANIN
移植肾内新生淋巴管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移植肾微淋巴管检测在排斥反应的诊断和移植肾病理分型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肾移植患者的134份移植肾组织标本,用Podoplanin单抗二步法免疫组化标记移植肾内淋巴管,计算移植肾内淋巴管密度(LVD),根据不同的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肾功能稳定的移植肾组织LVD平均值最低,为1.03±0.31,与其他各组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硬化性移植肾肾病组LVD平均值最高,为18.35±4.79,与其他各组间的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与C4d+急性排斥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检测移植肾内淋巴管增生有助于移植肾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并指导抗排斥治疗.移植肾淋巴管生成可能参与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吴卫真陈忠华朱凌峰王栋叶永峰谭建明
关键词:肾移植淋巴管生成移植物排斥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微淋巴管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评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微淋巴管研究中的作用。方法:利用抗肾小球足细胞膜黏蛋白(podoplanin)单克隆抗体标记毛细淋巴管对人的脉管瘤及毛细血管瘤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微淋巴管被标记成棕红色,而毛细血管未被标记,微淋巴管与毛细血管相似,均由单层内皮细胞作衬罩,但与毛细血管不同的是微淋巴管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良,常有大的内皮间隙,缺乏完整的基底膜,也没有外皮细胞。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在毛细淋巴管的研究中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方法。
叶永峰朱凌峰吴卫真谭建明杨顺良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毛细淋巴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