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21003)

作品数:111 被引量:517H指数:12
相关作者:周科朝李志友范景莲李益民何浩更多>>
相关机构:中南大学长沙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1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2篇一般工业技术
  • 44篇金属学及工艺
  • 35篇冶金工程
  • 8篇化学工程
  • 6篇电气工程
  • 4篇理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2篇合金
  • 14篇金属
  • 14篇NIFE
  • 10篇纳米
  • 9篇显微组织
  • 8篇致密化
  • 8篇陶瓷
  • 7篇力学性能
  • 7篇晶粒
  • 7篇粉末冶金
  • 7篇力学性
  • 6篇铁基
  • 6篇注射成形
  • 5篇英文
  • 5篇纳米晶
  • 5篇复合材料
  • 5篇FE
  • 4篇电沉积
  • 4篇雾化
  • 4篇金属间化合物

机构

  • 95篇中南大学
  • 6篇长沙学院
  • 2篇广西科技大学
  • 2篇湖南大学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北京理工大学
  • 2篇杭州科技职业...
  • 2篇湘潭大学
  • 2篇浙江工业大学
  • 1篇湖南人文科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香港理工大学
  • 1篇昆士兰大学
  • 1篇湖南英捷高科...
  • 1篇国家钽铌特种...

作者

  • 21篇周科朝
  • 18篇李志友
  • 14篇范景莲
  • 13篇李益民
  • 12篇何浩
  • 11篇刘涛
  • 10篇曾毅
  • 10篇田家敏
  • 10篇贺跃辉
  • 9篇刘咏
  • 8篇梁叔全
  • 8篇刘东华
  • 8篇龚星
  • 8篇黄伯云
  • 6篇谭小平
  • 6篇刘祖铭
  • 5篇张武装
  • 5篇熊翔
  • 5篇刘芳
  • 4篇曾昭易

传媒

  • 29篇粉末冶金材料...
  • 16篇中国有色金属...
  • 14篇稀有金属材料...
  • 11篇Transa...
  • 8篇中国有色金属...
  • 8篇中南大学学报...
  • 5篇Journa...
  • 2篇粉末冶金技术
  • 2篇复合材料学报
  • 1篇材料科学与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材料保护
  • 1篇机械工程材料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摩擦学学报(...
  • 1篇电源技术
  • 1篇功能材料
  • 1篇材料导报
  • 1篇材料研究学报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4篇2013
  • 14篇2012
  • 39篇2011
  • 27篇2010
  • 16篇2009
  • 6篇2008
1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电泳-电沉积法制备Ni-Fe_2O_3复合镀层及其氧化性能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先采用电泳沉积工艺在Ni基体上均匀沉积Fe2O3膜,然后采用电镀技术在Fe2O3膜中沉积金属Ni,得到含Fe2O3质量分数较高的Ni-Fe2O3复合镀层。分析了沉积电压对电泳沉积Fe2O3膜厚度的影响,研究了镀层的高温氧化性能,并对其氧化机理进行了探讨。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对镀层的截面形貌、成分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阴阳两极之间的电场强度或调整两极之间的距离,电泳沉积Fe2O3的厚度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经过一定温度热处理后,电泳沉积层中的有机物去除干净;使用电泳-电沉积法制备的Ni-Fe2O3镀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界面紧密、完整;复合沉积层在1 000℃高温条件下氧化后可以得到镍铁尖晶石结构的物质。
常通
关键词:电泳电沉积沉积电压
Mg-Zn-Ca三元镁合金生物材料的腐蚀行为被引量:22
2010年
以Zn与Ca为合金组元,采用熔融浇注法制备3种Ca含量分别为1%、2%和3%的Mg-Zn-Ca三元镁合金生物可降解材料,并对3种镁合金在Hank模拟体液中的质量损失腐蚀及电化学腐蚀行为进行研究。对不同腐蚀时间的合金表面形貌以及合金组织和相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镁合金的腐蚀是从镁基相的点蚀开始的,含Ca量为1%的镁合金表现出良好的抗腐蚀性能;合金中Mg2Ca相的分布显著影响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合金体中Mg2Ca相的含量随着合金中Ca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导致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变差。
欧阳春雷霆王丽李年丰周乐山
关键词:电化学腐蚀生物降解
Ablation mechanism of TaC coating fabricated by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n carbon-carbon composites被引量:6
2009年
Abl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at high temperature for TaC coatings on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were investigated by ablation experiments with low power laser and oxyacetylene fla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aC coating is decomposed at the initial stage of laser ablation in atmosphere, and free carbon diffused to the surface, then oxidized to the melt including carbon, oxygen and tantalum. With the increase of ablation time, the melt is oxidized to low valent tantalum-oxide and Ta2O5 is formed finally. During the melt cooling, needle-like crystals of Ta2O5 are precipitated. Between the melt and TaC coating, there exists a diffusion transition layer with thickness of 1-2 μm. The transition layer consists of fine crystals and pores including carbon, oxygen and tantalum. The oxyacetylene flame ablation at 2 300 ℃ results in the rapid oxidation of TaC and formation of protective liquid films of tantalum oxide on the coating surface, where the liquid film can fill up the cracks and cover the coating. In such case, the oxidation mechanism of TaC is converted to the oxygen solution and diffusion control mechanism.
李国栋熊翔黄可龙
关键词:TACCOATINGOXIDATIONCARBON-CARBONCOMPOSITES
工艺参数对金属粉末共注射成形芯层熔体形貌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分别以316L(40%,体积分数)、316L(60%)为芯、壳层喂料,研究工艺参数如壳层熔体温度、壳层注射速度和延迟时间对粉末共注射芯层熔体形貌的影响;分析工艺参数对金属共注射芯层形貌影响的流变学机理。结果表明:芯层熔体前沿呈蘑菇状;固定芯层熔体温度,随着壳层熔体温度的升高,芯层穿透深度从148 mm减小到136 mm,最大穿透宽度从133 mm增加到139 mm;随壳层注射速度的增加,芯层穿透深度从148 mm减小到143 mm,而芯层穿透宽度的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芯层熔体延迟时间的增大,芯层穿透深度从146 mm增加到154 mm,穿透宽度从118 mm增加到136 mm。
王光耀何浩李益民张健光
关键词:工艺参数流变学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behavior in doped C_(82) molecular devices
2012年
By using the first-principle calculations and nonequilibrium Green functions method, the 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devices constructed by C82, C80BN and C80N2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ectronic transport properties of molecular devices are affected by doped atoms.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NDR) behavior can be observed in certain bias regions for C82 and C80BN molecular devices but cannot be observed for C80N2 molecular device. A mechanism for the negative differential resistance behavior was suggested.
徐慧贾姝婷陈灵娜
关键词:FIRST-PRINCIPLE
热处理温度对非晶晶化法制备ZrO_2-Mullite纳米复相陶瓷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采用非晶原位晶化法从Si-Al-Zr-O(SAZ)系非晶中制备ZrO2-mullite纳米复相陶瓷。用XRD、IR和SEM技术对前驱体非晶以及晶化后试样进行表征,并着重研究热处理温度对ZrO2-mullite纳米复相陶瓷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前驱体SAZ非晶经960 ℃热处理开始析出t-ZrO2 晶体,1000 ℃时莫来石晶相形成。试样经低温950~1000 ℃和高温1100~1250℃梯度热处理后,t-ZrO2、mullite成为主晶相,同时生成c-SiO2。其中低温阶段的核化温度对陶瓷试样的显微结构和断裂韧性产生重大影响。当核化温度由950升至1000 ℃时,纳米颗粒明显增大,断裂韧性急剧下降;而高温阶段的晶化温度对力学性能影响相对较小。随着晶化温度的升高,试样的断裂韧性和抗弯强度均先略有增加随后下降。试样经950 ℃核化、1150 ℃晶化后取得最佳力学性能:断裂韧性5.13 MPa·m1/2 和抗弯强度521
谭小平梁叔全张勇钟杰
关键词:热处理温度
BaO掺杂对10NiO-NiFe_2O_4复合陶瓷导电性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09年
利用冷压-烧结技术制备了BaO掺杂的10NiO-NiFe2O4复合陶瓷,研究了BaO掺杂量对10NiO—NiFe2O4复合陶瓷物相组成及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BaO掺杂量为0~4%(质量分数)时,烧结样品中主要含有NiO和NiFe2O4两种,BaO促进了致密化烧结,降低了烧结温度;TG—DSC分析发现,在303~1233K温度范围内,10NiO-NiFe2O4陶瓷在空气气氛中先吸氧后失氧;导电率测试表明,掺杂BaO能显著提高材料的高温电导率,且掺杂0.5%样品在1233K时材料达到最大电导率11.76S/cm,是未掺杂样品的12.8倍.
何汉兵黄伯云李志友周科朝
关键词:复合陶瓷惰性阳极铝电解电导率
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的造孔机理被引量:5
2013年
以Ni、Al元素粉末为原料,采用反应烧结工艺制备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表征各烧结温度所对应的孔结构,研究NiAl烧结体的造孔机理。结果表明:在多孔NiAl金属间化合物材料的制备过程中,当温度在1 100℃以下,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NiAl烧结体中的孔隙度和最大孔径呈现增大的趋势;经1 100℃烧结之后,多孔NiAl的孔隙度为53%,最大孔径为55μm;造孔机理为Al熔点附近的Ni、Al之间的剧烈扩散造孔形成大量的开孔隙度,以及高温烧结阶段的Ni与中间相的扩散形成的多孔NiAl材料骨架中的孔洞。
董虹星刘秋平贺跃辉吴靓
关键词:金属间化合物孔隙度
喷雾干燥-氢还原制备W-50Cu纳米复合粉末过程中的相转变被引量:16
2008年
采用溶胶-喷雾干燥、煅烧和氢还原工艺制备了纳米级W-50%Cu(质量分数,下同)复合粉末,采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研究了粉末制备过程中的相演变。非晶态喷雾干燥前驱体经煅烧形成复合氧化物粉末,其形貌和相结构随煅烧温度而变化。煅烧后的复合氧化物粉末在还原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相转变,其相转变过程分为3个阶段:在350℃,粉末主要由Cu、Cu2O、WO3、W相组成;在450℃还原后粉末由Cu、Cu2O、WO3和WO2相组成;在550℃以上还原时,铜的氧化物全部变成Cu相,WO3和WO2渐渐变成W相,其中WO2一直在750℃仍保持稳定。一系列的XRD分析结果表明,还原后的W-Cu纳米复合粉末由W(Cu)超饱和固溶体新相和Cu相组成,其晶粒尺寸分别为33nm和63nm。
范景莲刘涛田家敏成会朝黄伯云
关键词:W-CU纳米复合粉末
双粒度配比钨粉对W-10Cu复合材料致密化、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2011年
在粒径为0.5,2.5,7.5和24μm的钨粉中,按粒径比3-1,5-1,10-1和15-1分别选取2种粒径进行配比,粗颗粒与细颗粒的质量比均为3-1,然后将不同配比的钨粉压制成钨骨架渗铜,获得W-10Cu复合材料,研究不同粒径配比对材料的密度、硬度、电导率等性能及其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粒径比的增加,材料的密度、硬度和电导率也随之提高;当粒径配比为10-1和15-1时,熔渗W-10Cu材料的致密度达到98.9%以上,其电导率达到23.8 S/m以上,钨颗粒之间相互黏结,产生了明显的烧结颈。
范景莲张骁游峰田家敏
关键词:熔渗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