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3JHQ006)
-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 相关作者:王承文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从斋戒规范论古代国家祭祀对汉晋道教的影响——兼对吕鹏志博士一系列论著的商榷被引量:5
- 2016年
- 斋戒制度是道教仪式的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道教仪式史研究的起点。由于古代国家祭祀制度和早期道教经典对其斋戒规范的记载都非常分散,尤其是早期道经对其斋戒规范具体来源的记载很不明确,致使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早期道教斋戒制度来源等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近年来更有一种影响颇大的学术观点,认为早期道教斋戒制度的确立开始于东晋末年至刘宋初年的"古灵宝经",并且主要是源于早期印度佛教"布萨"制度的影响。文章在对古代国家祭祀制度和早期道经材料进行广泛搜集和考证的基础上,从斋戒类型和斋戒各种具体规范等方面,证明了古代国家祭祀礼制对早期道教斋戒制度及其相关戒律条文所形成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对古代国家祭祀斋戒和道教斋戒的性质及其与佛教"布萨"制度的根本性差异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其斋法的构建对本土传统祭祀斋戒和道教斋戒也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依据翔实的资料,从斋戒制度这一特定视角,对中古早期儒道佛三教关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富有新意的论述。
- 王承文
- 关键词:国家祭祀
- 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古灵宝经分类论考——以《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4
- 2014年
- 中古道教"步虚"仪的起源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直接相关。而该经也是一部近数十年来备受国际道教学界关注的经典。论文详细地考察了灵宝"步虚"仪形成的背景及其宗教神学意义,讨论了这部经典的文本结构及其与其他"古灵宝经"的关系。灵宝"步虚"仪的最初形成贯穿了《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的核心信仰,并且与"元始旧经"所确立的"灵宝斋法"具有不能分割的关系,该经最尊崇的经典是《灵宝赤书五篇真文》,最尊崇的主神是元始天尊。《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作为一部"元始旧经",其文本结构也不存在后人根据较后出世的"仙公新经"重新续写的可能。敦煌本陆修静《灵宝经目》有关"元始旧经"和"新经"的分类,保持的就是古灵宝经问世之初的面貌。陆修静对此并未作任何改动。所有"古灵宝经"均为江南"葛氏道派"在不同时期所创作。学术界除了关注古灵宝经之间某些个体差异之外,应该更加重视"古灵宝经"经典系列在根本教义思想上的统一性和连贯性。
- 王承文
- 关键词:古灵宝经
- 论汉晋道教“静室”的性质和来源被引量:4
- 2017年
- 早期道教"静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宗教性建筑设施,也是道教徒日常宗教生活的神圣空间,对道教仪式近2000年来的发展演变影响极为广泛和深远。日本道教学者吉川忠夫最早提出"静室"发源于西汉时期具有"请罪"性质的"请室",后来则成为道教徒向神灵祈祷、忏悔以及实修某种道术的宗教性建筑物。本文认为道教"静室"并非渊源于西汉具有监狱性质的"请室",而是由先秦至两汉儒家祭祀礼制中的"斋宫"、"斋室"和"静室"等发展而来的。二者之间最主要的相通之处,就是它们都是特定的专门进行斋戒活动的场所。而儒家祭祀斋戒制度所具有的人神交通性质以及相关斋戒规范等,都直接影响了汉晋天师道以及其他道派斋戒制度的形成。自汉代以后,由于儒家祭祀斋戒制度已被道教和汉传佛教所吸收借鉴,因而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静室"在儒道释三教中都普遍存在。而弄清早期道教"静室"的性质和来源,对于探讨道教斋戒仪式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 王承文
- 关键词:汉晋道教
- 论六朝道教“葛氏道”与“元始旧经”的关系——对刘屹博士《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的商榷被引量:4
- 2019年
- 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以来都认为六朝江南道教团体"葛氏道"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元始旧经"的创作密切相关。近十多年来有研究者一直完全否定"葛氏道"与"元始旧经"有关,提出二者的关系是北宋初张君房在《灵宝略纪》中为了整合道教的需要而杜撰的,并以此为基础对古灵宝经所有主要问题都进行了最具有颠覆性的研究。然而"葛氏道"与"元始旧经"的关系,其实在古灵宝经和南朝道教宗师陆修静的著作中都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而人为地将二者割裂的做法,既不符合古灵宝经的实际情况,也很容易造成学术界对古灵宝经认知的严重混乱。
- 王承文
- 关键词:道教
- 再论“元始旧经”和“新经”出世先后问题--兼评刘屹博士《六朝道教古灵宝经的历史学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国内外学术界一般都认为古灵宝经"元始旧经"要比"新经"更早出世。近年有研究者提出了完全相反的见解。而"新经"《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在这一讨论中具有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意义。将该经的神灵系统、主神观念、《灵宝五篇真文》的版本以及文本结构等问题,置于整个古灵宝经系列以及东晋南朝道教发展演变的背景中进行通盘性的考察和研究,证明该经是在多部"元始旧经"的基础上形成的。针对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分歧和争议越来越大的状况,也讨论了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认知和基本方法问题。
- 王承文
- 关键词:道教古灵宝经
- 汉晋道教定期斋戒与佛教布萨制度关系论考被引量:2
- 2017年
- 早期道教定期斋戒与印度佛教布萨制度的关系,是数十年来道教仪式史和佛道关系史研究最有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多数研究者都强调是道教模拟仿效了佛教。近年来更有一种颇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道教所有定期斋戒制度,均开始于公元400年出世的《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而这部古灵宝经的定期斋戒,则又直接源于对公元397年翻译的佛经《增一阿含经》中每月"六布萨"制度的模仿。汉晋道教定期斋戒制度的真正来源其实是先秦秦汉国家祭祀制度和礼俗中的斋戒。早期印度佛教出家僧尼的"布萨法",与中国佛教在家信徒所遵循的"月六斋",其实是两种差别极大的宗教制度。然而,由于六朝隋唐部分汉译佛经往往将二者完全相提并论,致使二者的含义和界线都变得模糊不清,并因此长期影响了中外学术界的相关认识。在对早期佛教"布萨"制度和"月六斋"制度进行追根溯源的基础上,提出本土佛教"月六斋"等定期斋戒制度的确立,既是其直接模拟仿效汉晋道教定期斋戒制度的结果,也是印度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表现形式之一。
- 王承文
- 关键词:佛教
- 论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观念的吸收和改造——以《灵宝五篇真文》与“劫运”的关系为中心被引量:4
- 2020年
- 古灵宝经借鉴佛教“劫”的观念并创立了“劫运”学说。“劫”的观念本身属于印度佛教宇宙论最典型的表现形态。近年有研究者提出古灵宝经“劫运”学说实际上否定了其《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性质。将古灵宝经相关论述置于佛道两种根本不同的宇宙论中来考察,可以发现古灵宝经对佛教“劫”的观念并非简单的模仿或全盘吸收,而是以道教宇宙论为基础对其做了具有关键意义的取舍和改造。因而其“劫运”学说恰恰是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论意义的极大丰富和拓展。弄清古灵宝经“劫运”学说的真正含义及其本质,对于我们完整而准确地理解古灵宝经一系列根本性教义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承文
- 关键词:古灵宝经宇宙论佛教
- 论古灵宝经“十部妙经”观念及其内在结构——兼论古灵宝经的研究方法问题(上)被引量:1
- 2021年
- "十部妙经"是"元始旧经"在出世最初就提出的观念,一方面它把具有宇宙本源意义的《灵宝五篇真文》看成是"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和教义思想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元始旧经"本身属于"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的内在结构。这种观念对"元始旧经"整个创作过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自南朝陆修静以来,道教也强调"十部妙经"本身属于一种具有深刻内在关联和逻辑性的经典体系。"十部妙经"观念关系到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元始旧经"的教义思想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同时也关系到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并因此在当前研究中具有非常基础性的意义。
- 王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