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基金(Y0901036)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基金(Y0901036) 作品数:7 被引量:58 H指数:6 相关作者: 徐方建 李安春 陈世悦 操应长 李铁刚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中国科学院 中国石油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国石油大学博士科研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气候演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6 2010年 从盛冰期到全新世之间的末次冰消期经历了地球表层系统的一次巨变,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气候突变事件,在全球不同地区以不同的方式回应着这些事件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消期转暖的过程和机制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气候/季风演化研究成果,指出海陆交界敏感地带的陆架区对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陆架区沉积物蕴含了丰富的气候/季风演化信息,对陆架区沉积物中古气候代用指标的提取,东亚季风演化历史及其驱动机制、季风的差异和交互作用、季风在各个时间尺度上的驱动机制等问题的分析均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地区及全球环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徐方建 李安春关键词:末次冰消期 古气候 季风 陆架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环境意义 被引量:6 2011年 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磁化率的影响因素及其蕴含的古环境信息进行了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EC2005孔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同层位的主要控制因素不同,60.20~28.06 m层主要受岩性控制,28.06~8.40 m层主要受早期成岩还原作用的影响,8.40 m以上层位可能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岩心底部60.20~41.00 m层磁化率的逐渐降低对应气候暖湿化、湖泊逐渐扩张的过程,这与以往磁化率高值对应于暖湿气候条件的观点不符,说明由于研究区不同,其蕴含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对不同研究区磁化率作为气候代用指标进行应用时要慎重,应该对其指示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徐方建 李安春 李铁刚 孟庆勇 陈世悦 林承焰 操应长关键词:东海内陆架 末次冰消期 磁化率 成岩作用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0 2010年 尝试对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蕴含的古环境、古气候信息进行探讨。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沉积中心附近的EC2005孔岩性、粒度、常量元素、矿物以及AMS14C测年数据进行了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东海内陆架沉积物不同常量元素与TiO2的比值具有不同的环境、气候意义,SiO2、Na2O与TiO2的比值可以用来反映沉积水动力条件的强弱,Al2O3、Fe2O3、MgO、K2O、MnO以及下部湖相沉积层中的CaO、P2O5与TiO2的比值则主要反映了沉积物源区的变化以及与风化程度相关的源区气候变化。(2)研究区自17.3kaBP以来沉积环境经历了剧烈变化,岩芯底部60.20m至41.00m(17.3~13.1kaBP)为湖泊三角洲沉积序列,海水自13.1kaBP开始侵入研究区,形成了41.00m的海相沉积地层。自12.3kaBP研究区受到沿岸流影响,7.3kaBP以来稳定的泥质沉积体开始形成。(3)自末次冰消期初期至末期,气候总体向暖湿方向发展,新仙女木事件、8.2ka冷事件在本孔中有明显的记录,显示出全球性重要气候事件在中纬度浅海陆架海域的区域性响应。 徐方建 李安春 李铁刚 万世明 陈世悦 操应长关键词:末次冰消期 沉积环境 古气候 东海内陆架 末次冰消期以来东海内陆架沉积速率及其气候环境响应 被引量:9 2011年 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岩性、粒度以及AMS14C年代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研究区自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沉积速率变化,划分出4个大的沉积阶段和4次快速沉积事件。千年时间尺度上大的沉积阶段主要受控于物源供应、海平面变化以及可容空间的大小。百年时间尺度上揭示的4次快速沉积事件主要受控于东亚冬季风的增强或是气候的变冷,与中国湖光玛珥湖沉积物Ti含量以及北大西洋浮冰碎屑具有良好对应,与世界范围内存在的新仙女木事件、7300 a BP冷事件、第二新冰期(5500 a BP强降温事件)以及北大西洋1400a BP浮冰事件也均有良好的对应。全新世高海平面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百年时间尺度上的沉积速率可以作为东亚冬季风变化的沉积学代用指标。 徐方建 李安春 李铁刚 陈世悦 操应长 董春梅关键词:末次冰消期 气候事件 沉积速率 全新世 中全新世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物来源 被引量:12 2011年 利用判别函数、Eu异常与稀土元素总量关系(δEuN-ΣREEs)图解以及物源定量识别方法,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常微量、稀土元素地球化学进行分析,利用14C测量加速器质谱仪(AMS14C)进行年龄测定,探讨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泥质沉积物来源。结果表明:EC2005孔泥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长江,其平均贡献量为93.7%,没有识别出黄河物质;历史时期黄河物质可以影响到29°N甚至于更为偏南的区域(南界为27°25'N),台湾海峡西北部则可以接受台湾物质的输入;浙闽沿岸泥质区物质来源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徐方建 李安春 李铁刚 陈世悦 操应长 董春梅 邱隆伟关键词:泥质沉积物 内陆架 近4400年来南海北部陆架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3 2010年 对位于海南岛南部陆架的S20孔沉积物进行了沉积学、AMS14C年代、粒度和常微量元素分析,初步探讨了该区物质来源及蕴含的亚洲季风演化信息。近4400a以来,S20孔岩性较均一,其沉积作用受相对单一而稳定的水动力条件控制。S20孔沉积物源区物质硅酸盐矿物经历了明显的风化,A—CN—K图示和较低的CIA值(小于66)指示了源区较低的化学风化程度。海南岛东部河流和珠江物质是最为可能影响S20孔区域的两个来源,由于对海南岛河流物质的研究相当匮乏,本研究尚无法定量估算该两个可能物质来源的各自贡献。S20孔沉积物CIA、Al2O3/Na2O、CaO*/TiO2、Na2O/TiO2等变化主要反映的是源区物质风化程度变化,该孔沉积物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自4400~1600aBP逐渐减弱以及1600aBP以来的逐渐增强,与中国南部Dongge洞石笋氧同位素曲线记录的亚洲夏季风变化趋势对应良好,说明该区沉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亚洲季风变化信息。S20孔沉积物揭示出的化学风化程度强弱可能主要受控于轨道时间尺度上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变化。南海陆架区沉积物中物源与季风演化等信息的提取,亟待更多更高精度研究工作的展开。 徐方建 陈世悦 操应长 陈木宏 李安春 肖尚斌关键词:陆架 亚洲季风 东海内陆架EC2005孔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 被引量:9 2011年 对位于浙-闽沿岸泥质带的EC2005孔沉积物粒度分形特征以及与平均粒径和分选系数的关系进行了探讨。EC2005孔沉积物粒度在累积含量5%~95%的无标度区间内,统计自相似程度高,具有分形特征。沉积物平均粒径与分维值既存在正相关,也有负相关关系。二者正、负相关关系的分界点表现为平均粒径7.0Φ左右,<7.0Φ时,平均粒径越大,分维值越小;>7.0Φ时,平均粒径越大,分维值越大。该孔沉积物粒度分选系数与分维值呈正相关关系,>7.0Φ较细粒沉积物中二者表现为高度正相关。这是由于沉积物分选系数越小,粒径相对越集中,其形成背景相对简单,自组织程度越高,导致分维值越小。作为重要分界点的平均粒径7.0Φ,实际上主要对应了EC2005孔泥质沉积段和非泥质沉积段的划分点。该孔28.06~0m较均一泥质沉积物具有较小的平均粒径、较低的分选系数以及相对较低的分维值,说明该沉积段自组织程度较高,形成背景相对简单。本文揭示的沉积物粒度分维值与平均粒径存在的正、负相关关系,与以往的研究结果存在不同,该方面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开展。 徐方建 李安春 李铁刚 陈世悦 邱隆伟 操应长 林承焰关键词:粒度 分形 内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