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2005D0002Z) 作品数:4 被引量:7 H指数:2 相关作者: 侯先光 杨杰 丛培允 李宜真 马晓娅 更多>> 相关机构: 云南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天文地球 更多>>
昆明地区下寒武统节肢动物Guangweicaris Luo, Fu et Hu, 2007的再研究 被引量:3 2008年 昆明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组乌龙箐段所产的节肢动物Guangweicaris Luo,Fu et Hu,2007,为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之后节肢动物辐射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罗惠麟等(2007)在报道该节肢动物时,因标本不完整,对其头部和尾部特征均作了错误鉴别和描述。笔者根据完整且保存有软体附肢的标本,对Guangweicaris Luo,Fu et Hu,2007作了重新研究和复原,据此讨论了该节肢动物的分类归属问题。 杨杰 侯先光 董渭关键词:FU ET HU 早寒武世原始脊椎动物云南虫鳃丝的发现 被引量:1 2006年 云南虫类(yunnanozoans)是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重要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云南虫(Yunnanozoon)和海口虫(Haikouella)。由于保存原因,对云南虫的形态学了解十分有限。海口虫鳃弓保存了明显的鳃丝构造,而这个特征在云南虫中却没有报道。通过最近观察研究云南澄江小滥田5.3亿年前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采集的云南虫化石标本后,发现了类似海口虫的鳃丝构造,为该类动物的相互联系及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根据。 陈爱林 黄迪颖关键词:鳃丝 早寒武世 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蠕形动物的系统分类及演化意义 被引量:1 2010年 中国早寒武世(2008年国际地层委员会出版的地质年代表中的寒武纪第二世)澄江动物群中特异埋藏了保存精美、物种数量众多的蠕形动物,为研究不同蠕形动物门类的早期起源和演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窗口.本文回顾讨论了迄今已报道过的45种澄江蠕形动物,并重点评述了澄江曳鳃动物和叶足动物两个门类的系统分类、生活方式、演化意义及现存争议.文章分析了澄江蠕形动物形态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应慎重考虑埋藏学及蠕形动物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形等因素对最终保存的化石形态的影响,并建议Anningvermis multispinosa与Corynetis brevis为同物异名.澄江蠕形动物展示了丰富的形态和生态多样性,对理解早期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前景广阔,但仍有待于深化研究并积极与埋藏学、地球化学、分支系统学、基因学等多学科的交叉研究. 马晓娅 侯先光 David BAINES关键词:澄江动物群 蠕形动物 叶足动物 埋藏学 云南虫的埋藏学研究——兼论云南虫的分类位置 被引量:2 2009年 云南虫是澄江生物群中最具争议的动物之一,其系统位置目前至少有6种不同的观点,不同研究组曾分别将其解释为分类位置不定的原口动物、头索动物、半索动物、有头类、后口动物的干支类群,或者两侧对称动物的基部类群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些关键形态特征的解释,如轴部构造、背部分节以及鳃等。澄江生物群不同地区云南虫标本的详细对比显示,相同地点云南虫的保存有明显共性,而不同地点云南虫的保存特征差异很大。云南虫争议的主要根源在于不同研究组所研究标本的产地不同,标本保存特征不同,同时又缺少不同地点云南虫埋藏学的对比研究所致。埋藏学的初步研究表明,目前云南虫许多性状特征(尤其是关键的分类特征)的解释都存有疑问。背部发生叠覆和扭曲的标本显示云南虫的背部分节和肌节特征并不相同;腮腔外囊状突起的发现更对云南虫头部结构的推测提出质疑。进一步的生物学特性分析表明云南虫身体结构的同源性还远没有定论,云南虫系统分类有待于埋藏学、沉积学、地球化学以及分子系统学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 侯先光 丛培允 李宜真关键词:澄江生物群 埋藏学 系统学 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