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068)

作品数:13 被引量:45H指数:4
相关作者:郭子宽王恒湘李志勇王勇奇曹小芳更多>>
相关机构:军事医学科学院空军总医院新乡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12篇干细胞
  • 11篇间充质干细胞
  • 11篇充质干细胞
  • 10篇细胞
  • 10篇间充质
  • 5篇人骨髓
  • 5篇人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
  • 5篇骨髓间充质干...
  • 4篇细胞治疗
  • 3篇干细胞治疗
  • 2篇增殖
  • 2篇脐带
  • 2篇脐带间充质干...
  • 2篇伦理
  • 2篇胶原
  • 2篇胶原诱导
  • 2篇胶原诱导关节...
  • 2篇骨髓
  • 2篇关节炎

机构

  • 12篇军事医学科学...
  • 6篇空军总医院
  • 3篇新乡医学院
  • 2篇北京化工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放射与辐...

作者

  • 13篇郭子宽
  • 6篇王恒湘
  • 5篇李志勇
  • 3篇曹小芳
  • 3篇王勇奇
  • 2篇王东梅
  • 2篇王燕
  • 2篇郭志坤
  • 2篇王芳
  • 1篇朱玲
  • 1篇王志东
  • 1篇靳继德
  • 1篇李占全
  • 1篇具星爱
  • 1篇薛梅
  • 1篇刘静
  • 1篇丁丽
  • 1篇陈津
  • 1篇韩冬梅
  • 1篇闫洪敏

传媒

  • 9篇组织工程与重...
  • 4篇中国实验血液...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坏死因子对间充质干细胞体内外免疫调节作用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特征性的免疫调节作用;然而MSC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无治疗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因此本研究利用人脐带MSC为研究对象,观察TNF-α处理后MSC细胞内炎性反应相关转录因子NF-κB核转移情况;利用MTT法检测TNF-α对MSC增殖的影响;以SD大鼠脾脏为刺激细胞,Wistar大鼠脾脏单个核细胞为反应细胞,观察MSC对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抑制作用;以Wistar大鼠CIA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MSC或TNF-α处理的MSC的治疗作用,用膝关节病理评分记录治疗效果。结果表明:TNF-α处理后NF-κB迅速从胞浆内转移至细胞核,但这种作用不影响MSC体外增殖。在不同细胞浓度条件下,无论用TNF-α处理与否,MSC均可显著抑制淋巴细胞增殖(均P<0.001);TNF-α处理的MSC有更强的抑制作用,在低细胞密度条件下尤为显著。然而,病理分析显示,MSC治疗组关节炎性浸润显著加重,病理评分明显高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TNF-α对体内外MSC的免疫调节作用具有不同的影响,其机制尚需进一步阐明。
王勇奇李志勇曹小芳王恒湘郭子宽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Α间充质干细胞胶原诱导关节炎免疫调节
无血清培养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观察无血清培养条件下收获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治疗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从人脐带中分离培养MSC,通过形态学观察、表面标记和分化能力分析,鉴定收获细胞。选择失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3例,静脉输注人脐带MSC。每次剂量为5.0×107,每周1次,共4次。观察细胞输注后急性毒性反应,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变化。结果所获得的MSC呈纤维细胞样,均一表达CD44和CD73,不表达CD14、CD31和CD45,且具有体外成骨和成脂肪细胞分化能力。所有患者细胞输注24 h内均未发生发热、头痛等急性毒性反应,心电图监测未见异常。细胞治疗后部分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清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0.05),血清白蛋白浓度略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变化。结论利用无血清培养体系获得的人脐带MSC治疗代偿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是安全的,部分患者有效,但其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邓福珠毕晓云何蓉黄舒陈晶砺陈嘉榆王恒湘郭子宽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无血清培养肝硬化
一种从骨髓血凝块中分离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
2013年
目的探讨一种从骨髓血凝块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简易方法。方法采集肝素化骨髓标本7份,部分加入凝血酶以模拟血液凝固过程,并于0、8和16 h分别使用尿激酶或机械处理,分为尿激酶处理组、机械处理组、凝固未处理组及未凝固对照组。各组标本经氯化铵溶解红细胞后,分别进行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和MSC传代培养。计每组CFU-F及第0、1和2代MSC数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表型,组织化学法检测细胞体外成骨和成脂肪能力。结果尿激酶处理组样本CFU-F数平均为(33.71±23.54),接近于未凝固对照组样本(40.43±21.29)(n=7,P>0.05),显著高于机械法处理组(13±11.91)(n=7,P<0.01)和凝固未处理组(3.71±3.89)(n=7,P<0.01)。储存8或16 h后的标本,各组CFU-F形成能力下降,而未凝固对照组和尿激酶处理组数量仍显著高于另外两组(P<0.05)。标本储存不同时间进行MSC传代培养,未凝固对照组及尿激酶处理组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别,但均显著高于凝固未处理组及机械处理组。各组MSC均表达CD73和CD90,不表达CD31和CD45。经特异诱导后,各组MSC均呈现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内出现亲油红O染料的脂肪滴。结论对于已经凝固的骨髓标本而言,尿激酶预处理是分离培养MSC的良好途径。
李志勇王恒湘毕晓云黄舒郭子宽郭志坤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骨髓凝固尿激酶
高迁移组蛋白1-A盒对大鼠胶原诱导的关节炎的治疗作用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高迁移组蛋白1-A盒(A-box of 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A-BOX)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方法以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模型为研究对象,在胶原造模4周后,进行关节炎症状评分,并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腹腔内分别注射A-BOX(每只大鼠注射0.62 mg,A-BOX组)、甲氨蝶呤(1 mg/Kg,MTX组)和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每周一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进行关节炎症状评分、踝关节病理学及X线摄片检查。结果所有造模大鼠均出现了关节炎症状,造模后关节炎评分为(7.25±0.70),显著高于正常大鼠(P<0.01)。治疗4周后,阴性对照组症状评分为(7.77±0.44),显著高于MTX组(6.25±1.03)(P<0.05)和A-BOX组(6.12±0.99)(P<0.01)。MTX组与A-BOX组无显著差异(P>0.05)。病理学显示,A-BOX组滑膜增生、血管新生和炎症评分分别为(0.00±0.00),(1.14±0.69)和(1.71±0.75);MTX组分别为(0.71±0.48),(1.57±0.78)和(1.42±0.53),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的(2.28±0.45),(1.85±0.69)和(2.14±0.89)(P<0.05)。A-BOX组未见滑膜增生,评分低于MTX组(P<0.05);两组间其他改变无显著差异(P>0.05)。X线摄片A-BOX组、MTX组及阴性对照组评分分别为(1.85±1.06),(1.85±1.06)和(3.28±0.48),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A-BOX对大鼠CIA治疗作用稍优于MTX,具有药物开发前景。
曹小芳毕晓云王勇奇李志勇陈晶砺黄舒郭子宽王恒湘
关键词:甲氨蝶呤
凝血酶活化的富血小板血浆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索凝血酶活化的富血小板血浆(Thrombin-activated platelet-rich plasma,tPRP)替代牛血清,进行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me cells,MSC)分离及培养扩增的可行性。方法分别用MTT法和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标记细胞技术,观察人骨髓MSC在含有tPRP和胎牛血清培养体系中的增殖状态:利用流式细胞学技术检测细胞表面表型;细胞化学染色法分析不同培养体系所获细胞的成骨及成脂细胞分化能力。结果tPRP培养的人骨髓MSC呈典型的成纤维细胞样形态,且tPRP促MSC增殖能力优于筛选后的胎牛血清。tPRP培养的MSC均表达CD29、CD73、CD166和HLA-ABC,而不表达CD31、CD34、CD45和HLA-DR。体外分化实验显示,利用tPRP培养的MSC具有体外成骨和成脂能力。结论tPRP可以替代胎牛血清,用于人骨髓MSC的培养。
具星爱郭子宽靳继德李占全
关键词:凝血酶富血小板血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释放膜微囊条件探索被引量:4
2014年
间充质干细胞(MSC)释放膜微囊(MV)是其促血管再生的重要机制。本研究旨在探索人骨髓MSC释放MV的适宜条件。收集5份健康人骨髓标本,分离培养并鉴定MSC。将第5代MSC分别悬浮于含10%胎牛血清或无血清的培养液中,按2×106/皿接种于直径为150 mm的培养皿中,在低氧(1%氧浓度)或常氧条件下培养72h,每组20皿。将培养上清高速离心收获MV。计数培养后贴壁细胞,并测定MV蛋白质含量。电子显微镜观察MV的形态以鉴定MV。流式细胞术分析MV的表面标志。在脐静脉内皮细胞培养体系中,加入不同来源的MV(10μg/ml),培养72 h后利用MTT实验观察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多数MSC释放的MV直径<100 nm,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特征性的中空膜样结构。MV表达CD29、CD44、CD73和CD105,不表达CD31和CD45。在常氧含血清、常氧无血清、低氧含血清和低氧无血清条件下,台盼蓝抵抗的贴壁细胞扩增倍数分别为4.1、1.8、5.8和3.7,计算108细胞释放的MV蛋白含量分别为463.48±138.74、1604.07±445.28、2389.64±476.75和3141.18±353.01μg。MTT实验表明,低氧条件下获得的MV具有更好的促内皮细胞增殖作用。结论:低氧可促进MSC释放MV,低氧和无血清培养MSC可能是制备MSC-MV的适宜条件。
毕晓云黄舒陈晶砺王芳王燕郭子宽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腐胺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
2015年
目的:探索腐胺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增殖分化的影响,以期建立一种新的MSC成骨分化诱导体系。方法:采集3份健康人骨髓MSC,应用MTT实验检测腐胺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实验分为:1腐胺组(100μmol/L腐胺),2阳性对照组(加入以地塞米松、抗坏酸磷酸盐和β-磷酸甘油组成的标准诱导体系),3阴性对照组(未加腐胺体系),MSC培养1周后应用PCR法检测细胞Runx-2表达水平,2周后进行碱性磷酸酶原位组织化学染色,并将部分细胞裂解后测定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蛋白质浓度。此外,以标准成脂分化诱导体系为阳性对照,MSC培养体系中加入腐胺,培养2周后油红O染色,观察腐胺诱导MSC成脂细胞分化作用。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腐胺促进人骨髓MSC增殖,且效应呈浓度依赖性。腐胺(100μmol/L)培养MSC 1周后,细胞Runx-2表达水平显著增加;2周后,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细胞呈现明显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单位细胞蛋白质浓度内酶活性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0.87±0.012 vs 0.52±0.010)(P<0.01),也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0.83±0.029)(P=0.02)。在该浓度下,油红O染色显示腐胺组MSC未发生脂肪细胞分化。结论:腐胺可促进MSC增殖并促使其向成骨细胞分化,可作为MSC体外成骨细胞分化新诱导成分之一。
陈晶砺毕晓云张慧王芳王燕郭子宽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腐胺成骨
释放膜微粒: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新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成体干细胞,具有取材方便、体外扩增能力强和免疫原性低等特点,已成为细胞治疗和组织工程的重要种子细胞。MSC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部分疾病已经完成Ⅲ期临床试验,证实了这种新型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然而,关于MSC治疗的机制并未阐明。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及其旁分泌作用,可能不是其组织修复及治疗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而来源于间充质干细胞的膜微粒,可能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本文就MSC膜微粒的生物学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综述。
李志勇郭子宽郭志坤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旁分泌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及伦理问题探讨被引量:7
2014年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免疫调节、造血支持及促血管新生的功能特点,使其成为继造血干细胞之后又一个有望应用于临床的成体干细胞。有些国家已经批准MSC作为药物,用于治疗移植物抗宿主病、克隆氏病、骨关节炎等疾病;同时,数百个临床试验也在进行中,上万人已经接受了MSC治疗。然而,MSC本身及其治疗过程,都可能引起相应的毒副反应,甚至产生致命的并发症。因此,在MSC治疗某些疾病效果尚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进行这种新型细胞治疗的临床试验,应重视符合医学伦理规范的受试者知情权保护。参试者有权了解细胞治疗细节及其可能机制,潜在的风险及规避措施,其他可以采用的治疗手段及其与细胞治疗的比较等细节,以切实保护受试者权益。
王东梅郭子宽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医学伦理安全性
新型干细胞治疗:科学和政策被引量:7
2011年
以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和神经干细胞为代表的新型干细胞治疗,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然而,对干细胞本身的了解,干细胞治疗机制的阐明,干细胞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保障,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干细胞治疗实施的管理政策等,亟待深入研究探讨。本文就新型干细胞治疗的上述问题进行了综述。
王东梅郭子宽
关键词:干细胞治疗胚胎干细胞成体干细胞伦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