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ZD201213)

作品数:22 被引量:74H指数:6
相关作者:陈庆山蒋洪蔚刘春燕胡国华辛大伟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研育种中心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8篇大豆
  • 7篇QTL
  • 6篇野生
  • 6篇野生大豆
  • 6篇生大豆
  • 6篇QTL定位
  • 5篇粒重
  • 4篇代换系
  • 4篇基因
  • 4篇QTL分析
  • 3篇单株
  • 3篇导入系
  • 3篇油分
  • 3篇染色体
  • 3篇染色体片段代...
  • 3篇百粒重
  • 2篇代谢
  • 2篇单株粒重
  • 2篇蛋白质
  • 2篇电子克隆

机构

  • 22篇东北农业大学
  • 18篇黑龙江省农垦...
  • 5篇国家大豆工程...
  • 4篇黑龙江省农业...
  • 3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天津市农作物...
  • 1篇北大荒垦丰种...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22篇陈庆山
  • 17篇刘春燕
  • 17篇蒋洪蔚
  • 13篇胡国华
  • 12篇辛大伟
  • 6篇马占洲
  • 5篇齐照明
  • 4篇胡振帮
  • 4篇曾庆力
  • 3篇邱红梅
  • 3篇姜威
  • 3篇朱荣胜
  • 3篇孙殿君
  • 3篇韩雪
  • 3篇谷月
  • 3篇尹燕斌
  • 3篇王丹华
  • 2篇姜振峰
  • 2篇杨振
  • 2篇毛彦芝

传媒

  • 7篇大豆科学
  • 5篇中国油料作物...
  • 4篇分子植物育种
  • 2篇作物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实验室研究与...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东北地区大豆主栽品种油份蛋白含量的关联分析被引量:12
2014年
为探寻与大豆油份含量、蛋白含量相关的关键位点,本研究选取中国东北地区92份大豆主栽品种及常用种质资源品种群体基于蛋白含量和油份含量的Meta分析,进行基于数学模型的类群划分评价,估测样本群体的结构,应用简单线性模型分析与大豆油份含量、蛋白含量相关的的位点。结果表明,通过多次迭代测试,当K=5时,即该资源群体可以分为5个亚群时,为最稳定的分类结果,并在显著水平下(p<0.05)贡献率大于1%的标记中,得到与大豆油份含量相关标记有Sat_412,Sat_195,Satt317,Sat_187,Sat_195,Satt255,Satt713,Satt468,Satt267,Satt686,Sat_294和AZ302047,对油分含量的总贡献率为39.54%。蛋白质含量相关标记有Satt683,Sat_311,Satt578,Satt181,Satt317,Satt700,Satt713,Satt255,Sat_242和Satt720对蛋白质含量总贡献率为48.39%。这些重要的标记位点为大豆油份含量和蛋白含量的分子辅助育种提供重要基础。
齐照明侯萌韩雪齐慧冬蒋洪蔚辛大伟朱荣胜胡振邦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蛋白含量
用高世代回交群体定位大豆荚粒性状的QTL及上位性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为进一步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挖掘大豆荚粒性状关键基因,以黑龙江省大面积种植推广的绥农14为轮回亲本,野生种ZYD00006为供体亲本进行多代回交和自交,得到157株BC3F3株系,对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分枝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利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QTL network 2.0软件和遗传搭车原理的卡方测验两种方法进行QTL定位,同时采用QTL network进行了上位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都与单株粒重、分枝数极显著正相关,与百粒重极显著负相关。用两种方法共检测到4个单株荚数QTL,分别定位在B2,D1a,G和N连锁群上;5个单株粒数QTL,分别定位在F,J,D2和K连锁群上,其中定位在F连锁群上的Satt425~Satt663用两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上位性分析均检测到3对互作位点。
毛彦芝蒋洪蔚刘春燕辛大伟车京玉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QTL定位
大豆高丝氨酸激酶GmHSK基因的克隆与全生育期的表达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高丝氨酸激酶(HSK)是天冬氨酸代谢途径中的重要酶,控制赖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的生物合成。本研究从大豆Williams 82中克隆了大豆HSK基因GmHSK,该基因ORF长1083 bp,编码360个氨基酸,其分子量为37.64 kD,等电点为5.02。GmHSK基因与拟南芥中的HSK基因具相似编码产物,均具GHMP激酶超家族保守的ATP结合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将植物的HSK蛋白分为2类,GmHSK与苜蓿的同源基因的进化关系最近,且与双子叶植物拟南芥、蓖麻等的HSK聚为一类。qRT-PCR分析表明,GmHSK在大豆全生育期的8个组织和器官中均表达,但表达水平不同。推测GmHSK基因不仅是大豆营养生长所必需,也在物质积累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转基因育种提高大豆蛋白的含量与品质提供了有益的候选基因。
王家麟姜威于妍刘春燕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全生育期
大豆粒长、粒宽性状多年的遗传分析与互作位点定位被引量:2
2016年
大豆的粒形性状主要包括子粒的粒长、粒宽、粒厚和体现形态学的长宽比、长厚比和宽厚比。本研究以Charleston为母本,东农594为父本杂交构建的RIL群体为材料。从2006年种植在东北农业大学农场试验田,采用SEA-DH软件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了大豆粒长、粒宽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基因互作分析。此外,利用自主研发的Gene interaction软件完成了大豆连锁群的互作位点的分子标记分析,利用Circos绘制互作位点连锁群信息。结果表明粒长和粒宽性状主要以2对主基因+多基因的方式遗传,粒长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粒宽性状的两对主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重叠作用和抑制作用。利用互作软件,2008年粒长中符合率≥85%的互作位点共有261对,代表性的互作对包括Satt202(134.1)/Satt009(0)、Satt202(134.1)/Satt584(107.5)、Satt202(134.1)/Satt440(25.4)。2009年粒宽中符合率≥85%的互作位点共有37对,代表性的互作对包括Satt289(142.1)/Satt009(0)、Satt009(0)/Sat_076(93.3)、Satt200(72.5)/Satt009(0)。
谷月徐明月张清秀金会会蒋洪蔚辛大伟齐照明刘春燕胡振帮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基因互作
MicroRNA数字特征综述
2015年
阐述Micro RNA(mi RNA)数字特征在计算识别中的发展及应用,总结相关数字特征在mi RNA基因及靶基因预测中的作用。mi RNA数字特征是计算识别物种新mi RNA基因的工具,从首个mi RNA基因被发现以来,数字特征研究由最初的mi RNA序列特征和二级结构特征到现在常用的热力学特征、熵特征和拓扑特征等,均被广泛应用于新mi RNA基因鉴别和靶基因辨识。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广泛应用,mi RNA数字特征在mi RNA生源论探讨、基因和靶基因识别、生物合成途径发掘等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提出将数字特征应用于靶基因功能的归属判别、生物进化等研究领域,为mi RNA数字特征在其他研究领域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朱荣胜刘景璐陈庆山
关键词:MICRORNA进化
大豆赖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与定位分析
2018年
为了从大豆中克隆DAPD、DAPE和DHDPR 3个大豆赖氨酸合成关键酶基因,并完成其电子定位和结构分析,借助已构建的本地化表达序列标签(expressed sequence tag,简称EST)数据库,与不同物种的对应基因序列进行比对、拼接,同时利用已构建的大豆整合图谱,完成这3个关键酶基因的电子克隆及电子定位。结果表明,RT-PCR克隆、序列分析的结果与预测序列基本一致。通过电子定位,得到这3个基因分别在J、L和N 3个连锁群上。通过对基因的结构分析,得到DAPD、DAPE、DHDPR 3个基因的c DNA长度分别为1 467、1 080、1 035 bp,g DNA长度分别为4 662、3 728、3 158 bp,外显子数量分别为8、9、8个,内含子数量分别为7、8、7个。研究结果为其他氨基酸合成关键酶基因的克隆提供了参考依据,也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以及分子辅助育种打下了良好基础。
于妍姜威陈庆山邱红梅管宇蒋洪蔚李灿东唐敬仙
关键词:大豆赖氨酸合成酶基因电子克隆
利用野生大豆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定位单株粒重QTL被引量:4
2016年
以野生大豆ZYD00006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品种绥农14为轮回亲本,连续多年回交并自交,构建了高世代染色体片段代换系BC3F3代161个株行。该群体经多代回交的遗传背景相对一致,大大提高了QTL定位的准确度。结合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和独立样本T检验法对群体进行QTL定位,共获得9个单株粒重的QTL,分布于7个连锁群。两种方法中均被检测到的有3个QTL,分别为QSW-J-1、QSW-J-2和QSW-G-1;QSW-G-1和QSW-G-2与已有研究结果相吻合;其余7个QTL为新发现QTL,可能是本材料特有位点;其中QSW-J-1的导入片段长度是7.0 c M,且加性效应值为-2.7 g,可作为继续研究的首选位点。
魏思明陈庆山蒋洪蔚尹燕斌王丹华胡国华武小霞潘校成
关键词:大豆单株粒重染色体片段代换系QTL定位
大豆百粒重QTL的上位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被引量:14
2012年
基于Charleston×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采用完备区间作图和混合线性模型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百粒重QTL进行定位,并进行基因×环境互作及上位性分析。结果定位了16个与大豆百粒重性状相关的QTL,其中有5个QTL分别与环境发生互作,互作贡献率在0.11%~0.52%之间;定位了8对上位互作位点,贡献率在1.15%~2.59%之间。
孙亚男仕相林蒋洪蔚孙殿军辛大伟刘春燕胡国华陈庆山
关键词:大豆百粒重QTL
多种环境下大豆单株粒重QTL的定位与互作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QTL间的上位效应及QTL与环境互作效应,有利于大豆单株粒重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利用147个F2:14-F2:18RIL群体,在5年2点多环境下以CIM和MIM方法同时定位大豆单株粒重QTL。检测到17个控制单株粒重的QTL,分别位于Dla、B1、B2、C2、F、G和A1连锁群上,贡献率为6.0%~47.9%:用2种方法同时检测到3个QTL,即qSWPP-DIa-3、qSWPP-F-1和qSWPP-Dla-5,贡献率为6.3%~38.3%;2年以上同时检测到4个QTL,即qSWPP-DIa-1、qSWPP-Dla-2、qSWPP-B1-1和qSWPP-G-1,贡献率为8.1%~47.9%;利用QTLMapper分析QE互作效应和QTL间上位效应,7种环境下的数据联合分析得到1个QE互作QTL和4对上位效应QTL,贡献率和加性效应都较小。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应该同时考虑主效QTL及各微效QTL之间的互作。
范冬梅孙殿君马占洲刘春燕杨振曾庆力辛大伟蒋洪蔚邱鹏程陈庆山胡国华
关键词:大豆单株粒重QTL分析
根瘤菌HH103 Ⅲ型效应因子编码基因的突变方法改进
2015年
突变基因的编码序列是研究基因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三亲杂交是利用细菌结合的特性使外源DNA进入受体细胞,通过外源DNA与基因组目标序列发生同源重组,进而实现突变目标基因的有效方法。本研究通过分析同源臂的长度和混合菌比例,明确其对三亲杂交效率的影响。以根瘤菌HH103的芋型效应因子编码基因nop B、nop C、nop L为例,对混合菌(根瘤菌,帮助菌株,供体菌株)的比例和同源臂的长度设置了不同的梯度组合,探讨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突变的高效方法。结果显示,左右同源臂的长度为521 bp、861 bp时和三种菌混合的比例为2:1:1的因素组合,是突变目标基因最高效的组合方法。本研究所改进方法可为根瘤菌及其它革兰氏阴性菌的基因高效突变研究提供参考。
付营辛大伟刘洋王锦辉李长育刘丽敏于仁敬尹燕斌谷月邱海阳王雅楠刘春燕陈庆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