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SCX1-07-01)

作品数:8 被引量:205H指数:7
相关作者:包维楷鲍文丁德蓉何丙辉陈庆恒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岷江上游
  • 3篇降水
  • 2篇油松
  • 2篇油松林
  • 2篇植被
  • 2篇植物
  • 2篇森林植被
  • 2篇生态
  • 2篇生态环境
  • 2篇松林
  • 2篇土壤
  • 2篇藓类
  • 2篇藓类植物
  • 1篇色素含量
  • 1篇森林生态
  • 1篇森林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环境效应
  • 1篇生态适应
  • 1篇生态系统
  • 1篇水化学

机构

  • 7篇中国科学院成...
  • 3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7篇包维楷
  • 5篇鲍文
  • 4篇丁德蓉
  • 3篇何丙辉
  • 1篇吴宁
  • 1篇乔永康
  • 1篇冷俐
  • 1篇陈庆恒
  • 1篇王春明
  • 1篇袁志忠

传媒

  • 2篇山地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植物资源与环...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生态环境

年份

  • 1篇2005
  • 6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岷江上游典型油松人工幼林的生态环境效应被引量:16
2003年
油松林是岷江上游和大渡河上游地区河谷与中山段灌丛地上恢复重建的代表性人工林类型之一,还缺乏深入研究。选择岷江上游典型的油松幼林,通过2a的定位监测,研究了油松林恢复重建的生态环境效应。1)与重建前的灌丛比较,油松幼林林下土壤物理性质(容重、土壤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重力水库容、土壤水向下渗透性速度、土壤通气度)得到明显改善,土壤持水能力提高了16%;2)油松幼林林冠对降雨的拦截和再分配作用明显。雨量等级低,拦截作用越大,尤其是当降雨量小,历时较长时,截留率越高,对降水的涵养比率越高。油松幼林生态系统能全部就地涵养全年降雨频率60%~70%的<10mm等级的雨量而不致产生明显的地表径流;对于占全年降雨频率35%~30%的10~50mm等级的降雨量,有至少30%~50%能被油松林生态系统就地涵养;3)重建的油松幼林林下土壤平均侵蚀模数36t·km-2·a-1,灌丛地表为713t·km-2·a-1,分别比裸地少99 55%和91 09%,而同期灌丛地表平均径流模数有38 90×104m3·km-2·a-1,油松幼林为7 23×104m3·km-2·a-1,分别比裸地减少79 47%和99 96%,油松林重建基本控制了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4)油松林重建明显降低了不同深度的土壤温度。夏季降低的效果明显强于秋季。油松林内与林缘灌草丛5cm层土温较裸地分别平均?
包维楷乔永康陈庆恒
关键词:油松林生态环境效应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岷江上游土壤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对策被引量:5
2004年
岷江上游是成都平原的生态屏障,但由于长期的人为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该区旱涝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一系列土壤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鲍文丁德蓉袁志忠
关键词:土壤生态环境风蚀作用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与拦截效应被引量:65
2004年
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截留、分配与拦截一般通过降水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的乔木层、灌草植物、枯落物和土壤等组分间的转移过程来实现,阐明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的分配效应是正确评估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本文系统综述了森林生态系统各组分对降水分配效应的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并指明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努力方向。对乔木层的大量观测研究表明,林冠截留率在9 0%~69 1%左右,树干茎流率在0%~5%间,并受森林类型、林分特征以及降水事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林下灌草层、枯落物层以及土壤层对降水的截留分配研究不足,还难于得出可靠的结论,已经制约着我们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效应的评估。森林对降水分配过程的建模及其优化研究相对缺乏,这无法使研究结果由点向面进行尺度转换和应用。目前已有的大多数研究还处于实验观测与现象揭示阶段,缺乏对过程与机理的深入研究,也很少进行多因素的动态综合研究和系统分析,限制了我们对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评估。强化对目前最薄弱的环节———灌草层、凋落物层、土壤以及整个系统对降水的分配截留贮存效应的综合定量监测与建模研究是阐明森林水文效应的关键。
鲍文包维楷何丙辉丁德蓉
关键词:生态系统降水
森林植被对降水的截留效应研究被引量:43
2004年
简单介绍了森林植被对降水截留作用,从林冠截留、树干截留和枯落物截留概述了研究现状及部分成果。迄今对森林截留效应的研究规模多集中在小尺度,要把一个地区的小尺度的研究成果可靠地应用于大尺度的其它地区,还必须加强对截留过程的机理研究。
鲍文何丙辉包维楷丁德蓉
关键词:植被林冠截留
相同环境下3种藓类植物光合色素含量的比较被引量:16
2005年
Three mosses, Rhodobryum giganteum (Schwaegr.) Par., Thuidium cymbifolium (Dozy et Molk.) Dozy et Molk., Mnium lycopodioides Schwaegr., were cultivated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and their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s 〔total chlorophyll (Chl), chlorophyll a (Chla), chlorophyll b (Chlb) and carotenoids (Car)〕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spectrophotometric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under th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 with (18±1)℃ in temperature, 35-37μmol·m -2·s -1 light intensity and 70%±5% in relative humidity, of three mosses, R. giganteum has the highest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s (Chl 4.852 3 mg·g -1, Chla 2.828 9 mg·g -1, Chlb 2.023 4 mg·g -1 and Car 1.006 6 mg·g -1), the second is M. lycopodioides (Chl 3.583 7 mg·g -1, Chla 1.962 6 mg·g -1, Chlb 1.621 1 mg·g -1 and Car 0.593 1 mg·g -1), and T. cymbifolium has the lowest photosynthetic pigment contents (Chl 2.050 2 mg·g -1, Chla 1.192 6 mg·g -1, Chlb 0.857 6 mg·g -1 and Car 0.329 2 mg·g -1).
包维楷冷俐
关键词:苔藓植物光合色素生态适应
青藏高原东部针叶林下8种藓类植物的持水和保水能力比较研究被引量:11
2004年
青藏高原东部针叶林下8种藓类植物5个生境的自然含水率以及2种室内环境下持水变化的实验表明,供试藓类植物在原始林下的自然含水率最高,5种生境中金发藓自然含水率最低,提灯藓自然含水率最高;藓类持水能力与保水能力呈负相关关系;持水能力随时间变化逐渐降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失水过程和失水速率变化趋势相似,但种间差异明显,与藓类本身对水分的适应能力、环境条件变化,以及藓类失水过程中生理生态适应与环境变化的协同进化机制相关;经过失水—饱和—再失水过程的藓类持水能力均明显降低,可能与第一次失水过程中植物细胞受到伤害后未能恢复有关。塔藓、山羽藓和金发藓的持水与保水特征暗示,它们可能是森林采伐破坏后迹地地表微环境变化的潜在指示者。
包维楷王春明吴宁
关键词:藓类植物持水能力保水能力青藏高原东部
岷江上游中山区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土壤理化性质比较研究被引量:20
2004年
对岷江上游次生灌丛与人工油松林0—60cm深土壤理化性质对比测定,结果表明,人工油松林土壤容重为1.40g/m3,比次生灌丛(1.01g/m3)高0.39g/m3;人工油松林自然含水量略高于次生灌丛,而人工油松林饱和含水量、毛管含水量和非毛管含水量依次为:29.1%,20.9%,11.1%,它们分别比次生灌丛低23.8%,19.1%,1.9%;次生灌丛的土壤孔隙度是53.0%,高出人工油松林21%;土壤养分所测6项指标中,人工油松林土壤养分含量普遍低于次生灌丛,K表现尤为突出,是油松林的1.81倍;人工油松林和次生灌丛pH值分别为6.23和8.39。说明在人为干扰严重的环境下,人工油松林可能有恶化土壤物理性质、降低林地肥力的趋势。
鲍文包维楷
关键词:岷江上游土壤理化性质人工油松林次生灌丛
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影响被引量:40
2004年
综述了森林植被各个层次对降水水化学影响的主要研究成果,并指出了目前该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大量集中在乔木层的研究表明,与林外雨比较,穿透雨、树干茎流中多数元素的浓度均呈增加的趋势,浓度大小的总趋势为树干茎流>穿透雨>林外降雨,K、Mg、Mn等表现突出,浓度可增加10倍以上;影响元素浓度变化因素包括降水特征、林分类型、大气状况等;具体到某一种元素,不同区域、不同林型间研究结果差异很大,很难得出一致的结论。对灌草层和枯落物层吸附淋溶作用研究较少,也就不能正确评价森林植被对降水水化学的综合效应。因此,在空间尺度上,要加强不同区域森林植被各个层次的研究;在时间尺度上,短时间的观测缺乏代表性,长期定位观测更具科学性。此外,目前的研究,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只是对现象的揭示,缺乏过程及机理的深入研究,限制了我们对森林植被的内在运行机制和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鲍文包维楷丁德蓉何丙辉
关键词:植被大气降水水化学淋溶作用降水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