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8251063201000008)
-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 相关作者:郑文杰刘杰杨芳梅文杰刘亚楠更多>>
-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广东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医药卫生更多>>
- 手性钌配合物的合成、抗肿瘤活性及其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被引量:14
- 2010年
- 合成了手性钌配合物Δ,Λ-[Ru(bpy)2(pyip)]2+,通过元素分析、核磁共振、质谱和CD光谱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采用MTT法评价了3种异构体对多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以及对正常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Δ-[Ru(bpy)2(pyip)]2+的抗肿瘤活性明显优于其异构体,对A375,SW 480,MCF-7和A549的半数抑制浓度低于顺铂.通过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手性钌配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作用以及荧光猝灭机制.依据Scatchard方程测定了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热力学方程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结果表明,钌配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Δ-1,1和Λ-1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分别为1.16×105,5.12×104和3.64×104,结合位点数均为1,主要作用力类型是静电作用.钌配合物在体内能够被血清蛋白存储转运且结合时对蛋白构象无影响.
- 刘亚楠杨芳梅文杰刘杰郑文杰
- 关键词:抗肿瘤活性牛血清白蛋白
- 新型糖原合成激酶-3β抑制剂——多吡啶钌配合物的抗肿瘤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多吡啶钌配合物∧-[Ru(bpy)2(pyip)]2+作为GSK-3β抑制剂在体外诱导人脑胶质瘤SWO-38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 MTT法从手性拆分的8种钌配合物中筛选出高活性、低毒性的配合物∧-[Ru(bpy)2(pyip)]2+,观察不同浓度该配合物作用下SWO-38细胞的增殖情况;应用AnnexinⅤ-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该配合物对SWO-38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p-GSK-3βSer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TT法显示配合物可明显抑制SWO-38细胞的增殖,处理浓度大于10μmol·L-1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流式细胞术显示配合物可明显诱导SWO-38细胞凋亡(P<0.05),处理浓度10、30、50μmol·L-1组的p-GSK-3βSer9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钌配合物∧-[Ru(bpy)2(pyip)]2+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GSK-3β的活性被抑制有关,该活性的抑制可诱导SWO-38细胞凋亡,且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 唐丽娟钟雪云林琛莅刘杰陈娟
- 关键词:钌配合物胶质瘤细胞GSK-3Β抗肿瘤机制
- 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钌配合物在肿瘤细胞中的动态定位与荧光探针功能
- <正>在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金属配合物中,钌配合物是非铂类药物中的佼佼者。国际上普遍认为:钌和钌的配合物属于低毒性,容易吸收并在体内很快排泄,将成为最有前途的抗癌药物之一。钌配合物与顺铂相似,与临床应用的抗肿瘤药物具有不同的...
- 刘杰陈填烽刘亚楠郑文杰黄荫成
- 文献传递
- 硒化合物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OS和NO生成及NOS活性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的硒化合物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的生成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硒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在MSCs培养的过程中,分别添加0.1μmol/L和0.5μmol/L亚硒酸钠[Se(Ⅳ)]、硒代胱氨酸(Se-Cys)、纳米硒(Nano-Se),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24 h和48 h MSCs NO和NOS活性的变化,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结果:在24 h,对照组、0.1μmol/L和0.5μmol/L Se(Ⅳ)处理MSCs的NO水平分别是(18.13±6.80)μmol/L、(20.93±5.68)μmol/L和(16.73±5.03)μmol/L。在48 h,0.1μmol/L和0.5μmol/L Se(IV)处理MSCs的NO水平分别是(17.20±9.11)μmol/L(P<0.05)和(9.98±4.35)μmol/L(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3±4.35)μmol/L。Se(IV)对ROS和NO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e-Cys和Nano-Se对NO、ROS的生成和NOS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结论:Se(Ⅳ)对MSCs NO、ROS的生成和NOS活性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 邹颖凌钦婕刘秋英张逸波高冬芳陆俏颖刘杰郑文杰黄峙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硒化合物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
- 硒代蛋氨酸与铜离子的相互作用(英文)被引量:9
- 2010年
- 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库仑法研究了硒代蛋氨酸(SeMet)与铜离子的相互作用.当SeMet不存在时,铜离子在-132和71mV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峰Ⅴ,Ⅵ).当铜离子与SeMet共存时,配合物在14,128,271,-194mV有4个峰(峰Ⅰ,Ⅱ,Ⅲ,Ⅳ).扫描电位从600mV到-600mV时,Cu(Ⅱ)-(SeMet)2配合物在14mV时被还原为Cu(I)-SeMet配合物;Cu(Ⅰ)-SeMet配合物在-194mV被还原为Cu(0)和SeMet.由-600mV回扫时,还原产物被逐次氧化为Cu(Ⅰ)-SeMet配合物(128mV)和Cu(Ⅱ)-(SeMet)2配合物(271mV).同时发现Cu(Ⅰ)-SeMet配合物在电位-100mV至200mV间是稳定的,Cu(Ⅰ)的氧化还原过程被观察到.此外,采用毛细管电泳法测得二元Cu-SeMet配合物的稳定常数(K1和K2)分别为2.24×107和2.24×106.最后,推测Cu-SeMet配合物的结构为:在pH3.9时,铜离子通过Cu—Se和Cu—OCO键与SeMet发生配位作用;在生理条件时,铜离子通过Cu—N和Cu—OCO键与SeMet发生配位作用.
- 王锐白燕梁志红刘莺黄莉莉郑文杰
- 关键词:铜离子电化学特性配位结构毛细管电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