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0923)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冯永张华陈红胜贺楚峰梅凌云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综合征
  • 4篇基因
  • 3篇遗传性
  • 3篇突变
  • 3篇细胞
  • 3篇基因突变
  • 3篇WAARDE...
  • 2篇神经嵴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SYNDRO...
  • 1篇导水管
  • 1篇遗传性耳聋
  • 1篇遗传性疾病
  • 1篇遗传性聋
  • 1篇遗传学
  • 1篇应用及疗效
  • 1篇真核
  • 1篇真核细胞
  • 1篇真核细胞表达

机构

  • 12篇中南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新疆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冯永
  • 4篇梅凌云
  • 4篇陈红胜
  • 4篇贺楚峰
  • 4篇张华
  • 2篇吴学文
  • 2篇陆小净
  • 2篇王风君
  • 2篇牛志杰
  • 1篇刘亚兰
  • 1篇唐瑶云
  • 1篇蔡鑫章
  • 1篇徐婧
  • 1篇孙捷
  • 1篇全华涛
  • 1篇张帅
  • 1篇田勇泉
  • 1篇冯娟
  • 1篇廖玲凤
  • 1篇何剑

传媒

  • 3篇听力学及言语...
  • 1篇遗传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耳科学杂...
  • 1篇中国听力语言...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检验医学与临...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国际耳鼻咽喉...
  • 1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诺尔康人工耳蜗在特殊病例中的应用及疗效分析
2017年
目的通过总结诺尔康人工耳蜗在特殊病例中的应用情况,客观评价诺尔康人工耳蜗在特殊类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相关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对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脑白质营养不良、耳硬化症、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双侧植入、再次植入等特殊病例患者,比较分析接受诺尔康人工耳蜗植入过程与类似病例在其他人工耳蜗植入过程中的异同点,术后定期调试及听觉言语测试评价其安全性及听觉言语康复效果,总结诺尔康人工耳蜗在特殊病例人工耳蜗植入中的特点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 13例14耳特殊病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且无并发症。诺尔康人工耳蜗特殊病例组患者术后声场测听平均听阈为25~35 dB HL,均达到日常生活实用听力水平。术后开机3个月声母、韵母、单音节词言语识别率分别为52.33±10.95%、62.32±11.01%及40.11±9.43%,与诺尔康普通病例组及某国外品牌对照组术后言语识别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诺尔康人工耳蜗在产品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和国外产品并无显著差别,可常规应用于特殊病例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贺楚峰梅凌云冯永
关键词:人工耳蜗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脑白质营养不良耳硬化
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研究现状及思考被引量:1
2012年
研究表明,先天性聋群体中半数以上的患者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的,其中非综合征型聋约占70%,综合征型聋约占30%[1]。遗传性聋一般表现为中重度或重度感音神经性聋,为患者带来严重的交流障碍,也为家庭和国家带来了十分沉重的负担,所以遗传性聋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
冯永王鸿涵
关键词: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聋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先天性聋
SOX10基因在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被引量:8
2013年
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 syndrome,WS)属于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是最常见的综合征型耳聋,又称听力一色素综合征,遗传方式主要为单基因致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不全外显。WS属神经嵴病之一,是由于神经嵴细胞(neural crest cells,NCC)发育异常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以NCC源性黑素细胞分化缺陷致发育异常所导致的色素分布异常和耳聋为特征。荷兰眼科学家及遗传学家Waardenburg于1951年首次报道并以其名字命名该综合征。
张华冯永
关键词:WAARDENBURG综合征10基因SOX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神经嵴细胞发病
STUDIES ON PATHOGENESIS OF WAARDENBURG SYNDROME TYPE Ⅱ AND TIETZ SYNDROME RESULTING FROM MITF GENE MUTATIONS被引量:2
2013年
Microphthalmia-associ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MITF) controls melanocyte survival and differentiation through directly regulat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tyrosinase (TYR) and 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s 1 and 2 (TYRP1 and TYRP2) genes. MITF mutations have been reported to result in an abnormal melanocyte devel-opment and lead to Waardenburg syndrome type 2 (WS2), characterized by variable degrees of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nd patchy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hypopigmentation. Recently, MITF was also indicated as a causative gene for a more severe syndrome, the Tietz Syndrome (TS), characterized by generalized hy-popigmentation and complete hearing loss. However, few functional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com-pare the diseases-causing mutations. Here, we analyzed the in vitro activity of two recent identified WS2-as-sociated mutation (p.R217I and p.T192fsX18) and one TS-associated mutation p.N210K. The R217I MITF retained partial activity, normal DNA-binding ability and nuclear distribution, whereas the T192fsX18 MITF failed to activate TYR promoter due to loss of DNA-binding activity, and aberrant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The aberrant subcellular localization of T192fsX18 MITF may be caused by deletion of a putative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 at aa 213-218 (ERRRRF). Indeed, MITF with deletion of the NLS fragment failed to translocate into the nucleus and activated the TYR promoter. Tagging this NLS to GFP promoted the green fluorescence protein (GFP) translocated into the nucleus. The surprising finding of our study is that a TS-as-sociated MITF mutation, N210K, showed comparable in vitro activity as WT. Thus, the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MITF in TS and its underlying mechanisms still need further investigation.
ZHANG HuaLI JiadaLUO HunjinCHEN HongshengMEI LingyunHE ChufengJIANG LuFENG Yong
关键词:MITFMUTATIONHAPLOINSUFFICIENCY
颞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1例
2019年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是一种临床上少见的非肿瘤性病变。因其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缺乏特异性,容易导致误诊,影响患者的治疗和预后。2018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收治了1例以“左耳听力下降4年伴耳前肿胀2个月”为首发症状的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患者,颞骨高分辨率CT及MRI均提示左侧颅底肿瘤性质待查,术中完整切除肿瘤并局部修复,病理证实为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免疫组织化学示肿瘤细胞表达CD68和CD163。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按期拆线出院。
宋剑梅凌云蔡鑫章
关键词: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颞骨
Waardenburg综合征致病基因SOX10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通过构建基因SOX10及其突变体表达质粒初步研究其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为研究Waardenburg综合征(Waardenburgsyndrome,WS)发病机制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双酶切pECE-SOX10和pCMV—Flag后连接构建SOX10基因重组真核细胞表达质粒pCMV-SOX10-Flag,以其为模板分别构建SOX10基因新发突变G37fs、G38fs和E248fs表达质粒,DNA测序鉴定。SOX10、G37fs、G38fs和E248fs表达质粒分别瞬时转染NIH3T3细胞,Western印迹和细胞免疫荧光分别检测和观察野生和突变SOX10蛋白在NIH3T3细胞中的外源性表达和定位表达。结果SOX10及其突变体G37fs、G38fs和E248fs表达质粒经DNA测序鉴定序列正确,三者在NIH3T3细胞中正确表达,E248fs与SOX10仅在细胞核中分布,G37fs和G38fs在细胞质与细胞核中均有分布。结论成功构建了SOX10基因及其突变体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突变对SOX10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产生影响,为在体外实验进一步研究中国人SOX10基因突变致WS发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实验基础。
张华冯娟陈红胜李家大罗浑金冯永
关键词:基因突变体外实验
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综合征型耳聋的机制被引量:10
2014年
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 hearing loss,SHL)现已报道400多种,大多数发病率低,临床常见的有Waardenburg综合征(WS)、先天性小耳畸形综合征、前庭导水管扩大综合征等。因SHL具有极强的临床和遗传异质性,所以对其遗传基础及发病机制的研究变得十分困难。以SOX10和PAX3为中心的基因作用网络引起的神经嵴细胞功能异常与WS、小耳畸形及前庭导水管扩大等表型相关。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证实该基因网络参与WS的发病机制。文章针对神经嵴发育异常导致相关综合征型耳聋的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分析并归纳了与综合征型耳聋发病相关的神经嵴发育异常基因互作网络,以期为系统地研究常见综合征型耳聋致病基因的定位克隆以及发病机制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
刘亚兰张华冯永
关键词:神经嵴基因突变基因互作
一噪声相关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家系遗传性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一个与噪声接触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的听力学及遗传学特征,制定致聋基因鉴定策略。方法对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耳聋家系进行问卷调查,听力学检测及全身体查,绘制该耳聋家系的遗传图谱,分析其听力学及遗传学特点。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鉴定。结果该家系共5代,进行听力学检测者为13人,听力下降者6人,其中3人有明显的噪声接触史。听力学表现为双侧迟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先以高频听力损失为主,随后逐渐加重累及全频听力下降,听力开始下降年龄在16-37岁之间。起病后3年症状明显加重。应用Sanger测序技术进行候选基因鉴定,未发现致聋突变位点。结论这个家系成员为高频听力下降为主的迟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耳聋特点,且怀疑有噪声易感因素。计划下一步通过对家系的表型分析运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希望鉴定出该家系的致聋基因。
孙捷贺楚峰牛志杰文杰冯永陈红胜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遗传性耳聋表型
6岁以内孤独症儿童听性脑干反应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6岁以内孤独症儿童听性脑干反应(ABR)特征,评估孤独症儿童的听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6岁以内听力正常儿童(98例)及孤独症儿童(22例)的ABR测试结果,根据年龄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1~2岁组、2<~3岁组、3<~6岁组,对各组儿童的ABR反应阈、各波潜伏期及波间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岁、2<~3岁及3<~6岁组正常听力儿童的ABR反应阈平均值分别为15.64±5.02、14.73±4.85及15.57±5.62 dB nHL ,孤独症儿童的ABR反应阈平均值分别为17.50±5.35、17.81±6.58及17.25±6.97 dB nHL ,各年龄组正常听力儿童与孤独症儿童之间ABR平均反应阈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80 dB nHL 短声刺激下,各年龄段孤独症儿童的 ABR各波潜伏期或波间期平均值与正常听力儿童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22例孤独症儿童中,8例(36.36%,8/22)11耳(25.00%,11/44)出现ABR波潜伏期或波间期延长,其中波I、III、V 潜伏期及 I -III、III -V、I -V 波间期延长出现的几率分别为4.55%(2/44)、6.82%(3/44)、13.64%(6/44)、18.18%(8/44)、6.83%(3/44)及15.91%(7/44)。结论部分孤独症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 ABR异常,且表现形式多样,以I-III波间期延长最常见。
吴学文刘明宇王风君陆小净崔湘凝陈红胜冯永
关键词:孤独症听性脑干反应儿童
MITF基因在Waardenburg综合征中发病的作用
2013年
Waardenburg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综合征型聋,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多样的临床表型差异性,是由于神经嵴源性黑素细胞发育异常和功能缺陷而致,以先天性聋和虹膜异色为主要临床特征。MITF是其主要致病基因之一,在黑素细胞分化、增殖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其突变通过影响黑素细胞发育而致Waardenburg综合征临床表型。本文就MITF基因在Waardenburg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予以综述。
张华冯永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