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876030)

作品数:50 被引量:169H指数:8
相关作者:陈鸿伟危日光高建强杨新陈江涛更多>>
相关机构:华北电力大学教育部天津陈塘热电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4篇动力工程及工...
  • 7篇化学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电气工程
  • 1篇矿业工程

主题

  • 26篇流化
  • 26篇流化床
  • 20篇循环流率
  • 19篇循环流化床
  • 19篇颗粒循环流率
  • 16篇提升管
  • 10篇双循环流化床
  • 9篇神经网
  • 9篇神经网络
  • 8篇石灰
  • 8篇石灰石
  • 8篇网络
  • 8篇钙基
  • 8篇BP神经
  • 8篇BP神经网
  • 8篇BP神经网络
  • 7篇内循环
  • 7篇内循环流化床
  • 7篇吸收剂
  • 6篇气化

机构

  • 45篇华北电力大学
  • 5篇教育部
  • 3篇天津陈塘热电...
  • 2篇河南城建学院
  • 2篇沈阳工程学院
  • 1篇清华大学
  • 1篇郑州电力高等...
  • 1篇中原工学院
  • 1篇河北省电力研...
  • 1篇天津市热电公...
  • 1篇天津市津能投...
  • 1篇国网河北省电...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49篇陈鸿伟
  • 20篇危日光
  • 12篇高建强
  • 10篇杨新
  • 9篇陈江涛
  • 6篇史洋
  • 6篇梁占伟
  • 6篇祁海波
  • 6篇刘焕志
  • 5篇张志才
  • 4篇姜华伟
  • 4篇陈龙
  • 4篇尹萍
  • 3篇闫景波
  • 3篇王春波
  • 3篇尹猛
  • 2篇王洋
  • 2篇赵争辉
  • 2篇李晓伟
  • 2篇黄新章

传媒

  • 12篇动力工程学报
  • 6篇锅炉技术
  • 5篇太阳能学报
  • 5篇华东电力
  • 4篇中国电机工程...
  • 3篇电站系统工程
  • 3篇热力发电
  • 3篇华北电力大学...
  • 3篇电力科学与工...
  • 2篇热能动力工程
  • 1篇化工学报
  • 1篇煤炭学报
  • 1篇热科学与技术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12篇2013
  • 16篇2012
  • 5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蒸汽活化钙基吸收剂联合脱碳脱硫特性被引量:13
2012年
利用管式炉(TF)、蒸汽发生器和热重分析仪(TGA)研究了钙基吸收剂联合脱碳脱硫以及水合特性,并通过N2吸附实验对不同烧结程度以及水合前后样品的孔隙结构进行了测量。结果表明,无水合时,40次碳化循环后的样品碳化活性降至18%,但仍具有44%的硫化活性,比新鲜剂仅低4%,说明脱碳失效剂仍是良好的脱硫剂。碳循环失效剂经蒸汽活化后其碳化活性可提高至68%左右,且具有与新鲜剂类似的活性下降规律。每两次碳化循环后进行一次蒸汽活化,可使样品保持65%的平均转化率。蒸汽活化后吸收剂硫化率可提高至80%,远高于新鲜剂,由电镜扫描实验发现这是由于水合时颗粒产生了大的裂缝和破碎,提供了大量产物可自由生长的外表面积。不考虑颗粒磨损,利用钙基吸收剂先循环脱碳再蒸汽活化最后脱硫是一项联合脱除烟气中CO2和SO2的新方法。
陈鸿伟赵争辉黄新章黄雪丽
关键词:钙基吸收剂蒸汽活化脱碳脱硫
流化床提升管内气固两相流动压降的预测及试验验证被引量:4
2010年
提出了提升管压降的计算公式,并考虑了两个模型用于计算提升管中颗粒相的速度.搭建了双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装置台,利用差压变送器对气固提升管内轴向压降进行了系统测试,研究了颗粒循环流率对压降的影响.将利用提升管压降公式计算得到的压降与试验测得的压降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提升管加速段,假定提升管气固两相的滑移速度等于颗粒相的终端速度,将计算得到的颗粒相速度代入压降计算式中,得到的预测值与试验值比较吻合;在提升管充分发展段,将利用滑移因子ψ计算得到的颗粒相速度代入压降计算式中,得到的预测值与试验值较吻合.
陈鸿伟史洋李德育刘焕志危日光尹萍
关键词:流化床提升管压降
不同布风板对双流化床循环流率影响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颗粒循环流率是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的重要运行参数,布风方式对其有重要影响。在自行搭建的冷态实验台上,分别研究了采用锥形布风板和水平布风板时一些运行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颗粒循环流率随着气化室和提升管风速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随着风速的提高而减小;随着颗粒粒径的增大而明显降低;随着物料重量的增大而增加;无论是何种工况,锥形布风板下的循环流率普遍高于水平布风板下的值。所以,锥形布风板是较优的布风方式。
张志才陈鸿伟闫景波
关键词:颗粒循环流率
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的关键是合理控制物料循环量。自行设计并搭建了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在小型试验台上就运行参数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循环流率随着提升管风速或鼓泡床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并且当提升管风速或鼓泡床风速分别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颗粒循环流率增加趋于缓慢。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了颗粒循环流率预测模型,得到的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预测相对误差小于±10%,即在一定操作条件下,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
陈鸿伟史洋刘焕志尹萍
关键词:内循环流化床提升管颗粒循环流率
双循环流化床返料量冷态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双循环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的关键是合理的控制循环返料量。搭建了一个双循环流化床冷态试验台,它主要由提升管和鼓泡床组成。在试验台上就鼓泡床风速、静床高、物料平均粒径和溢流口高度几方面因素对循环返料量的影响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双循环流化床的循环返料量随静床高和鼓泡床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物料粒径和溢流口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并且静床高越高循环返料量随鼓泡床风速变化的线性趋势越明显。试验结果对控制双循环流化床的循环返料量具有一定意义。
刘焕志陈鸿伟李晓伟张艳斌
关键词:双循环流化床提升管鼓泡床气化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预测被引量:1
2012年
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原理,利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以试验得到的243组数据作为样本,建立一个以提升管风速、鼓泡床风速、鼓泡床物料静床高、床料平均粒径为输入变量,以颗粒循环流率为输出变量,用于预测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模型的隐含层层数和隐含层节点数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发现在隐含层层数为1,隐含层节点数为15时,模型预测结果误诊率最小,预测相对误差在±8%以内,总体平均偏离度为3.09%,网络性能最优,从而为中心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装置的设计和运行提供指导。
陈鸿伟史洋尹萍危日光高建强
关键词: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BP神经网络
鼓泡流化床风帽压力波动信号的小波局部奇异性检测
2014年
在冷态鼓泡流化床实验台上,针对不同流化数、静床高及床料颗粒粒径下测得的风帽压力波动信号,采用小波模极大值法获取信号的小波局部极大模线,分析了流化数、静床高及床料颗粒粒径对鼓泡流化床风帽压力波动信号奇异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风帽压力波动信号的局部奇异性随着流化数的减小、静床高的增加和床料颗粒粒径的增大而有所增强,说明通过小波局部极大模线可以对风帽压力波动信号的局部奇异性进行描述,并且能够反映鼓泡流化床流化数、静床高和床料颗粒粒径变化时床内气固流动状态的变化.
陈鸿伟王洋李德育姜华伟武振新
关键词:鼓泡流化床风帽气固两相流
基于优化的BP神经网络对提升管内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预测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在自行搭建的试验台上,对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静床层高度和物料粒径对颗粒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试验分析,建立了3种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对颗粒循环流率进行预测,通过比较发现: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预测颗粒循环流率时,其最大误差为6.934%,平均相对误差为1.107%,模型预测值与试验值较吻合,能较好地预测颗粒循环流率。
陈鸿伟杨新申赫男闫顺林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颗粒循环流率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
双流化床提升管颗粒循环流率实验研究
2013年
合理地控制颗粒循环流率是双流化床生物质气化装置稳定运行的关键。颗粒循环流率越大,产气品质越高。在自行搭建的冷态装置上,针对影响颗粒流率的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物料粒径以及物料重量等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循环流率随着气化室风速、提升管风速的增加而增加,当达到一定值后,颗粒循环流率的增长趋势逐渐平缓;循环流率随着物料粒径的增大而明显减小,随着物料重量的增加基本成线性增加。
张志才闫景波陈鸿伟
关键词:生物质气化颗粒循环流率风速
内循环流化床循环流率的试验研究与模型预测
2012年
合理的循环流率是内循环流化床稳定运行的关键之一。在自行搭建的试验台上,对各控制参数对循环流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颗粒循环流率随气化室风速和提升管风速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长速率逐渐变小;随料层高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物料粒径的增大,循环流率减小,并且减小趋势增大。此外提出了3种循环流率模型,并对模型计算值与试验值进行比较,得到了较优模型。
杨新成岭尹猛陈鸿伟刘玉浩
关键词:内循环流化床循环流率控制参数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