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13CB956400)

作品数:6 被引量:51H指数:4
相关作者:方小敏刘晓明宋春晖刘艳蕊杨一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盆地
  • 2篇青藏
  • 2篇青藏高原
  • 2篇西宁盆地
  • 2篇古环境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背景
  • 1篇易溶盐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同位素
  • 1篇植物
  • 1篇中国黄土
  • 1篇中黄
  • 1篇同位素
  • 1篇同位素组成
  • 1篇泥浆
  • 1篇泥浆体系
  • 1篇青藏高原隆升
  • 1篇总有机碳
  • 1篇隆升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哈尔滨师范大...

作者

  • 3篇方小敏
  • 1篇张涛
  • 1篇吴福莉
  • 1篇徐志方
  • 1篇迟云平
  • 1篇刘文景
  • 1篇杨一博
  • 1篇张伟林
  • 1篇刘艳蕊
  • 1篇宋春晖
  • 1篇赵艳
  • 1篇马丽芳
  • 1篇刘晓明
  • 1篇赵童
  • 1篇蒋浩

传媒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地质科学
  • 1篇科技导报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日本樱岛火山灰玻璃碎屑形态特征研究
2018年
火山灰年代学是控制地层年代最简单可靠的直接手段,近年来在磁性地层、构造演化和古气候环境、考古等研究中被广泛重视和应用,经常成为最关键的要素。然而对其在地层中的识别常常产生较大分歧,制约了对年代的控制及与此相关的许多科学问题的解决。火山玻璃作为火山灰中的常见和标签物质,是识别火山灰最直接可靠的材料。日本强烈的第四纪火山活动和清晰连续的火山灰沉积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本文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日本樱岛第四纪晚期典型火山灰中的火山玻璃形态和表面结构特征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出火山玻璃碎屑的外部形貌为独特、醒目的各种玻璃碎片状,呈各种大小和形态的带有气子L的曲面或弧面尖棱角状颗粒,如锋利的长条状、各种多边形粒状、片状(月牙状、三角状、多边形状等)和三交面状等,表面特征为各种与火山喷发炸裂作用相关的光滑或弱贝壳状断口的曲面,及与火山喷气有关的各种孔洞、管槽、小圆坑、椭圆形坑和眼状坑。其中眼状坑和三交面状这两种特殊表面形态分别只在安山质和流纹质火山灰中出现,为准确识别中,酸性火山灰及其类型提供了微观形态学鉴定标志。
毛子强方小敏宋春晖
关键词:火山玻璃表面形态
沉积相变迁对内陆湖泊沉积易溶盐作为古环境指标的影响——以西宁盆地为例被引量:9
2014年
获取合适的气候变化代用指标,检验其在更长时间尺度内应用的有效性对于利用我国西部内陆湖盆沉积反映新生代以来大陆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易溶盐含量作为一种反映环境变化的代用指标,在沉积相稳定的内陆湖泊沉积物研究中已获得广泛应用。对于存在沉积相变迁的古湖盆沉积物,其适用性需要进行考虑。本文对西宁盆地谢家剖面的一套年代为始新世到中新世的内陆湖相泥岩/石膏沉积进行研究发现,石膏层和泥岩层分别对应于Ca2+、SO2-4和Sr2+的高值和低值变化。石膏层广泛分布的剖面下部Ca2+、SO2-4和Sr2+含量较高,Na+和Cl-含量较低,而石膏层逐渐消失的剖面上部Ca2+、SO2-4和Sr2+整体含量降低,Na+和Cl-含量略有升高。沉积相分析表明红色泥岩层和石膏层分别对应于冲积扇远端和干盐湖化学沉积,剖面下部石膏层和红色泥岩层交替到上部以红色泥岩层为主的岩相变化反映了区域范围上的干旱化进程。谢家剖面易溶盐含量强烈受控于上述沉积相变迁所决定的岩性变化,并清晰揭示出发生在约33 Ma的巨大干旱化事件。因此对于存在沉积相变迁的古湖盆沉积物,易溶盐含量分析不但要考虑内陆湖泊浓缩演化过程中溶解度控制的碳酸盐—硫酸盐—卤化物相继发生的沉淀序列,还需考虑易溶盐在不同沉积相中的赋存迁移规律以及研究时段内的溶质补给类型是否存在差异。
刘艳蕊杨一博方小敏宋春晖刘晓明
关键词:西宁盆地易溶盐沉积相古环境
青藏高原隆升阶段性被引量:26
2017年
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是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导致的地球内部岩石圈地球动力学作用过程的结果,并且对全球和亚洲气候变化、亚洲地貌和地表环境过程及大量地内和地表矿产资源的形成分布产生了深刻影响。因而研究高原隆升的历史不仅对解决上述重大科学问题提供重要途径,而且可为高原区域资源环境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简要回顾和梳理了国内外近年来,围绕青藏高原隆升所取得的主要进展。研究表明新生代青藏高原经历了多阶段、多幕次、准同步异幅且高原南北后期加速隆升的演化过程。具体可划分为55~30、25~10及8~0 Ma 3个主要生长隆升期次。其中55~30 Ma的高原早期隆升,主要集中在高原中南部的拉萨地块和羌塘地块,并且可能隆升到接近3 km高度,或甚至更高,有人称之为"原西藏高原",但其周缘存在准同步异幅的变形隆升响应;25~10 Ma的中期隆升,"原西藏高原"南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可可西里—昆仑山开始强烈隆升,"原西藏高原"率先隆升到目前高度并开始向东西两侧挤出物质、拉张形成南北向裂谷,高原北缘普遍产生广泛变形隆升但幅度有限;从约8 Ma开始的晚期隆升,高原南、北部边缘的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西秦岭以北的高原东北部隆升显著加速,经历一系列短暂快速的多幕次构造变形和生长隆升,最终形成现今高原面貌。
方小敏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流域岩石风化速率及其控制机制——以贡嘎山地区典型地质背景小流域研究为例被引量:7
2018年
以青藏高原东缘贡嘎山地区30余个典型地质背景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河流水体物质来源定量辨识的基础上,估算了流域岩石风化速率,并系统分析了高原流域风化速率与物理剥蚀速率、径流量和温度之间的关系。雅家河西岸、加则拉、雅家河东岸以及大渡河东岸流域的硅酸盐岩风化速率(SWRcat)平均值(范围)分别为2.49(0.40~6.93)t/km2/a、3.20(2.20~3.90)t/km2/a、0.74(0.50~0.90)t/km2/a以及2.63(0.70~9.40)t/km2/a;TDR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332.85(31.03~2231.23)t/km2/a、66.92(38.5~167.7)t/km2/a、10.82(8.49—13.79)t/km2/a以及36.27(8.49~176.50)t/km2/a。研究区SWR cat流域面积加权平均值为2.1t/km2/a。研究表明,硅酸盐岩风化速率受物理剥蚀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这些小流域岩石风化控制机制可分为“运移限制(transport-limited)”和“风化限制(weathering—limited)”。在“运移限制”下的小流域,其化学风化速率取决于物理剥蚀速率,化学风化主要受流域的物理剥蚀所控制;而在“风化限制”下,其化学风化速率主要受风化反应动力学所控制,与温度、径流量等气候因子有关。
蒋浩徐志方徐志方赵童
关键词:青藏高原
西宁盆地科学钻探中黄土地层段泥浆体系的初步研究与应用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黄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研究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因黄土地层多孔性、湿陷性与透水性等特性致使以往众多黄土研究仅局限于天然剖面;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能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信息的科学钻探已受到众多地质学家深入研究黄土的青睐.目前黄土的科学钻探工艺一般分为干钻以及泥浆钻两种,然而没有任何润滑效果的干钻将会出现卡钻、消耗岩芯或钻速变慢至不进尺等现象,不仅限制了黄土岩芯的正常获取。
张涛张伟林马丽芳
关键词:黄土地层泥浆体系西宁盆地层段中国黄土
总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3年
沉积物或动物化石中的总有机碳同位素组成记录了当时生态植被状况及气候环境信息,对有机碳同位素指标的研究可解译其蕴含的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和构造事件及变化特征、定量重建古生态系统中植被结构、推断C_4植物的起源、扩张等,应用甚为广泛。本文主要概述了总有机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应用的基本原理,介绍了在各类载体中获取其数据的实验方法步骤,对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以例证说明,展示其应用的大好前景。
赵艳吴福莉迟云平
关键词:有机碳同位素古环境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